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四十四章 上衙點卯
因是新人,軍士仔細驗明正身,方放二人進了宣德門。

早前,禮部便頒發了「身份證」,乃是一個腰牌,叫做「牙牌」,牙牌是用象牙、獸骨或金屬製成的小片,上刻持牌者的姓名、所事衙門及職務等,有點類似那個時空盛行的表明身份的名片或「工作證」。

古人是有「身份證」的,但是只有在部分官員才有,並且是執行命令時需要證明的身份時才會用到,普通百姓是沒有的,說是身份證,更像是職業證。

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商鞅發明了「照身帖」以保證律法的執行度,同時秦國也是戰國唯一一個全民持有身份證的國家。這種照身帖由打磨光滑的竹板製成,上面刻有主人的頭像及籍貫信息。普通百姓不管出行還是投宿都必須出示照身帖,否則旅店亦不得留宿,關口不得放行。商鞅因變法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在秦孝公死後,那些人開始找商鞅清算,商鞅選擇連夜逃跑,結果因為照身帖的問題並沒能逃掉,最終「作法自斃」。

大昌時期,官員的身份證是「魚符」。魚符分左右兩半,左符放在皇宮內廷,右符由持有人隨身攜帶,這樣可以驗證魚符的真偽。魚符的信息有姓名、官職和品級。官員在執行公務或出入皇宮時須出示魚符,類似於通行證。武則天稱帝後出現了「龜符」,之所以用龜,是因為龜在古代是神獸玄武的象徵,和武則天的「武」字互相對應。不過,龜符不是人人都有,手持龜符的往往是三品以上的大員,誰家的姑娘要是嫁到這些人家,自然是大富大貴,於是就有了「金龜婿」這個典故。

到了秦楚,乃是金屬「魚袋」,裏面裝的是「魚符」。「魚符」者,即符號、標記,它就是大定官員的「身份證」了。魚符又稱符牌,系用木頭或金屬精製而成,其形為魚,分左右兩片,裏面刻有官員姓名、任職衙門、官職品位等內容。

凡親王和三品以上的高官所持魚符,用黃金所製,以顯示品位身份之高貴;次之為銀質;低級官員則為銅質了。

大定「凡在內府出入者貴賤皆懸牌,以別嫌疑」,擁有「身份證」者已日漸增多。因為它們通常掛在腰間,故又稱腰牌。

另外,還有一種稱為「門券」的東西,也用來表明持有者的身份。甚至古代的出家人——和尚與尼姑,也有「身份證」,它叫「度牒」或「戒牒」。

無論是照身帖、龜符、魚符還是腰牌,更像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甫進宮門,便見費懋賢候在前頭,笑嘻嘻的說:「改之,龍川先生,今日首次上衙,你們可是來晚了哦。」

朝中有人真好啊,費懋賢果然被館選為庶吉士,只需待上三年,不論是留下或者散館,總不致比同科進士更差。

馮過嫌棄地推開要上來擁抱的費懋賢,道:「我們省親假還有好幾天的,今日來上值,可是高覺悟。」

「上班」有不同的叫法,到公堂衙門上班的叫「上衙」、「衙參」、「上值」;中央高級官員去皇宮上班開會的叫「上朝」、「朝參」。與此相對應的,下班則有「散衙」、「放衙」、「散值」、「散朝」、「退朝」、「放班」等多種叫法。

上班下班時間,和那個時空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體時辰上,又比所謂的「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與農業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作息習慣相適應,往往雞叫時分就得起身準備。

《詩經·齊風》中有一首《雞鳴》,描寫的就是春秋時齊國官員的上班情況:「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公雞打鳴時,官員已準備上朝了;「東方明矣,朝既昌矣」——當東方已亮時,官員都已站滿朝堂。

雞鳴即起準備上班的傳統,至少在春秋時代就已形成。往後,這個時段逐漸定型為卯時。

地方官員也要卯時到崗。從程序上來說,「擊鼓升堂」是地方主政官員每天辦公的開始;下午下班也要打鼓,稱為「散堂鼓」。

政府上班早晨是卯時,一般是卯正。要點名的,叫做「點卯」。所以上班也叫「應卯」。

下午下班也很遲,大約是酉時一般是酉正。但是對下班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說法,一般的官衙下班叫做「放衙「。事實上,較真重視的是按時上班,何時下班則並不嚴格。如果誰敢無故曠工或遲到,就不是扣點錢那麼簡單的事情了,依天數和情節輕重,可處以笞刑或徒刑。內外官員應上班而不到的,缺勤一天處笞二十小板,每再滿三天加一等,滿二十五天處杖打一百大板,滿三十五天判處徒刑一年。倘是軍事重鎮或邊境地區供職的「邊要之官」,還要罪加一等。

