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六十五章 通真達靈
「臣聞水旱霜蝗之變,何世無之。然救荒無術,則民有流離餓莩轉死溝壑之患。臣不才,幼嘗竊慕先朝冨弼活河朔饑民五十餘萬,私心以為賢於中書二十四考遠矣。困處閭閻,熟覩民間利病與夫州縣施行之善否,心口相誓,異時獲預從政,願少攄活民之志。於是編次厯代荒政,厘為三卷。上卷考古以證今中卷條陳今日救荒之策,下卷則備述本朝名臣賢士之所議論施行可鑒可戒可為矜式者,以備緩急觀覽,名曰救荒活民書……」

「天災」多為水、旱兩災,以大多農耕為生的百姓,面對「天災」的抗災能力都不足,每每因為得不到救助,或者救助不及時,不止餓殍遍野,通常因為傳統「男權」社會的觀念,還伴隨易子而食,買賣妻、女換錢糧的普遍現象。

有鑒於此,馮過又建議把領糧的現場發放人員,擴大到孩子和女人的範圍,一來在大程度上保證孩子和女人的存活率,二來減少賣兒賣女賣妻的「慘劇」。而創新地「發明「男女分開領糧和一人一日領二日糧的措施,則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領糧時的治安以及保全家庭的完整。

馮過還建議,等糧價平抑後以相對合理的方法收集糧食,然後平價賣給有餘錢的百姓;

二為以工代賑,既是為百姓「自己「修葺房屋、建築、防護工程等,也是用勞力「正當「換取工錢與糧食,自救;

三為以官府做保和「償債人「,讓百姓以低廉的利息,借貸錢糧,好以之後的耕種,而寬限連來年收穫之時,再還之;

四是讓流離失所的幼子、無依無靠的女子由官府出面,供人收養。

如此四項舉措,可將災後可能的遺留問題給降到最低限度,基本在方方面面中,保證了所有百姓在災後的恢復問題。

作為翰林官,上條陳奏摺並不逾譖,但馮過嫌這還不夠,於是拋出了《救荒活民書》。

《周禮》一書中,就有關於「荒政」記載:「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一曰散利(由政府貸種子或物資給人民以恢復生產);二曰薄征(減少農業稅收);三曰緩刑;四曰弛力(免除勞役);五曰舍禁(開放禁令);六曰去幾(減少或免除營業稅);七曰眚禮(減少各種禮儀排場);八曰殺哀(簡化喪葬禮儀);九曰蕃樂(減少各種娛樂活動);十曰多昏(簡化婚禮程序,鼓勵生育);十有一曰索鬼神(求神祭祀);十有二曰除盜賊。」從這些措施來看,可以說對於災後恢復生產、保障人民的生活具有切實有效的作用。

《救荒活民書》則將主要的救濟災荒的措施歸納為二十種:常平(即政府倉庫儲糧以調劑糧價)、義倉(即民間設置糧倉以備荒)、勸分(勸導人們相互調劑、互通有無)、禁遏糴(允許商人在糧食交易中牟利以促進流通)、不抑價、檢旱(及時受理災荒報告)、減租、貸種、恤農、遣使(派遣使者開倉救濟)、弛禁、鬻爵、度僧、治盜、捕蝗、和糴、存恤流民、勸種二麥、通融有無、借貸內庫。

書中將常平、義倉看作兩項基本救荒措施,認為「憔悴之民,多在鄉村」,主張將糧食貯存在鄉村,批評將常平、義倉的糧食移作他用,指出名詞解釋:「義倉,民間儲蓄以備水旱者也。一遇凶歉,直當給以還民,豈可吝而不發,發而遽有德色哉!」書中還揭露當時「賑濟之弊如麻」,為防止賑濟舞弊行為,主張「痛懲一二以勵其餘」,如果當地還有糧食可買,「不如支錢最省便,更無偽濫之弊」。董煟批評當時的和糴「求小利以為功,殊忘斂散所以為民之意」,建議實行李悝的平糴原則,將和糴放在豐熟處進行,以購價比市價高出一二文。指出這是使有糧的人競售糧食給國家的有效辦法。還要求不限制糧食的價格,認為抑價不僅將使客米不來,還會造成本地糧食外流。

書中的救荒辦法有明顯的特點名詞解釋:一是強調立足於疏導而不單純依靠政治的強製乾預;二是重視救荒的準備工作,強調及時克服救荒弊病,避免災荒造成饑民流離失所、凍餓而死或「起而為盜」;三是救荒辦法全面,所提二十種救荒方法,雖是前人已實行過的舊辦法,但能綜合系統地加以闡述,並指出各種辦法可能發生的流弊及其改進方法,這樣的救荒政策無疑是更為較完備的理論。

