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三百一十八章 三戰三北
對於大多時間的大定而言,和平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

景德元年九月,遼蕭太后與遼聖宗率大軍侵入定境,十一月,進抵澶州。此前,遼曾提出和約,定真宗選擇了戰爭。在內閣首輔寇準等人的堅持下,定真宗親至澶州督戰,登臨北城門樓,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裡,氣勢百倍。遼軍一面屯兵澶州城下,與真宗所統定軍主力對峙,一面展開和談。

十二月,定遼講和,雙方約為兄弟之國,承認邊界現實,定每年給予遼銀十萬萬兩,絹二十萬匹。這就是「澶淵之盟」。

雖然「澶淵之盟」後大定納歲幣換取了和平,從太平興國四年,太宗北征開始,定遼之戰已經打了二十五年,其間大定損兵折將,人民生靈塗炭。當時大定年收入一億,而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所耗費的軍費就高達三千萬。相比之下,這三十萬兩歲貢的確是九牛之一毛。於是,遼(燕)上下因此而與定百年交好,契丹鐵騎不再南下。

鹹平二年三月,西域於闐國王遣回鶻羅斯溫等來定朝貢。羅斯溫跪奏曰:「臣萬裡來朝,獲見天日,願聖人萬歲。」真宗問詢路上情況,羅廝溫說:「涉道一年,晝行暮息,不知裡數。昔時道路嘗有剽掠,今……行旅如流。願遣使安撫遠俗。」羅廝溫稱於闐到敦煌的道路通暢,行旅如流。此次於闐使節帶來的貢品有玉石、乳香、琥珀、棉織物、琉璃、胡錦等。於闐使團間有商隊,從內地帶去了絲織物、金銀器、茶葉等物品。

大中祥符二年,大定繁華似錦,在這年的九月體現得尤為明顯。「西寧夏州進奉外,有以私物貿易久而不售者,自今官為收市。」這就是說,西寧使節所帶之物,如果賣不出去,大定官府就全部包買下來,充分照顧朝貢者的利益。大定政府財大氣粗可見一斑。

由於大定強力推進對外開放政策,來華的外國人無論是國別還是數量都超過昌楚,開封成為全球擁有外國僑民最多的國都。這些外來新移民有來自西域、阿拉伯和朝鮮、日本等國,還有的從非洲、歐洲等地遠道而來,他們的身份包括駐華使臣、武士、僧侶、教徒、商賈、獵手、藝人、奴婢和留學生各色人等,生動展示了文化交流與中外融合促成的文明進程。也有不少大定官員和商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其時大定的船隻已經航行於印度洋各地,包括錫蘭、印度次大陸、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甚至達到非洲的索馬裡。

大定的新移民中有不少是穆斯林,他們在東京一住就是幾年、幾十年,甚至在此傳宗接代繁衍生息,於是就有了「土生蕃客」、「五世蕃客」之說,開封和其他一些沿海城市,還紛紛設立了蕃客的子弟學校「蕃學」。開放的大定不搞種族歧視,允許穆斯林子弟參加科舉考試,成績優秀者照樣可以與漢人一樣獲取功名,封官進爵。連一些講究誠信的穆斯林商人由於經商有道,對發展大定的國際貿易做出貢獻,也被朝廷破格錄用,授予官職。為此,當時開封城還興建了很多規模不小和穆斯林公共墓地。

由於國勢強盛,每年有大量的洋人湧入大定,到中原朝拜、經商或定居,定人在世界各地也受到熱烈歡迎。

而在統一華夏的過程中,大定採取「先南後北「的政策,在平定南方後,大定面臨著佔據山西地區的北漢,以及其背後,佔據燕雲十六州的遼。在多次交手之後,遼定兩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開啟了百餘年的和平。而在面對西寧時,大定態度就極為反覆,既有訂立盟約的和平時期,也有冊封管理的羈縻時期,更有為了消弭變換的戰爭時期。