馮過想起資哲提過的一事,輕聲問道:「民獻,聽聞令尊要離開翰林院了,可有此事?」

費懋賢遲疑片刻,吭吭哧哧的說道:「大抵是有的吧。」

這便是非謠傳了,馮過與陳亮皆是拱手:「恭喜了。」

費懋賢微笑不語,顯然也是心裏有數的。

費宏守孝回朝,正好翰林院大學士致仕,他接了缺,這顯然是要大用了。

時下翰林院裏,他是掌院大學士,侄子費懋中為侍讀,費懋賢又入館為庶吉士,已有人陰陽怪氣的說翰林院都成費家的「族學」了。避嫌是必須的,為避落人口實,費宏乃上摺子請辭翰林院掌院學士一職。

聽資哲說,內閣與吏部極重視此事,已是準了此奏,至於費宏下一步的去處,也基本定了下來——吏部左侍郎。

吏部貴,戶部富,禮部窮,兵部武,刑部嚴,工部賤。

六部的級別是平行的,不過,由於它們主管的具體事務不一樣,因此職權有很大差異。人們便用了「富貴威武窮賤」六個字來形容六部。

吏部位於六部之首,當然極為尊貴了。

吏部承擔著管理全國所有文職官員的職責,「掌品秩銓選之製,考課黜陟之方,封授策賞之典,定籍終製之法。」相當於現在的中央組織部。吏部尚書,又被稱為天官、太宰,在朝廷裡屬於橫著走的角色,哪怕是內閣大學士和布政使級別的封疆大吏,見了吏部尚書也得禮讓三分。沒辦法,全國所有文職官員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封勛等事務,統統歸他管轄。

大定的吏部尚書有時會由內閣輔臣兼任,但只是掛名,具體事務交於左侍郎負責。譬如時下的吏部尚書便是首輔蔡京。

是任左侍郎因年邁多病,數次請求告老還鄉,前些日子已是準其所辭,正可讓費宏補缺。

從翰林院掌院學士到吏部左侍郎,不論怎麼看都是高升。就品級而言,前者為正五品,後者正三品,算是連升四級。

當然,前者身份清貴,是成為閣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員的踏腳石。

無論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學士始終是社會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體,集中了當時知識分子中的精英,社會地位優越。

翰林學士不僅致力於文化學術事業的傳承,更踴躍參與政治,議論朝政。由科舉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舉時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學說中「達則兼濟天下」的表現。

翰林院可以說就是朝廷官員的「儲備庫」,而其中的領導人物更是輔臣的最有力競爭者。

雖然由於內閣的出現,翰林院學士權利雖然變小了,但卻有了不一樣的作用。

首先就是資歷,官場便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也就是說,想要進入內閣,你不是從翰林院走出來了,基本就不可能,你只有拿到了這張通行證,才能去到前方更大的舞台。

另一方面,在內閣出現之後,大部分情況下,內閣職權較高之人都會去翰林院擔任「校長」之職,並在此期間隱秘的為自己尋找未來合作夥伴。

一個人想要進入內閣這個核心部門,除了是翰林院出身之外,還需要朝中大臣推薦,而這由誰推薦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很多內閣成員與當時放入內閣首輔,都是翰林院時期的師生關係,而這一層又一層的關係網,也讓內閣勢力變得越來越大,最終出現了不少權比天大,甚至將皇帝把玩在掌中的內閣首輔。

可見,此時的翰林院不僅僅是一個為皇帝選官的「儲備庫」,更是一個為內閣提供人脈的「儲備庫」了。

總之,翰林院為皇上、為朝廷、為內閣源源不斷輸送人才,成為培養高級官員的場所,雖然其自身沒有很多實權,但對於朝廷卻又不可或缺,裏面的翰林院學士官階雖然不高,但發展前途卻又是一片光明,想必這就是它自身的獨特之處吧。

但關鍵在於,如果長期禁錮在翰林院這方天地自成一統卻遲遲得不到去六部授實權的機會,那也等同於成了一潭死水,政治前途算是走到了頭,唯有走出去方能見廣闊天地嘛。

於費宏而言,轉遷吏部左侍郎便是大機遇,距入閣又大大近了一步。

馮過與陳亮曉得此節,自是要恭喜一番。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