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三十七章 瓊林聞喜
次日,皇帝賜「恩榮宴」。

殿試後,由皇帝親臨宣佈登第名次,隨即設宴招待新進土。昌楚兩代稱「聞喜宴」。定太宗始設宴於瓊林苑,故又稱「瓊林宴」。仁宗時,賜諸進士宴於禮部,是為「恩榮宴」。

是日,讀卷大臣、鑾儀衛使、禮部尚書侍郎,以及受卷、彌封、收掌、監試、護軍、參領、填榜、印卷、供給、鳴贊各官鹹與宴。

恩榮宴雖為禦賜,但皇帝並不親臨,通常會命大臣一員待宴。

首輔蔡京微恙,乃由次輔趙挺之主持宴席。

禮樂聲中,禮部官員為新科進士佩戴帶有恩榮宴標誌銅牌的簪花——「簪花」的裝飾內容比較特別,就是將剪刻好的絹或紙類的花朵插飾於常服紗帽的左側佩戴。

趙挺之親自為馮過佩戴,狀元的簪花與其他人相比更加高級,可見對狀元「狀頭」身份的特別關注。

「狀元郎,今日聖上賜宴,隆恩浩大,請作詩記之。」趙挺之生就一副慈眉善目的樣貌,和聲說著。

這也是「恩榮宴」的慣例,馮過得資哲提醒,知曉此節,早有腹稿,也不怯場,乃朗聲誦道:

「堂吏喧呼擁後先,綵簾微動八音宣。聖恩汪濊儒臣集,天語丁寧宰相傳。翠葉銀幡高壓帽,玉盤珍果謾堆筵。沾濡拜舞歸來晚,馬上題詩不記鞭。」

誦罷,引得滿堂喝彩。

隨後眾人入****大臣以下每員一席,受卷官以下二員一席,狀元一席,榜眼、探花一席,其餘進士四人一席。

坐定,自有序班引諸進士拜主席以下各官。又有光祿寺官捧壺注酒,和聲署升歌《啟天門之章》。

禮樂陣陣,其樂融融。

精膳司視席,和聲署合奏。光祿寺官捧壺注酒。先獻主席三爵,及各就座,行酒供膳。樂奏《詩經·大雅·棫樸》歌頌天子聖明、取材得賢。

小馮同學感覺臉部肌肉不太好使了,嗯,僵了。這都是必要的社交,作為新科進士的代表人物,這難得的齊聚一堂自然得表現出應有的態度,可掉不得鏈子,三百多同年哪,當共為助力。

至於豐盛的菜肴,還真沒怎麼下筷。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從一介草民,一夕之間躋身廟堂,成為國家重器;如此翻天覆地的命運轉折,自然要大肆慶祝。

大昌進士宴,名目繁多,有「大相識、次相識、聞喜、櫻桃、月燈、打球、牡丹、看佛牙、關宴」等各色名目。新進士春風得意,意氣風發,在宴會中盡情釋放自己的歡情快意。

而杏園「探花宴」是進士考中後的慶祝之宴、謝師宴。宴會地點選在長安著名風景區杏園,宴會的操辦甚至有一個專門的「進士團」,這些人別無他事,專門籌備資金,搜羅「四海之內,水陸之珍」,今年進士宴甫一結束,立馬就著手籌備下年的宴會,所以其隆重與盛大,饌餚之精緻都是毋庸置疑的。更主要的還在於宴會中「探花」的節目,充滿歡樂與浪漫氣息。

進士們在同年中選取少俊者二人為探花使或探花郎,探花郎遍訪名園,探采名花,以供宴會之樂。晚唐詩人翁同贊曾榮選探花郎,有詩紀雲:「洪崔差遣探花使,檢點芳叢飲數杯,深紫濃香三百朵,明朝為我一齊開。」大有物我同春氣象。宴會接下來的節目是「雁塔題名」,說不盡風流浪漫谘歡謔。

至常定一代,大昌時代的浪漫氣息開張氣象已經漸漸消融。進士及第後,不再自己醵金設宴,而改由朝廷賜宴,並改名「聞喜宴」,地點在瓊林苑——東京皇家園林舉行,故又稱「瓊林宴」;最初尚有「探花」和狀元吟詩節目,真宗後以後正式廢止。雖然這宴已沒有了大昌的浪漫,但進士的尊寵沒有變。所有及第的人,都成為「天子門生」;「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後又改名為「恩榮宴」,設於翰林院。