在此之前,還不曾有人將救荒政策予以系統的原則闡述。《救荒活民書》算是開闢了編著有關救荒的專書先例。

嗯,馮過又做了迴文抄公,直接「拿」了那個時空南宋董煟撰寫的書。這回倒是真沒多少愧疚,畢竟是為了救荒賑災,操作得當能活民無數哪。

他刪刪減減,三萬餘字用了兩天「寫」完,交與書局加班印了十餘本給了有關部門。內閣、諸部堂、翰林院皆收到這份「禮物」。

是的,馮過此舉便是給這個時代的一份大禮。

事實上,他的努力並沒有白費,有楊廷和、費宏等大佬出面,內閣三位閣老又是知人善任、從善如流的,緊急磋商後急令趙抃用馮過之策便宜行事,而後更是請馮過大量印刷《救荒活民書》分發地方衙門,旨令各級衙門以此書為救災指南。

馮過這位土豪大手一揮,讓「吉陽書局」印了五萬冊書全部免費贈出。當然,作為力捧之人,族裏自不會讓馮過出這份錢,另又捐錢萬貫賑濟災荒。

馮過這番操作666,狠狠地刷了一波聲望,在民間也是名氣大增,真正算是朝野俱名了。

這是意想不到的福利,或者說他只是順手為之,簡單的想為災民做些什麼,根本就沒想過得到什麼回報。

但事實是,趙抃採用了馮過之策,命人貼出公告,宣佈政府不抑米價,有多餘糧食之人儘管「增價糶之」。各地米商見有利可圖,紛紛運米前往越州,一時間越州境內竟然米積成山。經過短期的暴漲後,米價猛然暴跌,甚至比災前更低。

此舉貌似反其道而行之,卻收到奇效,很快平抑下了糧價,救災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至於《救災活民書》更是被奉為賑災寶典,在救災中作用重大,可謂是活人無數,馮過也有了「大善人」之譽。

馮過並沒有去關注後續事宜,終究不是他當家做主,越殂代皰只會令相乾人員不滿,當務之急還是提升名氣聲望。

只是,編撰《漢紀》一事太過繁重,他也沒法做個小透明。而且,由於他每有「金句良言」,費懋中、綦崇禮以及劉攽大致知道其底細,哪裏會輕易放過,一步步地給他加擔子,隻道「年輕人腦瓜子轉的快,就該多做做」。好吧,馮小七不得不將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這一塊,腦細胞陣亡一大片。

當然,他不忘關心關心八卦消息解解乏。

其實也不算八卦啦,挺玄幻的。

七月,東京大水臨城,皇帝命令林靈素登城樓施法退水,而後水勢還是不退。林靈素就上奏說:「不是我治不了洪水。而是這次大水是天意。另外是因太子發起,請求太子來拜,才能退去災水。」

皇帝於是命令太子,登上城樓進行退水,他點燃炷香,叩拜四次,當夜洪水退盡。全城百姓都對太子感恩戴德。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NO,這麼以為就大錯特錯了。

又一日,太子殿下常桓正好與騎著青牛的林靈素迎面遇上。在皇宮裏,除了皇帝本人外,誰見到太子都得行禮讓道,巧的是林靈素也正好有這樣的待遇,於是誰給誰讓道的問題自然就在兩人心中犯嘀咕了。隨著兩人距離越來越近,讓道問題也變得愈加急迫。關鍵時刻還是太子殿下先綳不住了,沒辦法,他雖是大定的儲君,可人家是皇帝欽定的太上老君化身,人不能跟仙鬥啊。於是太子趙恆滿心委屈地站到一旁,看著林靈素騎著青牛路過。

怎樣?厲害吧,居然能讓太子殿下讓道,顛覆三觀哪。

關鍵是人家騎的青牛大有來歷呢。

當今皇帝對修道近乎著魔,整天神神叨叨地認為自己真實身份應該是玉皇大帝之子。當他聽說了林靈素的事跡後,立即下令將這位傳奇道士召入宮中。按照禮法,臣民們看到皇帝總要先完成跪拜大禮,可是林靈素剛踏進皇宮大殿之內,皇帝就呆住了,眼前這位林道士怎麼看起來那麼眼熟呢於是他忍不住主動搭訕說道:「愛卿見過朕嗎」尋常人被皇帝這麼一問恐怕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可林靈素卻笑著回答道:「臣當年侍奉玉帝,曾見過官家。」這個回答絕對是滿分答案,一下子將兩人的關係從人間的君臣扯到天上玉皇大帝身邊去了。

皇帝恍恍惚惚地順著林靈素的話說:「朕記得你當時騎一頭青牛,現在牛去哪了」林靈素答道:「過些時間就會送來。」道教中誰騎青牛答案是太上老君。皇帝的這一提問相當於把林靈素提升到了太上老君在人間的化身。當然,林靈素的回答也是有底氣的,以他在道教界的聲望,安排讓人給他搞頭青牛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說來也巧,就在皇帝和林靈素的這番對話後不久,東北高麗國向大定進獻了一批貢品,其中正好就有一頭青牛。這就不需要多說什麼了,青牛自然立即交給了林靈素,皇帝還親自給他賜號通真達靈先生。從此以後,林靈素每天騎著青牛在宮城禁地暢通無阻,王公大臣見到他都要趕緊讓道。

嘚瑟吧。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