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七十五章 英雄好漢
「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勒,分住諸路巡檢使去也。」

那個時空,被宋廷招安後,給宋江們的官職是巡檢史,根據《宋史·職官七·巡檢司》,巡檢的職責是「掌訓治甲兵、巡邏州邑、擒捕盜賊事」,也就是各地的公安局長或者武警中隊長、大隊長,也就是說,給宋江們的官階高,官職低。

北宋朝官李若水,極度仇視農民起義軍,反對「招安」,可他卻又親眼目睹了宋江受「招安」的情形,於是懷著一種複雜的心情寫了一首《捕盜偶成》詩: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廓。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然而,《大宋宣和遺事》說宋江被招安後跟隨朝廷大軍去征討方臘,這就有點扯了,或者說作者考證不嚴,把彼宋江當成了此宋江。

方臘可是黃袍加身稱過帝的,勢力比宋江的梁山好漢大得多。剿滅方臘用了十五萬大軍,裏面還有精銳的中央軍——禁軍,而打敗宋江隻用了臨時招募的不到兩千人的地方部隊,雙方差距明顯。

那麼,為什麼會有宋江參與征討方臘這事呢?天下的事太過巧合,因為在征討方臘的宋軍中還真有個將領叫宋江,重名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三朝北盟會編》引《中興姓氏姦邪錄》記載童貫率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將領;《三朝北盟會編》引《林泉野記》又說劉光世、楊可世、宋江三路捉拿方臘;《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則說趙明、趙許、宋江都是王渙的裨將。說法不一,但是可以確定的是,確實有個宋江參戰,只是這個宋江將軍不太有名,史書上沒有給他專門立傳。

《折可存墓誌銘》給出了宋江的最終歸宿:

「奮然先登,士皆用命,臘賊就擒,遷武節大夫。班師過國門,奉禦筆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繼獲,遷武功大夫。」

意思就是,宋將折可存參加了征討方臘的戰役,剿滅方臘後升了官,官階是第三十階武節大夫。率部隊回師的路上,接到皇上的命令,順手滅了宋江,連升三級,把宋江的武功大夫這官搶了來。

這說明,宋江在二月投降,不久後又反叛了,然後,在五月再次被打敗。估計這次,折可存不會手軟,宋江凶多吉少。

是性格本就反覆無常,還是自知不會有好下場而亡命一搏?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吧。

在馮過看來,即便當了「皇帝」便違背初衷的方臘讓人不齒,那也遠比宋江英雄的多。

若依著那部名著所描繪,所謂的「梁山好漢」其實就是無法無天、窮凶極惡的土匪。

梁山根本不是替天行道,只是一個黑社會的團夥而已,一百零八將只有魯智深配得上英雄,其他人最多算個好漢,有些人的舉動實際是禽獸不如,實屬人渣。

梁山上沒有耕地,所以軍糧一部分是靠幾位出身地主階層的頭領捐獻的,柴進、穆弘、李應、盧俊義四位頭領捐獻了全部身家,也有被捐獻的。其他錢財和軍糧更多是透過搶奪而來,朱貴的酒店就是個黑店,坑害往來客商。梁山幾次出征是為了籌集軍糧,他把軍糧拿出少部分給普通百姓做個樣子,大部分帶回梁山,手段和土匪一樣。如果說宋王朝依靠苛捐雜稅來剝削廣大底層農民,梁山是依靠搶奪和下三濫的手段獲取資金糧食,手段也不光明,和土匪又有何異?

梁山攻破一座城池,拿到少量的糧食分給大眾,自己拿到了大多數。但是隨後撤軍,既不留守將領軍隊駐紮,也不把民眾遷走。城池還得被政府軍所控制,宋朝政府知道一城的糧庫都被掠奪殆盡,豈肯善罷甘休,他們勢必加大對當地平民的剝削,獲得的糧食還得交上去,還得額外再交,梁山軍實際是在變相的向城中居民掠奪糧食。

三打祝家莊,二打曾頭市是純粹是黑社會的火併,一個黑幫和另一個黑幫的較量。打祝家莊是因為時遷被捉,祝家幾位領導人口出狂言,結果梁山大軍去教訓教訓。攻打曾頭市是因為曾家搶了給宋江的馬,曾家也是口出狂言,結果梁山軍兩次討伐。攻打大名府是為了救盧俊義,盧俊義落得如此下場都是宋江。吳用設計陷害,最後救了盧俊義,大名府死亡超過三萬人,只是為了讓盧俊義上山。攻打東平府、東昌府是因為盧俊義、宋江兩位頭領爭奪黑社會首領的大位。上述舉動梁山更像是黑社會,而不是義軍。

