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五十四章 翰林日常
馮過並沒將這事放在心裏,把文章謄寫好交給費懋中後,在值房裏隨便找了本書看,慢悠悠地打發時間。

隔壁屋,費懋中放下馮過交上來的「命題作文」,手輕叩著桌子。文章不長,他卻翻來覆去的連看了三遍,微鎖眉頭,心下實則沸騰不已。

鉛山費氏第一代叫費有常,因避紅巾之亂,遷徙到鉛山橫林築茅屋而居;第二代費廣成,二歲父亡,與母親相依為命,十三歲挑起貨郎維持生計,十八歲拆茅棚起高樓,娶妻生子,侍奉親娘與嶽母頤養天年;第三代有兄弟二人,兄長費榮祖一人承父業經商,弟費榮迪讀書考取秀才,費門始開耕讀風尚,濟困扶貧,以德待人;第四代費應麒以德行事,在含珠山創私塾,請名師授業;第五代費瑄於成化十一年中進士。到第六代,兄弟五十人,八人登科,其中費宏高中狀元。至此,費氏名播江佑,而成科第世家。

費懋中出身於科第連綿的簪纓世家,本身又是進士及第的「探花」,自是寫得一手好文章,但馮過這篇策論……沉甸甸的,難怪叔父評上饒馮改之用歐陽文叔之言:「讀過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

他是真被馮過驚到了,文章論點明確,論據有力,文理通順,其中更有翔實的數據……一上午時間,他馮改之便能查的如此清楚?抑或是他翻閱過相關資料?那至少這記憶力也是超強的。此子……吾不如也。

為上官者總希望下屬精明能幹,但這馮改之也太能幹了,剛佈置的任務轉眼就完成了,且完成度極高,讓人挑不出不是。有這樣的下屬,壓力山大呀。

好在……

隨著費懋賢的到來,外面可是議論聲紛紛擾擾了,都道翰林院成了「孝友堂」——「樹德為本,孝友傳家」,是鉛山橫林費氏的家規,其有個共同的堂號:「孝友堂!」

不過,這非議聲很快便會平息了,費宏即將調任吏部左侍郎。而他費懋中,也快離去了。嗯,大抵是定了,湖廣提學副使,特賜正四品銜。

本朝重視學校、科舉,在地方上特設學官管理一省之教育。不過不叫學政而稱「提學」,就是具體的職司也多有不同。提學隸屬於地方,沒有獨立的衙門,品級也不定多為正四品,若是以僉事出任提學,則為正五品。

也就是說,費懋中外放,連升三級。

至於馮過……又何妨「放他出一頭地」呢?!

念及於此,費懋中拿起新鮮出爐的文章向費宏的值房走去。

馮過沒去想隨便寫的一篇策論能引起何種效應,敷衍了事自是談不上,但委實也沒用多少心思,政治任務嘛,逐級佈置下來,最高層日理萬機的,哪會事無巨細的管這些?說到底,他級別不夠,人微言輕,尚入不了大佬們的法眼。寫自然是要寫的,寫完便把這事丟一邊。

翰林院乃養才儲望之所,負責修書撰史,起草詔書,為皇室成員侍讀,擔任科舉考官等。

雖僅為五品衙門,但翰林院直接受命於皇帝。

翰林學士主要是作為皇帝的顧問,負責起草皇帝詔書,管理史冊、文翰、考議制度、詳正文書等。大凡編修實錄、玉牒、史志、六曹章奏,皆可奉皇帝之命而統承之。

侍讀、侍講(學士)掌講讀經史。

五經博士,初置五人,分掌專經講義。這個職務,後來用來專門安排聖賢先儒的後裔,世襲,不管翰林院具體的事。

史官(包括修撰、編修、檢討)負責專修國史,並主文史檔案(如皇帝起居注等)收集整理工作。鄉試任考試官,會試任同考官。

庶吉士讀書翰林院,以學士一人教習之。

侍書掌六書供侍。

待詔掌應對。

孔目掌文移。

作為修撰,馮過的主要職責為掌握修寫皇帝的實錄,也就是皇帝的起居注和時政記,記載皇帝的言行,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文稿。

起居注和進講經史早前皆由秦檜和萬俟卨負責,馮過暫時沒有具體的工作安排,算是在適應和學習。

他是個耐得住性子的,正可多讀幾本書,「以權謀私」。

早在周代,就有了「盟府」,主要保存盟約、圖籍、檔案等與皇室有關的資料。嚴格地說,這只是圖書館的雛形。老子可以稱得上中國歷史上第一點陣圖書館館長。

到了西漢,皇室就開始大量收藏圖書了,開國丞相蕭何還在宮內設置了專門用來藏書的石渠閣、天錄閣,這也是後來人們常常把皇家圖書館稱為「石渠」「天錄」的原因。漢武帝算得上是一位重視保存典籍的開明之君,他不但在宮內修建了專門收藏圖書的「秘府」館舍,還以官方命令在全國廣泛徵集圖書。

