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四十一章 千古不易
太祖登基大寶後,分封諸子,十三歲的常權被封為寧王,兩年後,就藩大寧。後改封南昌,朱權自幼聰明好學,人稱「賢王奇士「,太宗常棣登基後,盡奪其兵權,常權深感前途無望,只能韜光養晦以求自保,多與文人學士往來,寄情於戲曲、著述,研習道家典籍。

本任寧王常佑生性輕佻,無威儀,卻擅長文過飾非。

他有沒有啥野心不為人知,但一直為了組建一支私人武裝,而謀復前代寧王因罪被革去的護衛屯田。他派了他府裡的一個太監帶著給梁師成的巨額私禮到北京。太監轉送了禮物,轉達了寧王希望有衛隊,並有維持給他恢復了的衛隊的收入的要求。梁師成同意了。儘管兵部反對,但在時任兵部尚書陸完、伶人臧賢及幸臣錢寧等人的幫助下,終於在崇寧二年四月獲準恢復護衛。

當然,不管是梁師成抑或是陸完、臧賢與錢寧,都只能是在官家那多說好話,最終還需皇帝點頭。但常佑會做人哪,曉得那位遠房堂弟好玉石,他便多方搜刮,尋著好些奇石進奉,聖上龍顏大悅,區區衛隊一事,允了。

江西的一些地方官員和南京的一些禦史經常控告寧王。前年一月,南京的一些禦史報告,寧王把肥沃的土地據為己有,科斂富戶,恐嚇地方當局,他們不敢抱怨一個親王的作為。禦史們希望向江西臣民發佈一份公告,所有被寧王掠奪的財產應當歸還;他的爪牙鬧的任何亂子可由民政當局予以懲處;地方官員不應交結寧王。朝廷沒有對這一請求作出反應。

一個負責在江西鎮壓盜匪活動的官員報告,主要由於寧王,土匪仍是一個嚴重問題。他既保護現存的土匪團夥,有時利用他們當他的爪牙,由於搶奪財產而把許多百姓驅而為匪,除此而外,又乾預這一地區的貿易和商業。兵部尚書陸完把這些指控當作不實之詞,擱置不問。

寧王在衛隊終於到手以後,不但為他的衛隊請求衙署的印信,而且也請求給予他管轄當地監軍和他所在地區守衛部隊軍官的權力的印信。這一請求被批準。同時,他又招募了大約一百名盜匪的私人衛隊,作為他本人的心腹。

他要求準許他審詢並懲處他管轄範圍內的皇族。這個要求也靠兵部尚書陸完的建議而被認可。皇帝由於聽到寧王專心致志於他職責的細節而感到高興,仍然把反對他的報告當作誹謗而置之不理。可是這時民間已經在傳寧王開始把自己叫作君主,把他的衛隊叫作皇帝侍從,把他的命令叫作皇帝的敕令。有一次他實際上試圖讓這個地區的文官們穿戴正式朝服隨侍他,好像他的確是一個皇帝。巡撫代表他的部屬說,這不合禮儀,並拒絕這樣做。甚至這種荒謬的行為也沒有受到朝廷的指責。

寧王由於某種原因仍然沒有受懷疑,其他諸王被認為不忠的行為,在他卻被寬容。譬如魯王的孫子(他是一個熟練的射手)錯誤地被牽連進一樁謀反案,被定罪並廢為庶人。他的罪過是熟諳箭術和有野戰指揮官的才能。可是,把自己的命令當作皇帝敕令頒發的寧王卻仍然未受觸動。

方臘事發後,兵部尚書陸完被撤職(正好給老辛空了缺),但常佑投皇帝所好,各種奇花異石、珍奇文物源源不斷的上奉,再加上朝中有重臣為其遮掩,並未引起皇帝疑心。

崇寧帝生活驕奢淫逸,揮霍無度,酷愛花石。他對怪石有特殊的愛好,這來自於他崇信的道教。他自稱得到太上老君託夢,成為狂熱的道教信奉者,自稱為「道君皇帝」。道教崇尚山石,常佶更是相信怪石中有蟠龍神力,身處怪石環繞之中,可以幫助自己得道升天。他在全國搜羅怪石長達,是為「花石綱」,並開啟了鑒賞怪石的風氣。道士向他獻計:將宮牆外東北部的地面增高,必有多子之福。於是,常佶在那裏堆成一座萬歲山,完全按照道教八卦所列的艮方疊土數仞而成,故更名艮嶽,靡費國資不計其數。

蔡京特設「花石綱」,專司其事。皇帝在蘇州設置應奉局。蘇州人朱勔,於山石素有心得,被蔡京推薦管領應奉局,專事在東南江浙一帶搜羅奇花異木,嶙峋美石。花石到手後,多經水路運河,千裡迢迢,運往京城汴京,十船一組,稱作一「綱」,此「花石綱」名稱之由來。「花石綱」持續多年,大率太湖,靈璧、慈溪、武康諸石;兩浙花竹、雜木、海錯;福建異花、荔枝、龍眼、橄欖;海南椰實;湖湘木竹、文竹;江南諸果;登萊淄沂海錯、文石;兩廣、四川異花奇果,都是搜求強奪的目標,侵擾範圍之廣,亦遠不止於東南一帶了。

在「花石綱」一事,常佑也是殫精竭慮、盡心儘力,萬般討好皇帝。

這樣的人,能無所求?

