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六十六章 夷堅誌異
近年來王老志、王仔者既衰,皇帝訪方士於左道錄徐知常,以「靈素對」。林靈素既得召見,皇帝問:「有何術」答曰:「臣上知天宮,中識人間,下知地府。」

又進言:「天有九霄,而神霄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長子,主南方,號長生大帝君,陛下是也,既下降於世,其弟號青華帝君者,主東方,攝領之。己乃府仙卿褚慧,亦下降佐帝君之治。」並稱權臣如蔡京、王黼、童貫等皆為仙官。時貴妃劉氏有寵,則奉為九華玉真安妃。皇帝信其言,又視其貌如舊識,為之改名「靈素」,賜號「通真達靈先生」,授以金牌,任其非時入內,並築通真宮以居之。

六月,汴京再遇水患,皇帝遣靈素厭勝,方率其徒步虛城上,役夫爭舉梃將擊之,走而重。皇帝知道林靈素為世人所怨,有了厭惡之心不樂。

蔡京上奏其妄,請皇帝治林靈素罪。

對此,林靈素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就來個反奏童貫、蔡京等奸臣,是「飛天大鬼母」、「北都六洞魔王第二洞大鬼頭」轉世禍國,勸請皇帝斬決。他說:「願陛下知丙午之亂,奉大道,去華飾,任忠良,滅奸黨,修德行,誅童、蔡,此禍可免,他時玉府再會天顏,不然則大禍將臨。」其後,林靈素又多次假神真降言,警告皇帝:「幸速避地,勿尚奢華,當出聖斷,毋聽姦邪所敗。」

如此看來,他似乎也是能盡忠言直諫的良臣。但他依其特殊地位,乾預政治,那就途譖了。

他上疏說:「願陛下知丙午之亂,奉大道,去華飾,任忠良,滅奸黨,修德行,誅童、蔡,此禍可免,他時玉府再會天顏,不然則大禍將臨。」其後,林靈素又多次假神真降言,警告皇帝:「幸速避地,勿尚奢華,當出聖斷,毋聽姦邪所敗」,就是建議皇帝遷都避禍。

遷都這種大事,自然是遭到忠臣的反對,這下皇太子不喜歡他,奸臣不喜歡他,忠臣也不喜歡他,特別是他建議遷都之後,全台上言林靈素妄議遷都,妖惑聖聽,改除釋教,毀謗大臣。

先是蔡京被貶,緊接著是林靈素被斥還老家,又在溫州被地方官舉報「居處過製」,再置楚州,沒幾天就死了,「神仙國師」終年四十四歲。

馮過沒糾結林靈素是否是「妖道」,其人褒貶不一,在民間有死忠亦有怨恨其者,身上充滿神秘色彩,存有大爭議。

譬如,在林靈素的慫恿下,皇帝在全國各地廣修道觀宮殿,道士不但有封地千畝,而且俸祿堪比官員,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蠻橫的地主道士,他們不但壓迫百姓,還強佔寺廟,把僧人都趕出去。

由於大量田地都被兼並屬於道觀,各地百姓可謂是叫苦不迭,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災難。道士高延昭便倚林靈素,凌滅郡邑,恃勢犯法,無復以州縣為意,唯有宗澤敢於窮治。

林靈素便誣告宗澤蔑視道教,導致宗澤被貶。

至於其與蔡京的明爭暗鬥,純屬狗咬狗,誰都非善茬,目的只是爭寵。

市井間,關於林靈素的傳說有很多,馮過便去勾欄聽了一回說書段子,乃是林靈素與佛門高僧鬥法的故事,那叫一個天雷陣陣大開眼界呢。

林靈素開始表演,噴一口水,化成五色雲,中間有仙鶴百數,一飛繞殿前,又有金龍出現在雲間飛舞。

那群高僧說道:只不過是幻術罷了,乃紙龍鶴耳,看我們使用神通,讓令龍鶴墜地,化為紙也。

那十四個和尚正要施法,卻發現只有兩個高僧能開口,其他十二位都被施法不能開口,面若死灰。

林靈素微微一笑,然後空中的仙鶴和金龍又多了幾百個,蔽日遮雲。

皇帝看到這十四個和尚根本對林靈素無可奈何,就問道:你們破不了先生的法術,還有什麼神通?

