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九十五章 楊家後人
這場混亂直到秦檜搬來了「救兵」才告結束。

這短短不到半個時辰,秦檜感覺自己都快昏厥了,原以為是美差來著,卻不想竟是要命的苦差使。

女真人固然有些粗鄙,草原苦寒之地,未曾開化的蠻族嘛,行為粗魯莽撞是正常的,可以理解。咱們大定可是文化禮儀之邦,怎可以與他們一般見識?

這白樓鬧甚麼蛾子?哪有青樓女子不做客人生意的道理,你以為是李師師乜?故作矜持,特立獨行,好顯得與眾不同,這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無非是待價而沽罷了。真鬧出大事件,你白樓還能落得了好?馮改之,朝陽王,哼哼,誤了朝廷大事,管你們是誰!照樣追查罪責。

還有那幾個「武夫」,瞧那作派架勢便是軍伍中人,出手那麼狠毒,一旦女真使者有個啥差池內失,你們承擔得住後果?難怪說軍中是藏汙納垢之地,皆是扶不上牆的爛泥罷了。

可他再惶急再看不起「斑兒」,也是無計可施,真的是喊破了喉嚨也沒人搭理他。無奈,他隻好讓侍從去外面請巡檢兵士。

本朝「坊市製」逐步廢除以後,「坊」作為一種行政單位被保留下來,於是,「廂」便成為了「坊」的上級單位,因此上這種制度也被稱為「廂坊製」,逐漸取代了昌楚和五代時期的「裡仿製」。

至道元年,裡、外城(東京又稱新、舊城),合計八廂一百二十坊,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又在新城之外置八廂,共十二坊。大中祥符二年三月九日增置為九廂。

東京的廂坊制度,形成了以東京府為中心的府、都廂、廂、坊四級行政管理機制,都廂、廂的權利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每「廂」設有「廂典」、「書手」各一名,「所由」二至五人,「街子」二至六人,「行官」六至十四人。至此,東京城外九廂和城內十廂相互關聯,構成了統一的治安管理體系,正是有了這一至關重要的體系,從而確保了東京城市的長治久安和百姓的安居樂業,廂坊制度的確立在加強東京治安管理、消防管理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為了確保京城的穩定,東京城有大量的駐屯軍,按照廂、坊分別進行巡邏,取代了原來縣尉的一部分職責。

東京軍隊的巡邏,按四廂的形式設置廂巡檢、都巡檢進行日間和夜間的巡邏。巡檢統領鋪兵,執行報時、防火、防盜、解送公事等任務,同時還負責參與緝私活動。

大定政府還設立了軍巡鋪,作為東京基層的治安機構。新舊城裏都巡檢諸處巡鋪圖二面,如有可省罷,分明簽貼進入,計五百四十六人。京城巡鋪所佔禁軍人數甚多,步軍兵士尤眾,不得番休,故量行裁省。其鋪分遠近不均者,委巡檢使移那焉。

軍巡鋪除了負責東京的城市治安、夜間巡邏,還有一項重點工作,就是負責消防滅火工作,軍巡鋪的主要人員是鋪兵,全部由禁軍充任。

另外,為了加強對東京的城市管理,太宗時期成立了專業的執法隊伍——街道司,主要負責維護市場秩序,維持街道的衛生、修治以及管理,處理和打擊「侵街佔道」現象,此外還負責巡視街道、疏導交通等日常工作。

街道司並不是一個全國性管理機構,隻設置於都城東京一地,這支隊伍定員人數為五百人,全部由軍隊的士兵充任,統一穿著青衫子的服飾——「詔置五百人為額,立充街道指揮例物,沒人交錢二千,青衫子一領。」

秦檜令人去搬的救兵便是軍巡鋪和街道司的軍士。

軍巡鋪和街道司二司數十人齊齊趕至,秦檜恰巧認得為首那巡檢將領,忙不迭的叫喚道:「楊巡檢,快快分開他們,切莫傷人。」

倒不是說他忽而看重武將了,而是這楊巡檢出身不一般,值得尊敬一二。嗯,此人叫做楊再興,算是天波府楊家的同脈後輩。

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等,置於州縣或邊遠的數州數縣管界。又有刀魚船戰棹巡檢、捉賊巡檢、巡馬遞鋪、巡河、巡捉私茶鹽等,皆掌巡邏稽查。南渡後,分置都巡檢使、都巡檢、巡檢、州縣巡檢,掌土軍、禁軍招填教習的政令、巡防盜賊。

