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四十六章 時乖運蹇
方臘很鬱悶,很憋屈。

天生我才必有用?都是假的。上天不會辜負每個人的付出?都是假的。

原本,他沒想過造反,更沒想過做皇帝。能安安穩穩的過日子,誰願意顛沛流離?可是,野心便如野草,只要放置於合適的環境,便會瘋狂滋長蔓延,難以扼止。

要怪就怪當今皇帝是個文藝范十足的享受派。他不務朝政,生活驕奢淫逸,每天除了鑽研書畫外,就是觀摩各種奇花異石。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皇帝荒廢朝政,底下的官員自然是投其所好,費盡心思搜羅奇花異石以討皇帝的歡心。

受「花石綱」影響傷害最大的,當屬兩浙地區的百姓。

那些個媚上奉承的官員,但凡聽說哪個老百姓家有塊石塊或者花木比較精巧別緻,差官就帶了兵士闖進那家,用黃封條一貼,算是進貢皇帝的東西,還要求百姓認真保管。如果有半點損壞,就要被派個「大不敬「的罪名,輕的罰款,重的抓進監牢。

有的人家被征的花木高大,搬運起來不方便,官兵們就把那家的房子拆掉,牆壁毀了。被征花石的人家,往往被鬧得傾家蕩產,有的人家賣兒賣女,到處逃難。除此之外,那些與百姓家中無關的石塊,只要是被應奉局的看中了,不論石塊重量大小,也不管石塊所屬地是高山還是低谷,都要迫使當地老百姓千方百計地搬運回來。

荒淫無度的皇帝得到一塊太湖石,有四丈高,光拉船的就有數千人。所到之處,橋擋拆橋,房擋拆房。

為了保障「花石綱「的運輸,關係國家民生之重的漕運都被擠在一邊,漕船和大量商船都被強征來運送花石。大定上下,費百萬役夫之工,不惜破屋壞牆,踐田毀墓,致使天下蕭然,民不聊生。老百姓家園失所,官吏卻大發橫財。

恰又逢江南大旱,浙江一帶曬得地裂葉枯,遍地焦黃,稻穀顆粒不收。百姓用樹皮草根還填不飽肚子,官府卻連連上門討稅,這樣的日子還怎麼過啊?

百姓負擔重上加重,官府卻為富不仁。這是要生生將百姓推上絕路哪,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穹窒薰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嗯,這段話是教中使者說的,大概是說農民辛苦勞作一年,絕大部分的收成卻都得上繳,自己卻「沒啖好食」!

人活著,離不開衣食住行,可廣大農民是怎樣的呢?

首先是「衣」,穿的皆是粗布麻衣,衣服破了就打補丁,往往一件衣服要打上幾十個補丁,直到真的不能穿為止。一年到頭,平民也難有一件新衣服。

只有那些達官顯貴才三天兩頭的訂製新衣,而且都是由絲綢等各種高級材料製成。

在「食」方面,平民所吃的多數都是粗鄙之食,像「大米、白面」只有逢年過節時才能吃上一餐。

在「住」方面,達官顯貴們住的是精緻輝宏的府院,而且還講究屋內佈局美觀,有池子有假山。但是平民的居所,卻是讓人不忍觀之。茅草加上木棍或者柱子,簡單的組合,變成了一間茅草屋。

條件更差的連茅草屋也住不上,他們只能給地主做工,然後住在地主提供的柴房裏。

至於「行」方面,大,達官顯貴出遠門還能靠馬車以及乘船,近處有轎子。但是平民百姓,不管是遠近都只能靠一雙腿。有些人穿的草鞋,出一趟遠門回來,鞋子都已經不成樣了。

至於教育,基本就遠離了平民百姓,孩子稍大一些,便開始跟著父母幹活,乾一些放牛耕地等農活,各種雜活加身,又怎麼抽身來讀書呢?一是沒有時間,還有一點就是因為窮,上不起學堂。

學堂裡坐著的那些學子,家裏面境況都是比較好的。而那些家境不好的平民,就只能世代「目不識丁」了。

再說徭役。

漢朝時有這樣一首歌謠《十五從軍征》,一位十五歲的少年郎從軍後,一直到八十多歲的高齡才得以回鄉。這樣的徭役實在是太重了,而歸根結底,主要是平民沒有太多的錢,無法「逃過徭役」。

而那些有錢的人家,在和平年代時則會多交些錢,讓官員拿錢去找付不起錢的窮人服徭役。所以說,為了保障兵源,往往就從平民家庭「挖」,少年從軍,白髮歸鄉。

另外,在戰亂之年,不管是「有錢無錢」,都要強製徵兵。是以,平民就是為王朝服務的,他們根本就沒有選擇的權利。

正因達官顯貴與平民百姓在方方面面的巨大差距,才導致了眾多的農民起義。古往今來,無數起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的爆發,這也引起了統治者的警覺,開始維護農民利益。

