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四十四章 家學淵源
眾人在書院門口四處打量,恰有一十二、三歲的儒童出得門來,見狀愣了一愣,又見馮過三人皆是士子裝束,意氣豐發,氣度不凡;賈小春等隨從個個精壯,顯然都是練家子。

儒童乃是見過場面的,隻恭謹地施了一禮:「敢問幾位客人是訪書或是賞景?」

「我等是來拜訪前輩的。」馮過還了一禮,道:「這位小友,請問建昌堂長今日可在學院?」

儒童答道:「先生外出訪友未回。」

馮過:「何時歸來?」

儒童:「或一二日,或三五日,又或一旬半月,實無確切日子。」

馮過頓覺得自己成了賈島,尋隱者不遇哪。

無奈,他隻好再問,得知儒童乃是書院堂長的親傳弟子,吉州吉水人,喚作楊長孺。

此次遊廬山,馮過是帶有任務的——幫李格非帶書信與白鹿洞書院堂主李燔。

事實上,馮過得曉此信息後又驚錯了一會兒,李燔此人他知道啊,嗯,是那個時空的。

李蟠,字敬之,建昌人。南宋教育家,他把大半生都奉獻給了教育事業,業績非凡。

他先後到朱熹開闢或恢復的「武夷精舍「、「嶽麓書院「、「考亭書院「教學,朱熹一生有511位學生。許多人有不懂的地方,朱熹一般都讓他們請李燔教習與啟發,學子非常敬服。朱熹多次宣示,李燔「交友有益,進步可畏,處事一絲不苟,忠直樸實」,是自己學術的衣缽傳人。朱熹還寫詩說:「吾道付滄州」,而李燔更被黃宗羲、全祖望在《宋元學案》中列為南方理學耆老、滄州大儒第一。

朱熹去世後,李燔率領南康的學子,開闢「修江書院「、「白石書院「、「竹梧書院「,繼續傳播和研究儒家思想,可以說他從中進士以後的42年都是在教育與研究儒學中度過的。

他打破官本位,為老師朱熹的理學哲學的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勤耕教壇,甘之如飴。

應邀回到白鹿洞書院主持書院活動後,白鹿洞書院成為天下書院之首,與李燔的教育教學關係很大。當時學生曾達到上千人,「講學之盛,他郡無比」。

在生命的最後七年他不再為官,潛心教學與儒家思想研究,推薦了一批思想端正的弟子給朝廷,其中崔與之、魏了翁、真德秀、陳宓、鄭寅、楊長孺、丁黼、棄宰、龔維藩、徐僑、劉宰、洪谘夔等皆成名儒……

咦,難怪覺得楊長孺這個名字好熟。

等等,這個名字有些「蹊蹺」,馮過忍不住問:「楊小友可是吉水人?」

楊長孺微微一怔,點頭道「道是」。

馮過再問:「令尊可是誠齋先生?」

楊長孺沉默了片刻,似不願回答此問,但仍是肅聲道:「正是。」

劉幾與徐元傑對視了一眼,再看楊長孺時與先前便截然不同,此子身帶光環也,因其父真真是位大神,「誠齋先生」即當今詩壇領袖楊萬裡是也。

「白鹿洞書院」堂長李燔固然是為文壇巨子,與楊萬裡相比則有不及也。

楊萬裡不熟?「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了解一下,必背的名詩,有印象了麽?

楊萬裡,字廷秀,號誠齋,自號誠齋野客。吉州吉水人。

他早年多次拜他人為師,老師有高守道、王庭珪、劉安世、劉廷直、劉才邵、劉珙等。友人則有高德順、張栻、蕭德藻、丘宗卿、王淮、劉袤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其二十七歲舉進士,授贛州司戶參軍。歷任國子監博、漳州知州、吏部員外郎秘書監等。英宗朝時為東宮侍讀,太子常佶親題「誠齋」二字相贈。借煥章閣學士,為燕國賀正旦使接伴使。

《英宗日曆》修成時,照例應由楊萬裡為《日曆》作序,而宰臣蔡京卻另命禮部郎官傅伯壽作序,楊萬裡於是自劾失職,請求去職,光宗挽留。接著又因要進《英宗聖政》書,本應由楊萬裡奉進,但英宗猶念舊惡,大不痛快,於是外調楊萬裡為江東轉運副使,暫時代理總管淮西和江東軍馬錢糧。朝廷下令於江南諸郡行使鐵錢會子,楊萬裡上書諫阻,不奉詔,因此得罪了宰臣,因而改任贛州知州,楊萬裡未就職,並請求任祠祿官,獲授秘閣修撰、提舉萬壽宮,於八月謝病自免,回歸吉水。自此幽屏,便與世絕。

