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五十三章 國之大政
在馮過看來,茶馬走私局面如此混亂,主要原因在於,一方面,刑法太輕,制度不嚴謹,對參與茶馬走私的官吏和執法軍的處置力度不夠,這些人雖令不從,寧願受棍棒之苦,冒著被革職的風險也會鋌而走險。因為走私茶馬獲得利潤太大。所以,這樣的刑罰無任何效果。

另一方面,即便官府做到有申嚴茶禁立法,可是對商販還是沒有效果。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私自販賣問題是與茶馬互市相伴而生的。商販在官府管的嚴格時會規規矩矩的,一旦放鬆警惕時,面對高額利潤的誘惑,再加上茶馬供不應求,讓茶馬互市走私活動又捲土重來。因此,各茶馬司積壓大量茶葉,缺乏馬來易的現象一直存在。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大定對走私活動不是不重視,不是沒給私自販賣茶馬的人顏色看看,可最後還是白費力氣,走私現象依然屢見不鮮。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官府獨自徘徊是走不遠的,只有發揮市場作用,關鍵是遵循市場規律、善用市場機制解決問題,只有發揮有形的手的作用,關鍵是讓這隻手把握好自己該做的,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而不是橫插一手,只有讓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輔相成,才是見效之策!

前世,馮過翻閱過相關資料。宋朝的歷史地位,在很多教科書中給人的印象就是「積貧積弱」,彷佛這就是宋朝歷史的全部。然事實並非如此,陳寅恪先生曾言:中國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其實,縱觀中國古代,在民富、民樂方面,沒有一個朝代可以和宋代相比。真宗朝宰相王旦就指出:「京城資產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簡單來講:宋朝是一個馬力強大的發動機,所謂「積貧積弱」的印象,只是文化輸出出現了問題,且軍事實力確是不強。

統治者對將官的壓製進一步加劇,文臣完全控制了軍隊的指揮權,武將則受淪為其副貳。「以文馭武」、「重文輕武」之風達到了頂峰。武將受到統治集團的無端猜忌和百般防範,使他們不得不苟且偷安,求得自保。王德用一生中曾兩度入主樞密院,又因文臣的猜忌和攻擊兩出樞密院。狄青的遭遇更為悲慘。他在抵禦西夏和平定南疆儂智高叛亂的戰場上是所向披靡、功勛卓著的將領;但在政界卻成為文官集團排擠和打擊的對象,既缺乏應有的地位,也難以施展抱負。最終,狄青被貶出朝,抑鬱而死。武將的社會地位跌至歷史的冰點。

由於將官的無權、畏權,無力治軍,兵將關係鬆散,以及朝廷任將喜好庸才,特別是統治者對無能將官的懲辦不力,姑息放縱,難以起到懲上以禦下的警示作用,這些原因都使得到北宋軍事實力上出現「將懦兵驕惰」的現象,極大地削弱了北宋軍隊的戰鬥力,一直處於軍事劣勢,被動挨打。直至北宋末年,將官不但不能訓練軍隊,而且管理也極為鬆弛,及至宋欽宗,出現「靖康恥」慘劇。

時下之大定幾乎就是那個時空北宋的翻版,貌似繁榮昌盛,實則內憂外患沉痾難去,茶馬走私只是其中一個難以根治的頑疾。

解決?除非收回燕雲十六州。

馮過沉吟良久,提筆寫下:

「國之大政在戎,戎之大政在馬。蓋製戎狄之道,我國榷茶,本資易馬,以備國用。此賢於數萬甲兵矣,乃製西番以控北虜之上策……」

他建議,西北大量屯田軍隊深入高原進行茶馬互市,具體操作是「四川、陝西都、布二司各委任堂上官管運。四川軍民運赴陝西接界去處,交予陝西軍夫,轉運各茶馬司交收。」所有的貿易必須得持有軍隊頒發的金牌,否則被抓到就按走私處理。

為了嚴防私茶販運,立法必嚴,違法必究,譬如,「凡販私茶者同私鹽法論罪,杖一百,徙三年,茶貨、車船,並須入官。」「若有私茶出境,拿獲到官,定將犯人與本處不用心把關頭目,俱各凌遲處死,家遷化外,貨物入官。」「邊關將吏縱容兄弟子侄伴當興販及守備、把關巡捕知情故縱者,均降級,有贓者從重論處,失察者亦照常發落,若自出資興販及通番者發邊衛充軍。」

他又建議正式引進民間商業,實行官督商運,具體為茶商在官府限額購買「引票」,茶商憑「引票」在朝廷指定的產茶區收購茶葉,然後按規定裝袋,運送到指定的茶馬司。在完成朝廷制定的計劃後,茶商可額外攜帶限額的一半茶葉,自行運送銷售,所得利潤歸自己所有。具體可規定每張「引票」可購正茶一百斤,附帶損耗茶十斤,稱為「附茶」,共計一百一十斤。

