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四十五章 靜裡乾坤
書院門前古樹垂蔭,溪水輕吟。由近及遠依次排列著五個高大的院門,由此構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兩至三進。

一行人漸次進了書院大門,門內為一院落,東西為廂房,北為禦書閣。院內前段青磚鋪地,後段為花崗岩、青磚和卵石鋪地。西廂房亦即洋池之東廂房,廊柱聯「雨過琴書潤,風來翰墨香」。東廂房廊柱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

但見院內外花木扶疏,不時可以聽到蛙鳴鳥啼,別有一番意趣。

楊長孺一路低聲解說,倒似個盡心盡責的導遊。

書院的名字叫白鹿洞,書院難道建在山洞裡?其實白鹿洞書院一開始和山洞沒有任何關係,望文生義是錯誤的,只是有此想法的人似乎不在少數。

白鹿洞書院地處四山環合的位置,看起來就像一個山洞。大昌時洛陽人李渤和他的兄弟在此隱居讀書,當時李渤養白鹿作為寵物,進出跟隨,故而有白鹿先生之說,而白鹿加這個形似山洞的地方便被人稱為白鹿洞,後來的書院院長乾脆自稱「洞主」。

書院雖非花園,卻因周圍林木茂盛、溪流相襯,加上園內設計獨特,而有花園之韻。

漫步遊覽各大庭院,從細節上依然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書香氣。

楊長孺不無自豪地說道,數百年來,自李燔擔任堂長後,白鹿洞書院達到鼎盛,各地學者雲集,講學之盛,它郡無比。

欞星門,欞星門院,禮聖門,禮聖殿,朱子祠……一路走來,儒家氣息撲面而來,叫人不恐大聲語,恐驚先賢靈。

禮聖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當今官家尊孔子為「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者。此殿是書院祭祀孔子及其門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師孔子行教立像,原為昌代吳道子摹繪。上懸清楚定帝禦書「萬世師表」匾額,像下有石龕、石香爐、石花瓶等。後壁有朱子夫手書「忠、孝、廉、節」四字。殿中左右神龕有線雕「四聖」石像: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於、亞聖孟子。殿旁兩側神龕還有十二賢線雕小石像。

諸人長揖敬眾先賢,必恭敬止,鄭重其事。

朱子祠則是當年「白鹿洞之會」所在之處。

遙想斯時,諸賢能學者齊聚於斯,談古論今,探求真理,廣博學問,摒棄門戶之見,倡導百家爭鳴的善舉,乃是學術思想史上的佳話與美談,後輩莫不津津樂道,沒齒難忘。

初至寶地的馮過幾人自有別樣心思,信江書院也好,鵝湖書院也罷,也算是文化氣息濃厚,與這白鹿洞書院相較,則不如多矣。徜徉其中,似有先賢在耳畔輕言細語,卻如洪鐘大呂,叫人屏氣凝神,心懷敬畏。

聖經閣在朱子閣前,即圖書館。閣中主要收藏皇帝禦賜《十三經註疏》《二十一史》《古文淵鑒》《朱子全書》等而建。閣為木構建築,二層,平面呈方形,周環走廊。廡殿頂,閣外柱有題聯:「泉清堪洗硯,山秀可藏書「。

馮過等雖流露出想進去參觀的心思,楊長孺隻裝不覺,隻好作罷。畢竟此處所收藏書籍多為珍貴孤本、古本,便是書院弟子也是等閑難得一入,更何況是外來客人。

鹿豕與遊,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獨得之天。

轉過聖經閣便是書院核心處——明倫堂。

明倫堂,又名彝倫堂。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磚木結構,白寺灰瓦,人字形硬山頂,四開間,前有走廊,系書院授課解惑之處。

書院今日恰逢休沐日,部分學子或回家或訪友或遊玩,留在書院的,或在桂樹下,或在溪流畔,或在橋石邊,手持書卷或高讀或默誦,貌甚灑脫。見楊長孺領著人到處遊逛,隻默默的看上一眼便做自己的事。

而這明倫堂百多間教舍更是只有寥寥數人在自學,倒是便宜了馮過等觀覽。

院中設六邊形石桌一張,桌下石柱刻有精緻的浮雕獅子滾繡球、猛虎下山、奔馬以及狼嚎圖案,石桌周圍另設六個青石鼓墩。院中有兩株老桂樹,朱子愛桂,花圃正中果然是桂花樹。院中還有扁柏、地栽麥冬、馬褂樹、芭蕉、棕樹、柳杉、水杉、羅漢松等各色樹木。金秋時節滿樹桂子,小院中香氣四溢。在這裡傍樹讀書,依風濡墨,真是修心養性的好去處。

