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四十七章 兵敗山棲
真的是他方臘命不好麽?命運這東西太過玄幻,如何去責怪?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要是曾經擁有。

可方臘不甘心。又或者是,一日為「帝」,再難為「民」。權力這東西猶甚於罌粟,沾染上極易上癮,再難戒除。

小心翼翼的躲避著官府緝拿,一路風塵,好不容易到了洞庭湖。

寶台山總寨四周,河湖港汊密布,關口要隘分置水寨七十餘個。方臘、王寅二人鬍子拉碴、衣衫襤褸,讓守關隘的義軍好一通盤詢方放行通過。

被晾了半日後,他們方見到了楊么。年僅廿七歲的大聖天王待二位「貴客」表現的還算熱情,但又有意無意的表示出戒備疏離。

還是不信任啊,方臘苦嘆,但人在屋簷下哪能昂首挺胸擺架子的,忍忍吧,乾大事者不拘小節。

心裡的苦悶在方七佛、方亳率百餘永樂義兵到來後頃刻化為烏有——天不絕我永樂呀,王圖霸業之夢不息。

父子相見淚兩行,此中滋味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倒是楊麽的態度有了轉變——呵呵,永樂皇帝?太子?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接下去的操作便極簡單了,將方臘父子當吉祥物高高供起來,絕無可能讓爾等進入核心決策層便是了。

失落,鬱悶,憋屈,迷惘,無奈,種種不好的情緒圍繞心頭,這讓方臘頗覺虎落平陽,偏生又無計可施。雖然也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但這真的並非是他想要的,坐過那個位置,便再也離不開酒色財氣四字了。眼見著楊太那廝呼風喚雨、高高在上的,他甚至心生齟齬,惡狠狠地想,他日朝廷大軍來剿,看你還能如此風生水起否?

還別說,他這般碎碎念著,居然還咒怨成真了。

原本,朝廷令李綱帥軍剿匪,其採取圍三缺一之計,隻留北面一路與楊么,暗地裡卻布下重兵,隻待楊么中計,卻被對方識破,一直按兵不動。

不想楊么的親信將領黃佐卻已生降意,乃對部眾說:「李使節號令如山,若與之敵,萬無生理,不如往降。節使誠信,必善遇我。」。

他認為李綱號令如山,其軍又剽悍善戰,如果和他開戰,絕無生存的可能,不如前去歸降。且李製置使一向待人以誠,講信義,一定會善待我們的。眾人覺得有理,紛紛同意歸降。

李綱遂暗表奏朝廷,授任黃佐為武義大夫,單人獨騎至黃佐軍中撫慰他道:「子知逆順者。果能立功,封侯豈足道?欲復遣子至湖中,視其可乘者擒之,可勸者招之,如何?佐感泣,誓以死報。」

接著,李綱欲派黃佐潛入洞庭湖中為諜,並許以高官厚祿,攛掇他根據那裡的具體情況,或擒或招,從內部瓦解楊軍。黃佐被感動得聲淚俱下,決心以死相報李綱知遇之恩。

之後,黃佐率部偷襲另一義軍首領周倫的營寨,斬殺周倫,生擒了周倫麾下的統領陳貴等人。李綱果然言而有信,聞訊立即上奏為黃佐請功,朝廷遷升他為武功大夫。

李綱麾下統製官王士安不服從上司的命令,部隊因此無功。李綱鞭笞王士安以此誘敵,故意放狠話說:「三日賊不平,斬汝。」

王士安遂率軍士攻水寨,並揚言:「李綱二十萬雄兵已經開到了」。

楊軍見官兵只有王士安一支軍隊,兵力薄弱,於是開始發起猛烈進攻。李綱早已設下伏兵,王士安也督促將士與楊軍激烈鏖戰,突然伏兵四起,殺聲震天,楊軍猝不及防,很快潰散。

李綱又與黃佐取得聯繫,授意黃佐暗中說服另一員義軍首領楊欽前來投降。

不日,事成。

李綱大喜,說:「楊欽驍悍,既降,賊腹心潰矣」。隨即上表授任楊欽為武義大夫,禮遇甚厚,又派遣他返回湖中。

兩天后,楊欽又策反了余瑞、劉詵等頭領,這些人前來投降,李綱假裝厲聲叱罵楊欽道:「賊不盡降,何來也?」遂下令軍士杖責他們,仍令其返回湖中。

當夜,李綱派軍偷襲楊軍營地,降服了數萬楊軍。

楊么則依託堅固的防禦工事頑強抵抗,拒絕投降。他乘坐大船在湖中橫衝直撞,以輪激水,船速飛快,大船兩旁還裝置了數排撞竿,官軍的船隻一旦遇上或想阻截就會被撞竿撞得支離破碎,或沉入湖中。

李綱見楊軍船大勢猛,很難與之正面硬剛,立即下令軍士砍伐君山竹木製成巨筏,將各條湖汊、港汊堵塞住,又將大量朽木、雜草從上遊順水漂下,派嗓門大的將士站在水淺處謾罵敵人,以激怒敵軍。

