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三百零四章 練兵紀要
馮過心下是想著要將這二百人當作骨幹培訓的,有點特種作戰的意思。當然,他非專業人士,關於軍事技能訓練只是提些切實可行的建議,具體還需賈小春領著馮一等人去操作。

他拋出來的操演指南其實便是以《紀效新書》為基本,再結合以那個時空的特種兵訓練方法,終究算是超越時代的產物,便是賈小春這種「專家」也是眼前一亮、好生琢磨了一番。

首先是隊列訓練,或稱作單個軍人徒手隊列動作,通過訓練可以規範新兵的言行舉止,校正新兵「彎腰」「駝背」等在家時的不良習慣。這個科目用白話說就是「走隊列」,分齊步、跑步、正步三種,這是軍人最基礎的訓練內容。

而後是體能訓練,自不可一蹴而就,需逐步推進、穩步提升的。先以三公裡訓練為主,中間適時穿插仰臥起坐、俯臥撐、折返跑等小科目,後期以徒手五公裡和武裝五公裡越野為主,根據需要也可增加十公裡甚至更多。

他是有軍人情結的,更為閱兵儀式所震撼,乃告之賈小春一定要抓隊列訓練,此乃重中之重。

二百人正可為一個營隊,下設連、排、班,各計三個序列,每班七八人不等,訓練營合二十七個班。

單個軍人隊列動作有很多,包括立正稍息、蹲下起立、跨立立正、敬禮禮畢、停止間轉法、齊步、跑步、正步等;班隊列就是在單個軍人隊列動作的基礎上,以班為單位的隊列訓練。

如此訓練三個月後,擇優選十人加入「戰狼突擊隊」,余者綜合考量後打亂重新編班。嗯,優勝劣汰是必須的,不過此「汰」非彼「汰」,而是末位淘汰,訓練成績最差的需去炊事班蹲著,直至下次考核能通過再返入「戰鬥班」,考核墊底的去當大廚。如此,便是相應的激勵機制了。

要知道,戰鬥班成員的「月薪」可是十五兩銀子,而炊事班則只有五兩。人比人氣死人?誰讓你訓練時不把自己往死了操的,真以為讓你去炊事班就躺贏了?醒醒吧少年。

這便是招募人手需是家境貧寒的少年的好處了。

鄉野老實之人沒那麼多花花腸子,容易灌輸……容易接受嚴苛的管教。再者,十幾歲的少年人尚未被社會荼毒,胸中熱血沸騰,好鬥爭勝心未泯,誰都不想落人於後。

最最重要的是,這裡的待遇太好了,一日三餐都有肉,大饅頭隨便整,與以前相比簡直就是天上人間……況且每個月還有十五兩銀子拿。

要知道,正規軍中諸軍的軍餉自一千至三百,凡五等;廂兵教閱著,有月俸錢五百至三百,凡三等。有的時候也採取以貨帶錢的方式發給下層士兵——下者給醬菜錢或食鹽而已。大定的貨幣是最不值錢的,導致士兵收入寒微。

禁兵是大定的核心部隊,他們的軍俸在定軍體系裡是最高的,在發放上按禁兵分為上、中、下三等而區分其不同待遇。上禁兵,月俸一千文;中禁兵,月俸為七百文和五百文。此外,月俸錢五百文的中禁兵,月糧兩石鬥,春冬衣綢、絹六匹,綿一十二兩,隨衣錢三千。

而廂兵作為地方部隊,自不受統治者重視,待遇比禁軍要差了很多:河北崇勝、河東雄猛、陝西保寧、京東奉化、京西狀武、淮南寧淮各醬菜錢100,月糧2石,春衣絹2匹、布半匹、錢1000,綿12兩;兩浙崇節、江東西效勇、荊南北宣節、福建保節、廣東西清化除醬菜錢不支外,其餘待遇與以上六路廂兵的待遇相同。

鄉兵是大定的預備役部隊,因其不脫離生產,是不隸國家兵籍的「不養之兵」,故沒有固定的軍俸,只有補貼性的錢糧。即使補貼性的錢糧,各地的情形也不一致。河北忠順「巡繳」時每日人給糧二升;陝西保毅,上番人月給米六鬥。鄉兵的補貼實際上只有參加各種軍事行動才能得到。

蕃兵是大定在邊境地區招募的少數民族部隊,在軍俸上也是不被重視,番兵的軍官是有軍俸的,而士卒則無,只有補貼。但是,由於邊境地區地廣人稀,朝廷對蕃兵士卒採取以田代俸的做法,即通過給田地作為蕃兵的贍養之資。

而一名生活在城市的普通市民,不管他是在街邊擺個小攤做點小買賣,還是在官府的手工作坊裡打工,或是給富貴人家當傭人,每天的收入都是一百文錢左右,一個月三千錢,大抵可換二兩銀子盈。

正常來說,一貫錢是指一千個銅錢,但問題定時流行省陌,「以七十七錢為百」,即一貫錢為七百七十錢。至於銅錢與銀兩的換算,則隨著朝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定初銀錢兌換比為一兩銀兌一貫錢,到此時,一兩銀則可兌兩貫錢。

