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四十三章 春風得意
五月初九,馮過與陳亮穿戴一新,神采奕奕的去翰林院報道。

從選舉設官等方面來看,大定翰林院制度較昌、楚等朝更為完善,可以說「集歷代之成」。在大定,翰林官的選拔與科舉有極為密切的聯繫,尤其是庶吉士制度的創立,保證了翰林官的素質。定初,由於翰林官主要是通過舉薦和徵召的途徑選拔,因為素質上的參差不一,甚至出現魚龍混雜的情況。洪武十八年,庶吉士制度正式設立,使翰林院制度與科舉制度緊密聯繫,最終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的局面。

所謂庶吉士制度又叫館選制度,即朝廷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優秀人才成為庶吉士,並對其進行專門培養。被選為庶吉士,意味著取得成為翰林官的預備資格,再經三年「以翰臣為師,以經史詩賦為課」的學習培養後,可參加「散館」考試,成績優秀者被授予翰林官之職。先通過科舉考試成為庶吉士,再通過學習、考察成為翰林官,這是人才進入翰林院的唯一途徑。

定初仿楚製,翰林院被稱翰林國史院,秩正三品。雖然後來改製發生了較大變化,但基本格局大致相同。其基本面貌如下:正官,大學士一人,正五品;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二人,從五品。屬官,包括侍讀、侍講各二人,正六品。史官,包括修撰,從六品;編修,正七品;檢討,從七品。庶吉士,無品級,也沒定員。

大定翰林院品級不高,低於前代翰林院甚至同代的同類機構,但靠近權力中心,是專屬於皇帝的重要的中央秘書機構,直接為皇帝提供服務,備受皇帝的重視。

翰林院直接受命於皇帝,承擔皇帝諮詢、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職責。學士負責撰寫、詳正文字、考議制度等,隨時備天子顧問;侍讀、侍講負責為皇室成員講讀經史;修撰、編修、檢討負責撰修實錄、史志諸書等。翰林院職責還包括掌管科舉事務,教習庶吉士,組織經筵典禮,稽查理藩院檔案等。由於掌管科舉事務,翰林院與科舉之間的聯繫緊密,科舉制度與翰林院制度相輔相成,不僅促進了翰林官素質的提高,還促進了科舉制度的完善與發展。

太宗朝時,常棣命「侍讀解縉、編修黃淮入直文淵閣,尋命侍讀胡廣、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胡儼同入直,並預機務」。內閣遂成立,內閣後來得以發展強化,逐漸取代翰林院,成為皇帝身邊的中央秘書機構,但是內閣大學士必定出自翰林院,也就形成了「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入選翰林幾乎成為入閣的先決條件,翰林院的政治功能因此得到空前的強化。

正所謂是:「翰林之盛,則前代所絕無也。」

從宣德樓向南到裡城的朱雀門,是一座約闊為二百餘步的宮廷廣場,中央官署分列兩旁,建築特別壯美,被稱為京部的「禦街」。入宣德樓正門,是宮城內最大最高,可容納數萬人的大慶殿,其西為集英殿。

宮殿外朝部分主要有大慶殿,是舉行大朝會的場所,大殿面闊九間,兩側有東西挾殿各五間,東西廊各六十間,殿庭廣闊,可容數萬人。西側文德殿是皇帝主要政務活動場所,北側紫宸殿是節日舉行大型活動的場所,西側垂拱殿為接見外臣和設宴的場所,集英殿及需雲殿、昇平樓是策進士及觀戲、舉行宴會的場所。

皇城周長五裡,建有樓台殿閣,建築雕樑畫棟,飛簷高架,曲尺朵樓,朱欄彩檻,蔚為壯觀,氣勢非凡。城門都是金釘朱漆,壁垣磚石間鐫鐵龍鳳飛雲裝飾。皇城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區:南區有樞密院、中書省、宰相議事都堂和頒佈詔令、曆書的明堂,西有尚書省,內置房舍三千餘間;中區是皇帝上朝理政之所。

內諸司皆在禁中,如學士院、皇城司、四方館、客省、東西上濩門、通進司、內弓劍槍甲軍器等庫、翰林司、內侍省、入內內侍省、內藏庫、奉宸庫、晾福殿庫、延福宮、殿中省六尚局、(尚葯、尚食、尚輦、尚醢、尚舍、尚衣)諸濩分、內香葯庫、後苑作、翰林書藝局、醫官局、天章簡單閣,明堂頒朔布政府。

坊巷禦街,自宣德樓一直南去,約闊二百餘步,兩邊乃禦廊,許市人買賣於其間,自政和間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兩行,中心禦道,不得人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杈子之外。杈子裏有磚石甃砌禦溝水兩道,盡植蓮荷,近岸植桃李梨杏,雜花相間,春夏之間,望之如綉。