梁山最終招安,成為了朝廷的鷹犬,儘管無數頭領痛恨朝廷,但是他們還是接受了這一提議,儘管前兩次招安沒有成功,更多是梁山和朝廷討價還價,要個高職位。老百姓最後還得受到腐朽的宋王朝統治,梁山軍成了維護宋朝的工具,何來替天行道,只不過是個借口罷了。

所謂好漢,更多的是指有血性,講義氣,有一技之長,但是並不是能打打殺殺就是好漢,為了一己私慾而損害他人利益,行為卑劣者算不上好漢,最多只是個莽漢或者地痞流氓而已。

無數人喜歡水滸是因為梁山具有反抗情節,但是梁山好漢的手段並不全是正大光明的,甚至是非常卑劣的,好漢不可一概而論,有大批的人配不上好漢兩字。再說替天行道,宋江及梁山軍的所作所為更多是為了自己發展,最終是實現了宋江的願望,梁山並沒有實現這一目標,這四個字更多的流於形式,成為宣傳口號。

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聚義梁山替天行道,呵呵,騙鬼了吧。

總之,馮過是看不上宋江之流的,就是覺得可惜了魯智深、武松這等真漢子。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帶頭大哥宋江的領導下終於湊齊了三十六將,水泊梁山高豎「替天行道」大旗,招募兵馬,聚眾造反,旋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轉戰於青、齊至濮州間,攻陷十餘郡城池,懲治貪官,殺富濟貧,聲勢日盛。

朝廷聞知,納知亳州侯蒙「赦過招降」建策,頒旨招安,未果,遂命知歙州曾孝蘊率軍往討。宋江避其鋒,自青州率眾南下沂州,與官軍周旋年余。十月,攻取淮陽軍,繼由沭陽乘船進抵海州。

張叔夜在得到「招安」宋江的詔旨後,進行了周密策劃。他首先張貼出了榜文:「有赤身為國,不避凶鋒,拿獲宋江者,賞錢萬萬貫,雙執花紅;拿獲李進羲者,賞錢百萬貫,雙花紅:拿獲關勝、呼延綽、柴進、武松、張清等,賞錢十萬貫,花紅;拿獲董平、李進者,賞錢五萬貫,有差。」同時,張叔夜又派出探子偵察起義軍的情況,當他獲悉起義軍從海上突破這一動向後,連忙招募敢死隊一千餘人,在近城設伏。又派出小股士卒趕往海濱誘戰,同時將精兵埋伏在海邊。雙方開戰後,張叔夜誘使起義軍離船上岸作戰,伏兵乘機燒毀了起義軍的船隻。面對數倍於己的官兵,宋江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宋江雖率部勇猛拚殺,給敵人以重創,但面對重圍,船隻著火,退路已斷,向張叔夜投降接受招安。

「去時三十六,來時十八雙。若是少一人,誓死不還鄉」

所謂的義軍其實是貧苦的農民與漁民,因交不起重稅,長期積壓在胸中的對社會現實的不滿終於像火山一樣爆發了。他們在宋江等人的領導下,鋌而走險,武裝聚險,憑藉梁山泊易守難攻的地形,阻殺前來鎮壓的官兵。

宋江接受「招安」後,朝廷對起義軍將領都授以官位進行籠絡,各受武功大夫誥勒,分住諸路巡檢使去也。

與方臘相比,宋江委實是「不入流」的,人聖公是寧死不屈,絕不招安,即便坑了一家子也在所不惜。

想到方臘,馮過不免暗暗搖頭,都說由奢入儉難,人一旦嘗過權力帶來的無上快感,便極易上癮,再難擺脫。

人死如燈滅,或許在最後一刻,方臘會有些許悔恨的吧,若無所謂明教,若自己不去沾碰,至少一家人衣食無憂、開開心心的生活在一起也算是不負此生的。

誰知道呢?

待到「梁山好漢」們被招安,這一年便悠悠忽忽的過去了,似乎發生了許多事,又似乎平淡如水。日子一天天的過著,終究都會成為昨日,過好當下便是了。

《通鑒》大概隻完成了五分之一,全部完成大抵需要三年,馮過倒是漸漸的花了更多的心思在其中。這可是財富哪,雖然最終不在主編之列,能掛個名便可在履歷上添上重重的一筆了。

上值下值,休沐時逛逛汴京城大街小巷,或者去郊外遊山玩水,這小日子美的啊,那也是沒誰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