這絕對是不穩定因子,馮過卻苦於難以明言,唯有隱晦的暗示提醒,希望費宏能有所察覺吧。

費宏倒似有些警覺,很是看了馮過幾眼,至於馮過所說待資雲成親後再來翰林院坐班自是批了。

臨了,費宏乃贈馮過《官箴》,誡曰:「此書多閱歷有得之言,可以見諸實事。書首即揭清、慎、勤三字,以為當官之法,其言千古不可易。「

這便是朝中有人好當官了,馮過自是誠心謝過。

官員初次上任,喜歡買些「官箴」之類的必讀書籍,它類似於「當官須知」,原是規勸為官者的一些原則與規範,後來逐漸演化為帶有自我約束功能的修身準則。

最古老、有文字記載、垂訓千古的官箴,大約出現於春秋時期。其中最著名的,要算《虞人之箴》了。據《左傳》襄公四年中的記載,《虞人之箴》是由一個叫辛甲的人推重而名於世的。

《虞人之箴》不過六十餘字,卻道出了百姓的心聲。這份箴言寫到:

「茫茫禹跡,畫為九州。經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在帝夷羿,冒於原獸,忘其國國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於夏家。獸臣司原,敢告僕夫。」

辛甲在西周任太史,人稱辛尹。他在太史任內,創導百官「官箴王闕「,以針砭國君缺失為己任。他深感殷鑒不遠,應以史為鏡,以免歷史悲劇之再演。百官都響應他的召喚,遞交官箴。

《官箴》乃是本朝大儒東萊先生呂本中所著,可謂是修身之指南、居官之寶典,「清、慎、勤」更是被奉為官三字經。

費宏贈以此書,既是鞭策,又何嘗不是寄望極深?

「黑眚」之事沒有影響資雲婚事的推進,好在前面該做的流程都已走完,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已完成,隻待迎親。

四月廿月日,資家前往女方家「催妝」,帶了酒菜和雄雞到女方家催妝,女方家接受催妝之禮,做好準備為明天的迎親做準備,並前往資府佈置新房,俗稱鋪房。

五月一日,親迎當日,天剛亮之時(其日質明),男方父親告於宗廟。

資哲坐於正廳中間南向。資雲盛服,立於父位之西少南、東向。

贊禮唱:鞠躬,拜興、拜興、平身。(拜:俯身行拜禮興:起身此處拜興兩次)

執事者將酒注入酒盞中遞給新郎,新郎將少量酒灑在地上用以祭祀(婿祭酒少許訖),後將杯中剩餘酒小飲。

後將酒爵遞給執事,起身。

新郎進立於其父前。

資哲命之曰:「厘爾內治。往求爾匹。」

新郎對曰:「敢不奉命。」

贊禮唱:「鞠躬,拜興,拜興、平身。」新郎照做。

後出家門,以二燭為前導,媒人帶領新郎騎馬前往女方家中。

到女方家後,又是一番禮儀後,新娘在侍女引導下,以二燭為導,乘車前往新郎家。

等新娘到達後,贊者請新娘下轎。婦入門北面立。新郎出至中門外面向南,向新娘行禮,新娘還禮,新郎新娘同進入室。

新娘帶來的隨從佈置新郎席在東面。新郎的隨從佈置新娘席於室西面。

而後贊者帶領新郎新娘進入,入室,新郎在室之東南盥洗,新娘隨從端上臉盆毛巾以提供新郎沃洗;新娘在室之西北盥洗,新郎隨從端上臉盆毛巾以提供新娘沃洗。

贊者引新郎新娘至雙方席位,二人東西相向。

新人拜過堂,謝過親友,送入洞房。

婚禮正式部分結束。

馮過混跡其中全程參與其中,這一天下來可算是見識了婚禮之繁瑣複雜,想想資雲明、後日還有見舅姑、見祖禰、婿見婦之父母等相關事宜須一一走上一遭,心中為他默哀一秒鐘,有幸災樂禍之嫌哪。

他大概是沒想過馮去疾為何一力要他參與了,這明顯是「婚禮預演」嘛,讓他提前熟悉一番,免得到他結婚時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