沿邊巡檢司以都、同巡檢為正貳官,同樣以都監或監押以監護軍隊,下分設巡檢,巡檢司擁有屬於本司的堡寨和把鋪等。沿邊巡檢司所轄地域甚廣,轄域內有多處城寨,巡檢司擇選數城寨,巡檢、監押及兵級於此安扎。

都巡檢使位高權重,太祖朝守邊名將如郭進、李漢超、何繼筠等,到邊地任都巡檢使,為統軍大將,獨當一面之仟,「但得沿邊巡檢之名,不授以行營部署之號「,實則其地位僅次於行營都副部署。

都巡檢使,品級為七品,;副使正八品,統兵駐防。掌土軍、禁軍招填教習之政令,以巡防扞禦盜賊。主要職責是募兵禦邊與維護境內治安。

巡檢司根據各地情況所屬兵員不盡相同,邊遠地區人數多些,但一般也就在百人左右。福建路八個州、軍二十八員巡檢官領兵三千五百人,平均每員巡檢管轄一百二十五人。而京城開封府有巡檢四員,各領騎兵五十人,步兵八人。

也就是說,楊再興麾下有兵五十八人。這倒不是說其位不符身份,委實是「天波府」已然沒落。

大定真正能稱得上將門的只有四家,分別為折家將、仲家將、姚家將、楊家將。楊家將在四大將門中最弱,勉強湊數。而前三家將門,在大定朝赫赫有名。

楊家將可從楊信算起,楊信是五代麟州新秦豪強,以武力稱雄於一方。第二代為抗遼名將楊業,號為「楊無敵」,因大戰遼軍力竭被擒絕食而死。楊業有七子,但只有長子楊延玉和次子楊延昭為武將,楊延玉與遼國作戰中陣亡。楊延昭一直鎮守邊關,口碑甚佳。楊延玉和楊延昭算是楊家將第二代。楊家將第三代只有楊延昭之子楊文廣為武將,武功遠不及先人,其後楊家將淡出歷史。

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這裏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而這位供備庫副使名為楊琪,其祖父是楊重勛,楊業是其伯祖。

但自仁宗朝後,楊家將的實力已經有很大的衰落的趨勢。時至今日,楊家將的很多後代中,有不少都淪落為平民。雖然還有一部分仍然在部隊裏面掙扎,但是權力都不是很大,在軍隊中的地位較之以往大大降低。

導致這現象的主要因素,還是由於大定所倡導的重文輕武政策,對於武將採取壓製措施。武將的地位持續下降,才能與壯志施展不開,軍權幾乎都收歸於中央。縱然在楊家將的內部,是有很多優秀的人員,但是都無法得到重任。

比如楊再興。

他他父親是楊畋,祖父是楊廣榮,曾祖父是楊邦玉,楊邦玉的父親是楊文廣。所以,他算是楊家將的第九代。

歲月變遷,當年風光無限、名震天下的楊家將不復威名,門中子弟盡皆寂寂無名、泯然於世。

楊再興能在汴京城當個巡檢勉強算是為祖上爭得些許榮光,總好過另一位上梁山為匪的楊志。

不過,他這楊家將後人的身份多多少少還是有所裨益的,在京中廣識友朋,頗有幾分名聲,否則秦檜也不可能偶然見過一回便記住了他。

楊再興身材高挑,樣貌端正,身上有一種天生的軍人氣質,嗯,類於嶽飛。

他看看混戰的一方,好傢夥,嶽飛、牛皋、韓世忠,都是見過的。雖談不上有啥交情,他對這幾位可是敬仰也羨慕的很,都是立過軍功的,哪像他只能在京城做些苦哈哈的臟活累活。

他口中叫著「住手」,卻是暗暗觀察場中局勢,很顯然,本方是佔據上風的,至於女真人……管他們死活?!化為蠻夷,也夠膽來東京撒野?!

但有公務在身,他也不好坐視不理,招呼著下屬上前拉架。

說來也妙,楊再興等人出現的時機剛剛好。

幾個女真使者已是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挨了拳腳,只不過是草原人的血性使然不肯開口認輸罷了。

嶽飛幾人也是「欲罷不能」。他們固然是佔了上風,也算是出了心頭一股惡氣,可……難道還真的要把這幾個女真人全部打趴下?真那樣可真釀成外交事件了。

所以,楊再興這一插手勸架,雙方都有了台階下,自是順勢收手罷戰。

這場混戰來的突然,讓觀戰者大呼過癮,不知內情的人連連叫好,皆是感嘆從未見過如此精彩的表演。

馮過等人卻是面面相覷,對「罪魁禍首」梁紅玉那叫一個「折服」——感情這是自帶惹禍體質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