如此可減少茶商的反彈,或可使爾等妥協。

另外,可施行巡茶製。

地方官員和執法軍官可以依據自己查獲的私茶數量來取得官階的晉陞和相應的獎勵。比方說,一名官員要是能夠查獲三百斤以上的時差,他就可以升半年的名次,要是可以查貨八百斤的私茶,就可以獎勵免試資格。而且成功機拿走私犯罪活動的官員,每年可以收到一百五十石的俸祿,並且有田地三頃五十畝的額外獎勵。

這樣的獎勵政策下應當是有效果的。

首先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可以調動官員打擊茶葉走私犯罪活動的積極性,同時它可以有效改善地方官員和執法軍官在查碼走私問題上的不作為行為。總而言之這對提高政府相關工作人員的行政效率和打擊茶葉走私犯罪活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可一定程度上遏製走私活動屢禁不止的現象。

諸如此類。

總而言之,既難以做好壟斷貿易下的平衡,那便把握市場調控的優越性,在朝廷的宏觀調控下,開放一定的市場,應該是一種更好而且明智的選擇。

不管從哪方面來說,朝廷徹底壟斷市場都不易操作,並不可取,官營經濟應該與私營經濟攜手並進,共同發展。

大概一個時辰後,他放下了筆,這一寫就是洋洋灑灑的數千言,分析了「茶馬走私」從出現到泛濫的原因,又很是「盡職盡責」的提了幾條解決建議。

盡職盡責四字之所以打上引號,是因為他終究是有所保留了,表述的較為溫和,至少沒直接說「收復燕雲十六州可解決源頭之疾」這種傻話。

他只是官場萌新,雖然說即便策論寫的天花亂墜上頭也不見得會看,但萬一其中寫了犯忌諱惹眾怨的話被看見了,倒是不會因而去職罷官,至少是升遷無望,且把冷板凳坐穿吧。

是以,他這篇東西絕非言之無物的泛泛之說,細讀下來卻夾雜了大量改頭換面的陳詞濫調;似乎大方向是有的,也好像有細節,比如私茶的懲處、巡茶的獎勵,但卻也是有例可循的,歸根結底還是得掌有話語權的那幾位去定奪。可是,獎也好罰也罷,真要具體實施卻是千難萬難的,否則早會落實了。

翰林院也是學堂,這篇《茶馬論》只是課堂作業,對於馮過這樣的快槍手而言幾乎沒費多少腦細胞。

但其實他只是個例,畢竟那個時空關於北宋茶馬互市的研究不可謂不透徹,最終的結論近乎於無解。

在馮過看來,不破不立,若是北宋(大定)王朝早些不堪重負轟然坍塌,或許才是破解諸多難題的鑰匙。王安石主張變法也正是這個意思,治沉痾需下猛葯嘛,奈何反彈太劇導致失敗。

事實上,他只不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談何高屋建瓴、揮斥方遒?別說是蔡京、蘇轍這等政壇巨頭,便是比之尚在囚籠之中的秦檜、萬俟卨也是多有不如。

他不知道的是,秦、萬二人雖都在忙自己的事兒,卻也暗戳戳的觀察著他的舉動。大定最年輕的狀元郎,寫得一手好文章,且有辛棄疾、資哲、費宏等亦師亦友的人物為之站台,壓是壓不住的,想不出頭都難哪。

到了午膳時,秦檜笑呵呵的說道:「改之,見你先前寫了好一會兒,可是茶馬論有頭緒了?」

馮過答了一聲:「哦,寫完了,待會兒給費大人送過去。」

秦、萬二人俱是一愣:「這麼快……」

目送馮過不疾不徐的出了屋,萬俟卨輕聲說:「會之兄,這馮過之……」

秦檜曉得萬俟卨心思,微微一笑:「改之既沒將手稿帶在身邊……元忠去看看掌掌眼也是好的嘛。」

掌眼?秦檜心中有數,自己這位同僚文章寫的一般般,運氣倒是好的沒了邊,明明只是三甲進士,卻被選為庶吉士,並在翰林院站穩腳跟且慢慢遷升。為人處世倒是極上路的,事事以自己馬首是瞻,這種人最適合在官場生存了。

萬俟卨陪著笑笑,順著話題說道:「那我就去瞧一眼。」

他這一「瞧」倒沒什麼,只是午膳也沒了胃口,索然無味呀,一直嘀咕著:「不應該呀,馮改之能寫出這樣的策論來……」

他甚至生起將文章據為己有的心思來,在他看來,這樣有理有據甚至發人深省的策論一定能引起上頭的重視,可在大人物跟前好好的刷一波能力值。可惜呀,這樣的文章不是出自我才……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