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四十三章 匡廬奇秀
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

最早關於廬山名稱的文字記載出現於《尚書·禹貢》中:「岷山之陽,至於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其中,「敷淺原」就是廬山別名;此外,廬山還有南彰山、天子彰等別名。

尋陽郡南有廬山,九江之鎮也,臨彭蠡之澤,持平敝之原。

廬山風景秀麗,文化內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於一身。從司馬遷「南登廬山,觀禹所疏九江」,到陶淵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朱熹等文壇巨匠登臨廬山,留下無數詩詞歌賦的文化名山的確立。

詩曰:「三疊泉直瀉青史,五老峰聳立古詩,仙人洞深藏抱負龍首崖騰飛情思,含鄱口難吐感觸,蘆林湖匯聚現實,花徑走過歷代名士,天池閱盡蒼茫人世,白鹿體壯養於書院東林綠蔭盡染佛寺……」

匡廬奇秀甲天下。

說來遺憾,前世時雖然家鄉離廬山不算遠,馮過卻從未去廬山遊玩過。

此次赴省城鄉試一切順利,返鄉時日充裕,正好可繞道饒州登廬山遊鄱陽湖,了卻此前憾事。

「匡俗的父親東野王,曾經同都陽令吳芮一道,輔佐劉邦平定天下,東野王不幸中途犧牲。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勛,封東野王的兒子匡俗於鄔陽,號越『廬君』。越廬君匡俗,有兄弟七人,愛好道術,都到都陽湖邊大山裏學道求仙。這座越廬君兄弟們學道求仙的山,被人們稱為『廬山』……」遙遙望見雲霧繚繞的山峰,劉幾很是興奮,嘰哩哇啦說著。

徐元傑面無表情的說:「早在周初,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廬山學道求仙。據說匡俗字君孝,又有稱匡裕者,字子孝,且有稱匡續者。俗字是誤傳,俗、續二字罔音,也是傳聞之悅。此外,還有稱匡俗為廬俗的。據說,匡俗在廬山尋道求仙的事跡,為朝廷所獲悉。於是,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屢次迴避,潛入深山之中。後來,匡俗其人無影無蹤。有人說他成仙去了。後來人們美化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並說廬山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出現的。因為成仙的人姓匡,是以又稱匡山,或稱之為匡廬。」

劉幾「狠狠地」瞪徐元傑一眼——大佬,汝故意抬杠否?

馮過見狀,也湊趣道:「話說在周武王時候,有一位方輔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騎著白色驢子,入山煉丹,二人都得道成仙,山上徒留空廬一座。世人遂將此人去廬存之山稱為廬山。因成仙的先生名輔,是以又稱為輔山。」

劉幾攤攤手,對兩位基友的無良表示無奈。

一行人從南昌過來,歇了一夜,次日天未亮便租了艘遊船下湖登山。

湖當然便是天下聞名的「鄱陽湖」,天雖蒙蒙亮,仍可見湖光山色,相互比美。

忽見前方山勢高峻,怪石磷峋,形凹如口,對著鄱陽湖,似乎要把鄱陽湖一口吞下似的,這便是含鄱口了。

含鄱口位於廬山東谷含鄙嶺中央,左為五老峰,右為太乙峰。西側,為著名的冰川角鋒「犁頭尖」活象一塊犀利的犁頭,耕耘著茫茫雲海。含鄱口對面為廬山最高峰「漢陽峰」,北面為廬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為廬山第三高峰「五老峰」。

眾人踏著熹微的晨光下船登山。含鄱嶺上有一座雕樑畫棟的方型樓台,這就是廬山觀日出的勝地「望鄱亭」。

廬山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廬山觀日處位於廬山東谷含鄱峰中段含鄱口,含鄱亭為最佳地點。

拾階而上,登上望鄱亭,眾人依欄遠望著呈現魚肚白的天際。

不一會兒,一望無涯的鄱陽湖上,拉開了紅色的天幕,天幕上金光萬道,紫霞升騰。輕揚天際的密密雲層,在霞光的印染下,如同一大片重重迭迭的金色金鱗。驀地,一輪旭日從煙波浩渺的湖面噴薄而出,染紅了藍天、綠水、遠山、近嶺。倚亭四望,浩浩蕩蕩,胸襟頓時為之開闊。

霎時湖天盡赤,半壁河山成了一幅燦爛絢麗的畫卷。雄偉、瑰麗、雲濃霧密,莽莽蒼蒼,狀如魚脊的含鄱嶺,像一座屏界屹立在廬山的東南方。它勢如奔馬,又宛如遊龍,神氣活現的橫亙在九奇峰和五老峰之間,張著大口似乎要鯨吞鄱陽湖水。

下當你興緻勃勃地觀看嶺下風光時,霎時間,薄薄的霧自湖中緩緩升起,越來越濃,越來越大,轉而變成白絮,變成雲煙向山崗上湧來,攸忽間,峰隱湖失,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伸手可觸。人在霧中,彷彿進入了一個混濁世界,令人迷濛、茫然。