常佶即位後,召楊萬裡赴京,楊萬裡辭謝不往。次年九月,升煥章閣待製,提舉興國宮。

去年進封吉水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

他楊萬裡力主抗燕,反對屈膝議和。在進奏皇帝的許多「書」、「策」、「劄子」中,他一再痛陳國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誤,愛國之情溢於言表。他指出:「為天下國家者不能不忘於敵,天下之憂,復有大於此者乎!」

其立朝剛正,遇事敢言,指摘時弊,無所顧忌,因而始終不得大用。他一生視仕宦富貴猶如敝履,隨時準備唾棄。在作京官時,就預先準備好了由汴京回家盤纏,鎖置箱中,藏在臥室,又戒家人不許置物,以免離職回鄉行李累贅,就這樣「日日若促裝」待發者。這與那些斤斤營求升遷、患得患失之輩適成鮮明對照。為官清正廉潔,不擾百姓,不貪錢物。

他的詩,影響極大:「今日詩壇誰是主,誠齋詩律正施行。」

他說:「筆下何知有前輩。」又說:「傳宗傳派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風流,黃陳籬下休安腳,陶謝行前更出頭。」正是以這種不肯傍人籬下、隨人腳跟的開拓創新精神,他終於「落盡皮毛,自出機抒」,別轉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詩風。初學江西詩派,重在字句韻律上著意,五十歲以後詩風轉變,由師法前人到師法自然,創造了他獨具特色的「誠齋體」。誠齋體講究所謂「活法」,即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詼諧、平易淺近的語言表達出來。

時人稱,楊萬裡的詩歌作品不拘一格,富有變化,既有「歸千軍、倒三峽、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氣勢,也有「狀物姿態,寫人情意,則鋪敘纖悉,曲盡其妙」。

其所作詞則風格清新,富於情趣,頗類其詩。具有幽默、詼諧的特色。

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為文兼擅眾體,步趨韓柳。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處,尤與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楊萬裡,他也如此自認。

海外鹹推獨步,江西橫出一枝。

總之,楊誠齋乃是文壇大拿,當世無出其右者。

馮過記得楊長孺是楊萬裡的長子,肖父,在那個時空也算是小有名氣。

看看眼前這稚子,雖然年紀不大,卻是端莊重禮少年老成,顯然家風甚嚴。家有舉世聞名的父親,老師亦是世人景仰的飽學鴻儒,此子只要心性不大變,日後必成人物。

當然,見過辛棄疾、李格非這些「歷史名人」的馮過並沒有太過激動,曾經滄海了呢。

李燔既外出訪友不知歸期,倒也不好厚顏進去參觀「擾民」,他取出書信:「恩師身負皇差,此間事了,即日已返京,留有書信一封交與令師。」

楊長孺茫然地接過書信:「令師是哪位賢長?」

馮過拱手肅聲:「恩師姓李諱格非。」

楊長孺「啊」了聲,很是吃驚,仔細打量馮過,雙眼發亮:「你是本科解元馮改之?」

李格非主考本科江西會試本非秘聞,令士林驚愕的是他所點的今科解元竟是只有十五歲的馮過,一舉打破大定科舉史的記錄。

好在上饒馮改之雖然只是束髮之年,這一年來鬧出的動靜可是不小,算是文名在外,原本便是今科解元的有力競爭者,真的成了事實倒也能服眾。

楊長孺心思卻極是微妙,有個天下聞名的父親固然極好,卻讓他感覺被父親的光芒籠罩的有些無所適從。少年郎嘛,總想著憑一己之力出人頭地而非憑藉父祖蔭澤,努力要證明自己的能力。是以,他從不會主動提及父親。恰恰馮過比他隻大了三歲便鄉試奪魁,下意識的他便將馮過當作了追趕目標。然而本尊當前,那份不符年紀的從容優雅又令他感覺壓力山大。

馮過淡笑點頭,道:「恩師與李堂長相交多年,此次主考本省鄉試,委實抽不出閑暇來書院拜訪舊友,知曉我們幾人返鄉要經過此地,便寫了信給令師……」

楊長孺趕緊道:「文叔先生從京中來江西,原就不便走親訪友……幾位先進書院用些茶水休憩一二。」

一早登山看日出,乏是真乏了,且到了大名鼎鼎的白鹿洞書院不進去參觀一下,總有過寶山而不入之感。馮過看看徐元傑幾人,道:「不會影響書院教學吧?」

楊長孺搖擺手:「今日無課,不礙事的。」

馮過:「如此便叨擾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