那十二人皆伏地恐懼,那兩個能開口的高僧說道:我們能讓水憑空沸騰。

皇太子就讓人抬了一口水盂,然後兩位高僧做法,果然水沸騰了起來。

然而林靈素濡染向水盂中吹了一口氣,結果水馬上停止沸騰,並且凍成了冰。

和尚的神通顯擺不成了,林靈素就要與兩個和尚賭命,找來木炭一千斤,找一個火洞,把木炭燒紅,然後自己和兩個高僧一起進到火洞裏,看誰能活下來。

火洞燒好以後,林靈素說:「我先進去」,於是進入到火洞裏,結果火不著衣,林靈素一點事都沒有,然後催促兩位高僧進入,其他和尚知道高僧進入火洞必死無疑,於是趕緊伏地哀鳴,告皇帝曰:乞救臣等性命,情願戴冠執簡,聽役施行。皇帝免兩位高僧身死,但是讓兩個高僧「送開封府刺面,決配於前令眾」。

林靈素被貶後,八月的一天,突然攜帶上表拜見知府,乞求他上交給皇帝。然後和州官、親族、鄰裡訣別:「塵世不可久戀,況且大禍將至,我當儘快辭世。」

在十五日月圓之夜,林靈素命令弟子張如晦說:」我的法門隻傳授給你,尚有六印九符並六丁妙用神機,全部授予你,世代隻傳一人,不可輕泄。另有七寶素珠一串,如果皇帝來取,給他便是。你將來當是朝廷全節大忠臣,今日師徒分別,他時神霄宮再會。「遂羽化。

林靈素生前在城南山選好墳址,並告知弟子張如晦:「可挖掘五尺深的墓穴,見到龜蛇便下葬。」

張如晦遵照師命,墓穴挖掘到五尺深,並未見到龜蛇,於是繼續挖,直到深不可視,隻好下葬。

這麼神的嗎?

饒是馮過這個無神論者也是驚愕不已,事實上他出現在這個世界就是件玄之又玄的事,或許林靈素真的是得道成仙了吧?

馮過忽覺靈感來了,林靈素把和尚改成道士、身入火洞這等情節與師徒四人加一馬取經的故事挺契合的哈,看樣子可以動筆「寫」那部神話小說了。「吉陽書局」需要打開局面,他馮小七也得經常刷刷聲望以免淪為路人甲哪。

嗯,他是個急性子,說乾就乾,絕不拖遝。

「第1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詩曰:

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覆載群生仰至仁,發明萬物皆成善。

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感盤古開闢,三皇治世,五帝定輪,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這部書單表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喚為花果山……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沖鬥府……」

石猴出世,合該震驚天下了。

寫了一個多時辰,第一回七千餘字完成,放下自製的羽毛筆,馮過猶覺意猶未盡。

休憩了一會兒,他又提筆寫下三個字:「夷堅志!」

書名出自《列子.湯問》:《山海經》為「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大意是指《山海經》中的故事是大禹看到的,伯益取的名,夷堅聽說後記載下來了。此書以夷堅自謂,顯然是向《山海經》看齊,口氣大的很哪。

這當然是志怪小說集,乃是那個時空的洪邁所著。

《夷堅志》取材繁雜,凡夢幻雜藝,冤對報應,仙鬼神怪,醫卜妖巫,忠臣孝子,釋道淫祀,貪謀詐騙,詩詞雜著,風俗習尚等等,無不收錄,大多神奇詭異,虛誕荒幻。

國師林靈素的故事也囊括其中。

反正就是寫唄,雙開又不是沒嘗試過。咳,無非就是謄錄一遍,以馮過的手速配上鵝毛筆,一個小時寫兩三千字不在話下。

「自來志怪之書,莫古於山海經。按之理勢,率多荒唐;沿其流者,王嘉之拾遺、乾寶之搜神、敬叔之異苑、徐鉉之稽神、成式之雜俎,最行於時。然多者不過數百事,少者或僅十餘事,未有卷帙浩汗。如此書之多者也,雖其所載.頗與傳記相似,飾說剽竊,借為談助……」

數日後,「東京夢華報」開始連載《西遊記》和《夷堅志》,作者皆是「品澀居士」。

東勝神洲的石猴出世,因帶領群猴進入水簾洞而成為眾猴之王,尊為「美猴王」。後經千山萬水拜須菩提祖師為師學藝,得名孫悟空,學會大品天仙訣、地煞數七十二變、筋鬥雲等高超的法術。神通初成的孫悟空先大鬧龍宮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鬧地府勾去生死簿,後被天界招安,封為弼馬溫。得知職位低卑後生氣返回花果山,並戰勝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討伐,迫使玉皇大帝封其為齊天大聖,並在天庭建齊天大聖府,奉旨管理蟠桃園。因醉酒攪亂王母的蟠桃盛會,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煉成了金鋼之軀,陰差陽錯間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中眼睛被熏成火眼金睛。之後大鬧天宮,十萬天兵天將、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對其圍剿亦不能將其打敗,後來在與如來的打賭鬥法中失利,被壓在如來用五指化作的五行山下五百餘年悔過自新。

連載至此,東京皆聞「孫大聖」。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