但是,這樣的君王太少。所以說,農民有什麼起義也是逼不得已,都是沒有選擇才走的這條路。

這些話……都是那光明使者借我之口說出來的,效果那叫一個好啊。

其實,百姓是最易滿足的,只要有三餐一宿,就絕不會做違法亂紀的事。

縱觀歷朝歷代,農民奮起反抗莫不都是被逼的。官府既已此般相逼,那就休怪我們這些老百姓揭竿而起了。

觀其根由,大抵可歸為幾點:

官府濫用民力,橫徵暴斂;官府吏治腐敗,法外敲詐;官府實行嚴厲的經濟壟斷,比如茶葉專賣、海禁等政策;官府進行嚴厲的戶口控制,一種是百姓想要遷徙卻被限制,另一種是百姓不想遷徙卻被官府強行遷徙到偏遠地區去墾荒;官府和民間對組織資源的爭奪,宗教等組織提供了一種民間結社的形式,官府是不允許民間結社這種現象存在的,所以官民之間會發生衝突;天災與外患等非社會因素。

浙江人民苦朝廷久矣,為求一活,且向死而求。

當然,這需要一個「帶頭大哥」。

這不巧了不是?想我方某性情豪爽,深得人心,更有較強的組織才能,不正是最佳人選。是以,某登高一呼,頓時從者如雲。

況且某還參與傳教,吸收了大批教徒,這些人都是起義軍的骨幹力量。摩尼教主張「是法平等,無分高下「,信教者都是一家,同時還主張吃素斷葷,節省錢財。

而在起義軍內部,政治上彼此平等,不分上下尊卑,大家團結一致共同對敵。經濟上錢財物一概公共使用,沒有你我之分。

當然,為了迅速擴充勢力,起義軍也有一些負面動作,他們燒毀百姓房屋,搶奪百姓財產,誘逼良民加入起義軍。很多老百姓還沒搞明白狀況,被起義軍的擂鼓吶喊所震懾,不明就裏地加入到起義軍之中。這些都是在可接受掌控的範圍之內,王朝更迭時莫不如是,並不新鮮。

就這樣不到十天,方臘的起義軍就發展到了數萬人。

開始真是順哪,義軍兵鋒所至,官兵聞風而逃,僅二月余,三個月時間,「永樂」大旗已飄揚在睦、歙、杭、處、婺、衢等六州五十二縣。各地農民望見義軍的旗幟,聽見鼓聲,就跑來迎接。參加義軍的更是「項背相望」。

勝利來的太快太突然,感覺還沒準備好自己便成了皇帝,這一切太不真實,讓方臘有些茫然失措,但更多的是享受其中。

美食美酒還有……美人,有個詞叫「樂不思蜀」,以前他無法領會,但這時明悟了。沒什麼不對呀,拿性命一刀一槍打下來的龍椅寶座,坐著舒適踏實。就是有些冷落了百花。但人該知足嘛,你一個婦道人家就得嫁夫從夫,已是皇后了,還想怎地?得有母儀天下的姿態。

至於那些個並肩打江山的弟兄耍耍樂又打什麼緊,拚死拚活的不就為了有朝一日也能過上達官顯貴的日子麽?是兄弟就該有福同享。

但,有些兄弟卻不有難同當,這深深傷透了他的心。

童貫閹賊領十五萬官軍渡江後,一路進攻杭州,另一路則指向歙州。義軍雖與官軍殊死搏鬥,但一來城中缺糧,二來缺少守城經驗,不得不棄城而退。

在此過程中,原本有百萬之眾的義軍作鳥獸散,一幹將領死的死、散的散、降的降,義軍從節節勝利變成節節敗退。歙州、睦州、衢州先後失守,義軍從富陽、新城、桐廬一路退到青溪縣,最後退守幫源洞。此時義軍尚有二十萬人,但戰鬥力大大下降,終與官兵力戰而敗。

退至幫源洞,由於石洞極為隱蔽,官軍不知如何進入。在軍中任裨將的韓世忠偵查到路徑,便率驍勇進入義軍所藏洞中,格殺數十人……而後,自己與王寅、百花、靈芝被俘,七萬餘義軍被殺,血流成河,僅七佛護著亳兒逃脫。

勝利來的有多快,失敗來的便有多快。

他不曾後悔,只是心有不甘,伺機東山再起。但手下沒人手了,摩尼教也被朝廷定性為邪教,還能如何從頭再來?

時也命也,他有些心灰意冷,或許就此退隱山林吧,但終究忘不了那曾經短暫的輝煌。

幸好,他得知了在洞庭湖混的風生水起的楊麽義軍的消息,都是聖教兄弟,正可攜手共創偉業。

至於手下沒刀沒槍沒人馬,又打什麼緊,我可是聖公、永樂帝呀,他楊麽還能小瞧了我不成?

他決定去找楊麽共襄盛舉,一路風塵僕僕地趕往洞庭湖。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