進士恩榮宴的膳食規製並非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經歷了兩次變革。

永樂十三年規定,恩榮宴分為上桌、上中桌兩個檔次。上桌膳食檔次較上中桌更多樣、高檔、豐盛。

至天順元年,恩榮宴的菜品規定迎來了第一次變革,直接取消了之前的兩檔劃分,隻保留一種規製,且與永樂十三年的規製相比較,主食、菜品的種類也更加豐富。

第二次變革是在弘治三年,重新將恩榮宴膳食分檔,劃分為上桌、上中桌、中桌三個層次,膳食檔次與豐盛程度由高檔依次小幅降低。同時,菜品的種類和量與之前有了很大的變化。

總的來看,大定進士恩榮宴雖然有嚴格的規製,但膳食種類非常豐富,體現了皇帝對新科進士以及各讀卷、執事官的犒賞之意,表達了皇帝對殿試的重視與關懷,是皇帝彰顯天恩的體現。

這種場合酒是必須得喝的,但不能多喝,宴席後結束後,諸進士還需要到鴻臚寺學習後續環節的禮儀呢。

好在喝的是果酒,從主桌梁挺之到楊廷和、資哲、李格非、辛棄疾、費宏、周伯通這麼一圈敬下來,又和同年共飲數盅,只是有些微醺。

此時此刻,他心中感觸良多,宴席中名士重臣濟濟一堂,身為狀元自是頗受關注,但也只是限於這些天了。一旦進入各部衙,狀元的名頭也不是那麼好使,事實上科舉數百年,狀元也有不少,真正成為濟世名臣的卻是寥寥無幾。說到底,只不過比同年的起點稍高些,真能在宦途有所作為甚至大放異彩,還需自身能力,打鐵還得自身硬哪。

不過,他驀然發現自己不知不覺間也算是背景深厚的了,擁有的人脈不容小覷。資哲與辛棄疾不需多說,費宏、楊廷和可是實權人物,李格非與周伯通也各具能量,這幾位都是他在朝堂可以倚仗的援助。只要他自己不浪,前景一片光明哪。

宴後,鴻臚寺官員領著諸進士去學各種禮儀。

這鴻臚掌朝會、賓客、吉凶儀禮之事。凡國家大典禮、郊廟、祭祀、朝會、宴饗、經筵、冊封、進歷、進春、傳製、奏捷、各供其事。外吏朝覲,諸蕃入貢,與夫百官使臣之復命、謝思,若見若辭者,並鴻臚引奏。歲正旦、上元、重午、重九......皆贊百官行禮。

嗯,鴻臚寺置卿一人,少卿一人,丞、主簿各一人。卿掌四夷朝貢、宴勞、給賜、送迎之事,及國之凶儀、中都祠廟、道釋籍帳除附之禁令,少卿為之貳,丞參領之。

話說這個部署乃是清水衙門,此次可是狠狠地刷了一波存在感。

次日,皇帝按製禦賜狀元冠帶朝服一襲,賜每名進士寶鈔五錠。

獲舉人者,他們所穿的袍服顏色已經由藍色換成了官服色之一的青色,另外,在款式方面已與官員無異,靴子亦是如此,而且還由朝廷發給,不用自己製備。

貢士考生的服裝主要是頭戴儒巾,身穿青色圓領袍,絲質腰帶,朝靴。

「進士巾如烏紗帽,頂微平,展腳闊寸余,長五寸許,系以垂帶,皂紗為之。深藍羅袍,袖廣而不殺,槐木笏,革帶青鞓,飾以黑角,垂撻尾於後。」制度規定,這種設計獨特、準官員寓意更濃鬱的禮服只能暫時借給進士們穿著,「廷試後頒於國子監,傳臚日服之,上表謝恩後,謁先師行釋菜禮畢,始易常服,其巾袍仍送國子監藏之。」供下一新科進士使用。

進士中所穿服飾唯一不同於眾人的是新科狀元。皇帝為表示對新科狀元的恩寵,一般會在殿試活動中,專門單獨賜給狀元禮服。殿試後第四天賜狀元朝服冠帶,及進士寶鈔。」狀元賜服的具體內容:朝冠二梁,朝服緋羅為之,圓領,白絹中單,錦綬,蔽膝全,槐笏一把,紗帽一頂,光素銀帶一條,葯玉佩一副,朝靴、氈襪各一雙。

呃,新科進士除狀元外,自殿試日開始,參加殿試的全部禮儀活動,所穿禮服都是進士服,直到活動結束交還國子監為止。進士所穿禮服唯一有變化的人就是狀元,除前文提到狀元在上表謝恩儀式時,需穿皇帝特別賜給兩套禮服中的朝服外,在參加之後的「釋菜禮」和「提名立碑」活動時則需要穿著另外一套禮服——常服。而其他進士服裝不變。

至於「寶鈔」,則是大定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

由於紙質較差,大定寶鈔難以耐久,且隻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泛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

皇帝賜寶鈔,只不過是一種象徵意義罷了。

如此大費周章的折騰了一天,饒是馮過這種年輕人也大呼吃不消,痛並快樂著吧。

但這還不算完,後面還有各種儀式需要參加,他這個狀元可是眾進士表率,責任重大。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