二人騎著馬噠噠噠到了朱雀門前,將馬匹放於在專為百官「上班」使用的交通工具存放處。

「馬上得天下」的太祖皇帝常威非常重視皇室後代的文治武功,他要求皇室子孫從小就要開始接受騎馬教育。於是,在皇室貴族的帶頭作用下,形成了上自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普遍崇尚騎馬的現象。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幹,宋人能真正有馬可騎乘的卻是少數。原因是宋朝的馬匹非常珍貴,自失去了燕雲十六州這個絕佳養馬地之後,大定每年都要花重金從燕、寧這些國家購入馬匹,而這些馬則主要用於軍事戰備,剩餘的便供給給了皇家和少量官員,所以能輪到民用的,自然是少之又少,可以說是極其彌足珍貴的。而朝廷自己的牧監僅僅養出了一千四百六十匹馬,大定是真的很缺馬。

物以稀為貴,在馬匹如此稀缺的大定,誰若是鮮衣怒馬在鬧市中走上一遭,那回頭率絕對是空前絕後的。

那些沒有乘坐「寶馬」資格的宋人想要出門,該怎麼辦呢?答案就是買頭驢也是可以的。

這也正是為何大定心心念念要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重要原因,那裏盛產馬匹呀。

大定之所以在與北燕,以及西寧的戰鬥中屢次失利,不是因為大定的軍隊戰鬥力不行,而是因為大定的軍隊缺少馬匹,北方少數民族在與大定軍隊的交鋒中,往往能做到以一當十,大定軍隊的數目雖然不少,但卻普遍戰鬥力不足。

大定軍隊多為步兵,騎兵數目極少,其實並不是因為大定不願意組建騎兵軍團,而是因為大定沒有足夠的馬匹來裝備騎兵軍團,之所以缺少馬匹,正是因為大定丟掉了燕雲十六州。

馮過不差錢,去馬行挑了匹半大馬駒,並很是豪氣的為陳亮選中的青驄馬買了單。

他挑的是一匹棗紅色的馬,說是大名鼎鼎的「汗血寶馬」,價格貴的出奇。

因是未長成的馬駒,倒是看不出有何神奇之處。但對馬匹有頗深研究的陳亮介紹說,這種馬的肩部和頸部汗腺發達,馬出汗時往往先潮後濕,對於棗紅色或栗色毛的馬,出汗後局部顏色會顯得更加鮮艷,給人以「流血」的錯覺。因此稱之為汗血馬。汗血寶馬其身體呈管狀,胸部窄、背部長、肋骨架淺,趾骨區長而不顯,後區略窄但強健有力,臀部略長,肌肉發達,呈正常傾斜角度。耆甲高、長且肌肉發達;肩部長,弧度良好,肩內清潔;毛皮亮澤且皮薄。總之,這是匹純種「汗血寶馬」。

漢武帝元鼎四年秋,有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後,欣喜若狂,稱其為「天馬「。並作歌詠之,歌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裡,今安匹兮龍為友。」僅有一匹千裡馬不能改變國內馬的品質,為獲得大量「汗血馬」,西漢政權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發生過兩次戰爭。

其時,漢武帝展開全國動員,並對李廣利的遠征軍進行大規模增援,漢軍繞道鬱成城,直接圍攻大宛貴山城四十餘日,並殺死大宛兵將無數,切斷大宛水源。大宛貴族最後被迫殺死國王毋寡求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並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汗血馬。

不過,汗血馬雖然速度較快,但是它體形纖細,在古時大將騎馬作戰更願意選擇粗壯的馬匹。

馮過表示並不在意,自己又不是武將,雖說好男兒當「文能提筆安天下,武可上馬定乾坤」,除非必要,是用不著他上馬殺敵的。

至於何以能在馬市買得到汗血寶馬,

這種事沒甚驚奇的。大定因為缺馬,先有估馬司、群牧司,後有買馬司、都大提舉茶馬司負責市馬。朝廷中央對北部邊州臣僚自市馬嚴格控制,時開時禁,尤其官買馬價低於邊州臣僚自市時,蕃馬供應就不能保證。因此,在特殊時期,凡軍興開戰則禁止邊州臣僚自市馬,且利用括買民間大規模擴充軍隊可以保證朝廷有足夠的馬匹調配別處。

而在和平時期,朝廷不必保持大軍備,幾次官賣馬沒能從根本上削減國馬龐大基數,建議繼續裁賣。

真宗意識到國馬冗餘的危害,於是下令精選監牧國馬,隻留上等馬,其餘全部賣往民間,定價奏報。這條命令表明,真宗意識到國馬增多會給財政稅收造成巨大壓力。且在和平時期準許官馬市賣民間,利用民間力量養馬,達到藏馬於民間。

事實上,朝廷對民間販馬亦是不曾明文禁止的,茶馬互市的走私問題,可大大緩解斷絕大定的馬源問題,其實,早在昌楚時期,西部、北部邊區的遊牧民族,就已經與中原以茶為主的地區人民有了密切的交往,他們互通有無,用茶葉來換取馬匹。大定制定的壟斷茶馬互市,讓這些邊界的人民沒有了生存之路,可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所以,即便是朝廷不讓他們從事,他們也會從事,並且他們世代居住於此,早已根深蒂固,山高皇帝遠,慢慢的,茶馬走私等問題就徹底屢禁不止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