也就是說,在燕子塢這「世外桃源」,只要肯吃苦耐勞堅持下來,便可拿二十倍於中央禁軍的俸銀,再不濟的也能抵尋常人兩個半月的收入。不就是刻苦訓練麽,還能累死不成?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些個新人菜鳥打小便學著做各種農活,最不怕苦累,怕的是吃不飽。

於他們而言,反而似乎是夜間的文化課難熬些。

雖然大定文風昌盛,因了造紙及印刷相關技術的飛躍提升,書籍大幅度降價,便是尋常人家也買得起,但要供應不事生產的讀書人仍是件難事,便是舉全家之力也夠嗆。是以,即便書院遍布,且有各級官學,但仍有眾多目不識丁者。

大定經歷次興學,形成了遍布全國各地的學校網路,其規模之廣、數量之多,遠遠超過漢昌諸朝。另,朝廷又詔諸州「給田十頃贍士」,凡地方官學均有相應的定額學田,田租收支由學校經理。

饒是如此,讀不起書的家庭亦比比皆是。

也正因這些大齡菜鳥從未上過一天學堂,到十七、八歲時再學著識文斷字,難度可想而知。

馮過早有心理準備,當然沒想過這些人個個都是讀書種子,但至少能粗略看懂軍令條文。畢竟,這些人中必會有一部分人去做細作諜子,情報書寫是避免不了的。

在他看來,一個出色的軍人應是允文允武的,至少這第一批「菜鳥」大部分都能有成將軍的潛能。

事實上,原本在賈小春這些行伍出身的人想來,馮過這種種動作委實是有些「胡作非為」的,就是有錢人的「作」,但不多時他們便瞠目結舌了。

半個月過後,這批只知道拿鋤頭種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家子弟便來了個大變樣,原本的畏畏縮縮、站立不安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行動有力、反應敏捷,眼睛裡隱隱透露著自信與堅毅,精氣神大幅度的提升使得個個都判若兩人。

賈小春在軍中待了十來年,自認熟曉軍中事務,於訓兵整軍頗有心得,但要在如此短的時間讓新兵「改頭換面」,他……做不到。

馮過這一套文化教育結合軍事訓練的練兵方法貌似是胡來,但效果卻是如此顯著,即便是賈小春也隻隱隱有所猜測,不明其中所以然。

但馮過也沒辦法解釋太多,隻草草的說了幾句,大致的意思便是此等方法以求讓新兵有認同感、歸屬感及榮譽感。其實,人是有惰性的,或者言之為慣性。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的重複某一件事或者某一類經歷,便會形成形容,久而久之會深入骨髓乃至於難以忘卻甚至難以戒除。

他其實更希望以實戰要求鍛煉訓練的士卒,只是尚無條件。但須日常教習的隊列號令和武藝戰術模擬實際作戰環境,堅持堂堂之陣必須聽從號令同進同退,堅決反對應試化的花拳繡腿和生疏虛套。另外,通過魔鬼式的強化訓練,以實戰演習組織士兵進行激烈的對抗,既鍛煉了武藝陣法和基層指揮,又培養了密切協作的團隊精神,逐漸磨礪出一支敢打硬仗的隊伍。

沒有人問馮過此舉的目的,事實上,本朝雖不禁蓄養私兵,但也是打壓的,一旦傳揚開去,終究是犯忌之事。

馮過以賈小春為燕子塢主管,另抽調馮家護衛隊骨幹主抓訓練,又請沈致信、沈開恆傳教文化,用的皆是心腹之人,就是怕此事泄露。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他深知此事隻可徐徐圖之,將這二百人練成可戰之兵即可,暫時並無擴招的想法。畢竟,太傷錢哪。

僅這些人的糧餉,一年便需逾十萬貫錢之巨,饒是他生財有道也是頗覺吃力,更何況接下來還得購置兵械,這更是一筆天文數字的開銷。

大定兵器作坊實行集中管理,主要以官營為主,有京師兵器作坊和州郡兵器作坊兩種。

其中州郡兵器作坊除負責本州郡兵器製作外,還得完成朝廷交代下來的拋造任務。

京師兵器作坊按服務對象和隸屬關係,分禦前(內廷)和朝廷(外廷)兩大系統。

禦前系統所造兵器主要用於供給內廷、賞賜臣僚、製造樣品,包括斬馬刀局、鞍子所、禦前生活所等兵器鑄造作坊。

朝廷系統所造兵器主要用於給中央禁軍和地方軍隊配備兵器,包括南、北作坊(又稱東西作坊)、萬全作坊、廣備攻城作、弓弩院、弓弩造箭院等。

當然,大定的強幹弱枝政策註定京師兵器作坊是最大的兵器生產基地。京師兵器作坊分工細密,比如南、北作坊下有五十一作,廣備攻城作下有十一作,而且還配置了大量工匠。工匠最多的時候南北兩大作坊有7931人,萬全作坊有3700人,分工協作生產。

如此龐大的作坊和工匠,使得初期的軍械生產水平便有了很大提高,僅南、北作坊的武器年產量達三萬多件。

然而,數量是有保證了,卻無法保證質量。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