馮過隻覺心胸開闊,脫口而出:「蒼虯絳節度崢嶸,下界微茫杓水明。最愛他山雲似絮,不知身在絮中行。」

劉幾亦是心神激蕩,忍不住長嘯一聲。

徐元傑終究內斂,憋的臉泛紅潮。

不止美酒醉人,美景亦是一般。

看罷日出,自然要好生遊覽一番。

眾人沿著山路蜿蜒而下,便到了大名鼎鼎的「三疊泉」。

三疊泉在廬山五老峰東面,青蓮澗的下源,亦稱三級泉.水簾泉。於秦楚末年始被樵夫發現。彙集了五老峰和大月山兩處溪流,沿冰階輾轉盤旋,噴空而下,沿著三級斷崖,分為三疊形成瀑布直瀉龍潭,落差達五十餘丈。一疊直垂,像一面水晶簾子,從七丈多的簸箕背上一傾下,砸在蒼崖上,浪花翻滾,煙霧騰騰,白浪飛溢,濺起億萬珍珠,遠看似雨雪交加,近看似大霧茫茫。二疊落差近二十丈,正是「飄者如雪,斷者如霧,綴者如旒,掛者如簾」。三疊最長最闊,洪流傾瀉,滿滿蕩蕩,如玉龍走潭,巨響轟磕,飛瀑跌落處激起了滾滾波濤,浪花四濺。

此處秀美險奇,有「廬山第一奇觀」之美譽。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

眾人看的心曠神怡,馮解元少不得「作詩」以記之:

「九層峭壁劃青空,三疊鳴泉飛暮雨。寒入山谷吼千雪,派出銀河轟萬古。」

至若五老峰,則見山姿不一,有象詩人吟詠,有象武士高歌,有象魚翁垂釣,有象老僧盤坐。奇岩怪石千姿百態,雄奇秀麗蔚為大觀;峰頂雲松彎曲如虯,下有五小峰,即獅子峰、金印峰、石艦峰、凌雲峰和旗竿峰。

馮七郎詩興大發,乃誦曰: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松。」

從五老峰西北向而下,不多時便見林麓間隱約有雕樑畫棟露出,猶抱琵琶半遮面。

眾人加快腳步循跡而去,嘖嘖,白鹿洞書院哪,文人聖地。

馮過等自是知曉這「白鹿洞書院」的歷史來源——

昌貞元元年,洛陽人李渤、李涉兄弟隱居廬山,渤養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寶曆元年,李渤為江州刺史時,在隱居舊址建台,引流植花,號為「白鹿洞」。

南唐開元四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白鹿書院置田聚徒講學,稱為「廬山國學」。亦稱白鹿國庫,白鹿國學,匡山國子監,與金陵國子監齊名。

楚開寶九年,楚軍攻佔江州,廬山國學的歷史結束;皇祐五年,孫冕之子孫琛在白鹿洞建房十間,稱為「白鹿洞之書堂」。當時的星子主簿郭祥正為此寫了一篇《白鹿洞書堂記》,這是白鹿洞書院的第一篇記文;皇祐六年春,由於兵火,書堂被毀。

後朱子夫受命知南康軍,到白鹿洞書院察看遺址,呈報禮部的《申修白鹿洞書院狀》和給丞相的報告中申述興復書院的理由,並未得到朝廷當權者的支持;直到次年三月,白鹿洞書院方初步修復。

三十八年後,朱子夫之子朱在以大理寺正知南康軍,修建白鹿洞書院,使朱子夫初步建成的白鹿洞書院得以完成。

時下,作為官方承認的白鹿洞書院是為「天下四大書院」之首,在士林間影響深遠。

行走於山間,漸漸見到書院建築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築,坐北朝南,為三進院落;方位格局上佈局考究,為大四合院建築;建築材質結構主要為石木或磚木結構,為人字形硬山頂,頗具清雅淡泊之氣。

待得走近,但見書院門樓乃是八字形磚木石結構,重簷懸山頂覆以灰瓦,簷下砌有一長條形框,中有穿孔十字形葉五個,再下為花崗岩石額,上書「白鹿洞書院」五字。門上為石樑,左右為磚柱。

徐元傑手指凌空臨摹石額上的字,口中念念有詞。

馮過、劉幾曉得好友視這為書院題字者為偶像,倒不覺突兀。

石額五字正是仁宗朝內閣首輔李東陽,大定一代名臣。

據說李東陽四歲時就會寫直徑一尺的大字,刻苦師法顏真卿,得其精髓而又自成一家,書壇乃贊其曰「長沙公大草,中古絕技也!玲瓏飛動,不可按抑,而純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無怒張蹈厲之癌,蓋天資清澈,全不帶渣滓以出。」

另,李東陽十六歲中舉,十七歲高中二甲第一名,震驚天下。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