此間處處可循朱夫子足跡。當年,其知南康軍時率百官造訪書院,時書院殘垣斷牆,雜草叢生。

夫子非常惋惜,乃責令官員,修復白鹿洞書院,並自任洞主,制定教規,延聘教師,招收學生,並劃撥田產給書院經營。

夫子為了培養人才而制定《白鹿洞書院揭示,集儒家經典語句而成,便於記誦。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明確「義理」,並把它見之於身心修養,以達到自覺遵守的最終目的——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見到刻於壁上的那一行行字,眾人仿似見到儒裳寬袖的夫子負手而踱,一個個字自他口中緩緩淌出,穿越歷史長廊,一一響徹耳畔。

一番靜默追思過後,在楊長孺的引領下,眾人由明倫堂向北,便到了後屏山,遠遠望去恰似一幅碧綠的屏風,上襯托著一座兩層樓台。

「下層為鹿洞,上層為思賢台。」楊長孺解說道。

走到近處,馮過幾人稍稍愕然。所謂「白鹿洞」只是一個山壁上挖出的半圓形石洞,高寬皆丈余、深兩丈余,內牆砌以花崗岩石、地鋪石磚,皆較平整,一隻小石鹿蹲臥在石基上。

楊長孺卻無絲毫尷尬,道:「白鹿洞名震天下卻無洞,雖有名無實,然開洞則可以使先哲遺跡不泯,使後人之景仰愈久愈切。」

好吧,你贏了,說什麼都是對的。

白鹿洞沒甚看頭,紀念意義多些,眾人又上二樓。

思賢台,乃是當年曹汴建亭台上,寓「睹台思賢」之意,故名思賢台。台平面呈正方形,亭為木結構,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頂,雙層鬥拱托簷,中開一門,四邊有木製花窗,前護花崗石質圍欄。台上四周有石板圍欄,欄中鑲有石刻,有諸賢所理「理學淵源「、「思賢台」、「仰止處」、「空中樓閣,靜裡乾坤」等墨刻。

立於台上,但聞桂子飄香,見楓葉流丹。極目遠眺,但見青山鬱鬱蔥蔥,翠色盡染,又有那雲霧繚繞,層巒疊嶂,迷朦綽約。這份秀美可為詩,可入畫,可放歌,可佐酒。

馮過隻覺諸多情緒在心頭醞釀,不吐不快,乃高聲吟誦道:「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劉幾徐元傑等亦在為美景當前而激奮不已,聽馮過又開始裝逼,早習以為常,皆作無動於衷狀。唯楊長孺初見解元公,被成功震懾,偶像哪,乃期期地問:「此為馮解元新作麽?可有全文?」

不僅有對青山的投射,還有青山對自己的接納,得意之分享,迴環往複而綿綿不絕。此句是何等的浪漫與灑脫啊——遙遙相望,青山呈現在眼前,那幅嫵媚多嬌的模樣讓人怦然心動,青山巍巍,瀟灑自在,不拘於一板一眼的布局。推己及人,與青山相望的過程中,青山也該是對眼前之我也有同樣的認知。

文人相輕自是不分年齡段的,楊長孺出身名門,又有個文宗先生,免不了有幾分傲氣,哪會輕易推崇別人?但馮過無疑是個意外,從他流傳在外的作品來看,詩詞有之,散文有之,甚至還有話本,諸如此類,每種文體都精擅。

如李燔這等「見多識廣」對文字相差敏感的文壇大咖亦是驚賞不已,言稱馮改之製文功力精湛,觀其院試時文令人稱絕,便是放諸鄉試甚至會試亦可過關,對《師說》、《陋室銘》和《菜根譚》更是讚不絕口,連稱此子大才,不僅在同輩中出類拔萃,便是放諸天下亦不可多得。

而受父親影響甚大的楊長孺則是折服於馮過的詩詞功力,自覺是萬萬寫不出如此文字的。此時聽得對方隨口吟說的句子,不由得激動起來。

馮過怔了怔,看看滿臉求知慾的楊長孺,決定給楊萬裡(李燔)一個面子……咳咳,有些嘚瑟了哈,遂將原是大辛大作的那闕《賀新郎》誦念出來。

諸人品嚼詞中「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隻覺馮七郎實在是有張狂資格的。至於「知我者,二三子」竟是十分應景,徐元傑劉幾沾沾自喜,以「二三子」居之,甚至連楊長孺都有些莫名的竊喜。而「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這樣的句子……誇張修辭手法嘛,沒必要較真。

便在這時,一直充當隱身人的賈小春忽神色一緊,盯著遠處湖面,那裡有數十艘快船正疾速駛來,船上隱約可見人影綽動,看其駛進方嚮應該便是含鄱口。而那些船上並無任何旗幡,顯然並非水師艦隊,那麼會是何路人馬呢?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