朝廷將士一邊走一邊辱罵敵人,楊軍惱怒前來追趕,由於枯木朽枝堆積阻塞,船輪被攪纏受阻,大船被困無法前行。

李綱見狀立刻派兵攻擊敵船,楊軍紛紛投奔港汊中,卻為巨筏所阻。官軍乘坐竹筏,用生牛皮作遮護,以抵擋楊軍射出的如雨箭矢,用巨木撞擊義軍大船,使其巨艦全部被撞毀。

楊么見情況危急,跳水逃生,卻被李綱麾下悍將擒斬。這一仗,楊軍死傷慘重,殘部心膽俱裂。

那悍將見大局已定,乘勢飛馬疾馳入楊軍大寨,其餘楊軍將領以為神兵天降,皆驚呼曰:「何神也?」不敢再戰,紛紛率眾棄械投降。

是日,八月十五,萬家團圓,卻是「大聖天子」國殤日。

李綱剿楊么之役,前後僅八日。楊么麾下大將,楊欽、楊廣降,夏誠、陳寓信、李合戎等亡,僅剩英宣拚死護著鐘相次子鍾義突圍逃竄。

至此,為禍洞庭湖的鐘相、楊么之亂被平,李綱名動天下。

而首功之人此時正率一路水軍追擊英宣、鍾義等潰逃叛軍。

這一逃一追,雙方偶有接戰,亦是一觸及散。追兵雖未一戰功成,但也始終綴於逃兵之後死纏不休。

天下之大竟無我立足之地,惶惶然如喪家之犬,急急若漏網之魚。

英宣貴為「大聖天子」麾下水軍大帥,這一路逃竄無處可投,及至鄱陽湖境內僅剩十餘嫂破敗艦船與八百多毫無鬥志的潰兵。至於太子爺鍾義,前日被流矢貫顱而過哀嚎一夜不治而殞。

根本來不及哀傷,脫困保命方是當務之急。

進入鄱陽湖水系,眼見著廬山在前,亦是無心觀賞美景,英宣終於還是聽了王寅之策——棄船登山。

開初鐘相於天子崗起事,很快便擴大了規模,根本便是擁有一乾熟諳水性的兄弟,其中不乏船工,方能短時間內組建水軍與朝廷對抗,及至楊么領軍更為倚重,並大肆建造船艦。

這一場惡戰下來,船艦幾乎全為官兵俘獲,全副家當僅余這十餘艘快艇,要棄之拋棄委實不舍。但王寅說的對啊,快艇隻勝在速度,或可勉強在浩瀚的鄱陽湖與官兵捉迷藏,但一旦遭受堵截卻是毫無一戰之力的。

廬山亙綿百裡,群峰聳峙,林木深深,極易隱匿……從此天高任鳥飛也。

咳,不管怎樣,得先活下來,活著才有希望。

這是王尚書的原話,寥寥數語,一針見血。

誰不想活著呢?

英宣感覺自己成傀儡了,一直就是,被推著走,被帶著走,被追著走。讀書少,想法也少,有人帶著就成。帶著帶著就帶進坑裡了,好大一個坑,大概足已埋下他。

溺水者在意的只是一根稻草,即便再如何厭煩方臘這些個莫名其妙的外人,也暫且聽他們一回,日後再慢慢的……

好巧不巧的,這數百人也是由含鄱口上的山。

秋高氣爽,群山層染,青蔥翠綠中難掩赤黃艷麗。

這季節遊覽廬山的遊人不少,三五成群,悠然自得。方臘、英宣一眾身著「奇裝異服」,神情萎靡不振,偏又持著刀槍劍戟等兵刃,著實嚇煞了遊客。好在,這批不速之客並沒去招惹旁人,隻匆匆而行,隱約還有些軍伍陣勢。

剛翻過五老峰,便見湖面忽然出現數十艘艦船,速度不快,卻是浩浩湯湯的,來勢洶洶。

「那廝……」英宣咬牙切齒:「一定要斬盡殺絕麽!」

方臘幾人對視一眼,表情複雜,那個颯爽英姿彷彿在腦子裡生了根一般,不肯散去。

那日,官軍攻破水寨,或是猝不及防,又或是此次攻勢不同早前,「義軍」被一擊即潰,或死或逃或降,二十餘萬之眾僅數千人走脫。

率兵攻入主寨的是一位廿余歲的英武青年校尉,一根銀槍挑刺撩甩,長槍所至無一合之敵。

習得一身好武藝的楊么倉促應戰,隻兩個照面便被那校尉一槍穿喉。

官兵莫不大呼「嶽校尉威武」。

之後數後,那校尉銜尾追擊,始終沒讓英宣一眾逃脫。有兩回雙方還接上了戰,或是一心逃命無心戀戰,英宣與方臘、方七佛、王寅數人聯手對上嶽姓校尉竟還是落了下風。其武藝之高強、槍法之精湛實乃方臘等平生未見。

天地之間果然是藏龍臥虎啊,這嶽姓武將此般本領卻只是僅統兵五百的校尉……

方臘忍不住打探其來歷:「閣下槍法出神入化,可是傳自河南周侗大師?不知尊姓大名?某與周師傅有數面之緣,還曾受他點撥之惠……」

那校尉隻道:「兩軍交戰不論淵源……」

待方臘、英宣趁屬下拖住校尉撤逃時,那校尉方高聲道:「爾等隻可逃得了一時,早晚會落入我嶽飛之手!」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