蘭台、石室、麒麟閣,都是漢代收藏圖書的地方。從「石室」的名稱上就可以知道,當時人們為了防火防潮,已經開始把藏書之所,修建成石頭的了。漢代收藏圖書的書櫃,多為銅色包邊,也有人把圖書館稱為「金匱」。

東漢桓帝時設置的秘書監一職,就是專門管理圖書秘籍的官員。秘書監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當時的俸祿是六百石米。這一官職被後代沿用,到了大昌時,秘書監已經是正三品了。而本朝則廢止了秘書監一職,圖書館館長的職務也被併入了翰林院。

需要說明的是,大昌以前,圖書主要是由官府掌握,民間是不允許大量藏書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曾經採取過「焚書」的手段,來取締私人藏書。大昌民間私人圖書館的出現,開了私人藏書的先河。

大楚書院為書院興起、鼎盛之時,許多士大夫都致力於創辦書院,收藏有豐富的圖書,如魏了翁創建的鶴山書院,其藏書樓「尊經閣」藏書多達十萬卷,魏氏《書鶴山書院始末》稱,「堂之後為閣,家故有書,某又得秘書之副而傳錄焉,與訪尋公私所板行者,凡得十萬卷,以附益而尊閣之」。

書院的建制發展至大定,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藏書借閱制度。如白鹿洞書院,借閱規則是:「在洞生徒借讀者,寫一票於管幹處領出,以便稽考。繳書銷票,不許沉擱延捱,致誤後來人借閱。損失者,勒限賠補。」興化文正書院則許可外人借閱藏書:「儲書非易,本不宜攜書出院,因念寒士以館為家,不克入院肄業。倘深藏不出,事近向隅,破格從權,故有出院之議。」

大定圖書館館長一職被併入了翰林院,翰林院可謂世界上最大藏書最多、最古老的圖書館,中華民族的精華書籍基本上都被收錄在此。

於馮過而言,讀書便是最幸福的娛樂消遣了。既能上班賺錢,又能徜徉書海,這樣的生活美滋滋。

至於在皇帝身邊進講也好記起居注也罷,於別人乃是榮耀美差,他卻是心存「敬畏」的。

常佶,絕不是位好皇帝。雖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時下的大定處於何境地,他這位當家人會全然不知?內憂外患之際,還想著豐亨豫大,一味享受,誓要將祖先的萌澤消耗殆盡。

要指望著他幡然醒悟就此奮發圖強,近乎於天方夜譚。

馮過從未想過去改變皇帝,只希望大廈傾倒時能有個安身之處再伺機而動。否則,學那寧立恆一刀劈翻皇帝?不太現實,難度太大,沒法操作。

依他推算,北方的完顏氏剛剛崛起,有苟延殘喘的後遼和坐山觀虎鬥的北燕作緩衝,大金要起兵南下怎麼的也需五年以上的時間。五年,具體能做些什麼?

雖然心存緊迫感,但還得一步一步的來,目前為止還沒有想清楚該怎麼做。

鬧心的是,與秦檜、萬俟卨共處一室辦公,讓他總有如芒在背之感。這二位,太過臭名昭著了,卻又避不開,夭壽哪。

哦,對了,萬俟卨不姓「萬」,真正的讀音為「莫其謝」。「萬俟」也不是姓,是一個鮮卑部落的名稱。

東晉的時候,萬俟部落就隨拓跋氏進入中原,《姓譜》記載:「拓跋氏有萬俟部落,以部落為姓。」萬俟部落的人就被外界稱為萬俟氏。

還有一種說法萬俟氏來自鮮卑族拓跋氏,拓跋氏在北魏時期鮮卑族是十大貴族姓之一,在東晉時期,北魏由拓跋鄰繼位,他的三弟在公族中產生了萬俟姓。《魏書官氏志》記載:「萬俟,後魏獻帝季弟之裔。」《尚友錄》:「後魏獻帝季弟之後為十姓,魏書官氏志稱萬俟氏。」

然而在《北史》中,對萬俟氏卻有不一樣的記載。《北史》曰:「萬俟,其先匈奴之別種也。」

總而言之,自秦檜後無人名「檜」,亦再無「萬俟」此姓。嘖嘖,厲害了。

看了一下午的書,又敷衍了二位同僚幾句,出了朱雀門,馮一牽著馬迎上來,馮過示意自己要步行,慢慢悠悠的走走看看這座當今世界最繁榮的城市。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