總體來說,東亞局勢在遼國建立,都是保持著定遼寧三國鼎立的局面,雖然各國之間多有衝突,但大定仍是積極尋求和平。

以文人士大夫為主的階層,大體上都是選擇保持現有局面,你好我好大家好,可以少動乾戈就少動乾戈。但是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外交局勢的變化,總是迫使戰爭的爆發。

在面對不得不打的戰爭時,保守主義總是會選擇出擊,可是一旦出師不利,保守主義就會瞬間轉為投降主義,希望妥協。可是當戰事高歌猛進時,保守主義往往會爆發巨大的衝突。面對勝利帶來的榮譽,保守主義會鋌而走險,積極進取,可是保守主義的局限性,又讓他們選擇見好就收。種種的矛盾,讓朝堂總是陷入激烈的爭吵之中。使得大定在戰爭中總是慢人一步,錯失最好的時機。

朝堂之上衝突最大的毫無疑問就是主戰派和主和派。二者如同水火。

每當戰事來臨,主和派往往選擇以談判解決問題,選擇讓一步海闊天空。可是這種以妥協求和平的方式,往往會發展為投降主義。而主戰派則是大多以一批忠臣良將為主,但是武將出身的他們,往往身不由己,被主和派壓製。主戰派在主和派之下,往往仕途不順,大多數人都會抑鬱終生。

大定的國策以及朝堂之上的黨派之爭註定了常氏皇帝領導下的這個國度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卻武運衰敗。

若能清楚認識自身不足繼而堅持走和平共處的發展之路倒也罷了,不曾想最富藝術細胞的常佶骨子裏竟也有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即位短短數年便發動了兩次國戰。

都說打戰打的是金錢,此言不虛。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諸葛亮在六齣祁山之時病的很重,為了羞辱司馬懿,諸葛亮不斷派士兵羞辱他。當時司馬懿問士兵諸葛亮每天吃多少,士兵答三升。

諸葛亮一個生病的人都需要每天一斤口糧,平常士兵更是可想而知了。

大定建國以來打過不少大戰,兵士二萬人,歲食米四十八萬斛。一斛大米就是一百升,雜七雜八的算一算的話大約是每個士兵一天就要兩斤糧食,而假設是動不動就十萬大軍的話,那麼每天光口糧就要幾十萬斤。

這僅僅是正常消耗,而為了擊垮敵人,常有燒糧草的舉動,且運輸隊運送糧食到前線就已經耗費了十之七八了,所以這些非正常消耗雜七雜八加起來一天的糧食就要將近一百萬斤,而一個月的消耗奪得甚至可以用億來計算。

除了糧食的正常消耗,更主要的是士兵的裝備。騎兵是冷兵器時代的「霸主」,可為什麼騎兵都不經常用呢?因為太貴,死一個就少一個,而且騎兵培養成本太高。

首先戰馬的費用就很貴,在漢朝時期為了大規模對匈奴用兵,所以漢武帝專門允許民間養馬,以此來增加馬匹,更是給出優惠政策,只要養馬就可以減免數年賦稅。

而當時養一匹戰馬的價值足可以養得起二十個士兵,更是抵得上三戶人家一年的開銷,可見戰馬的價值多大。

而除此之外還有大量鎧甲,打造一幅鎧甲需要花費一兩年左右的時間,一幅鎧甲需要的鐵足足有二十斤,而像類似鐵浮屠這樣的重騎兵的鎧甲更是需要六十斤。

那麼一萬多人的鎧甲裝備呢?所以這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戰爭除了經濟仗之外,更多的還是要靠人參加,因為經濟可以用時間慢慢恢復,快則幾年,慢則十幾年也是有效果的,而大量的人力戰死,沒有個幾十年的功夫能恢復嗎

最典型的就是漢武帝和匈奴的百年戰爭,當時漢武帝為了打擊匈奴發動了五十萬大軍進行漠北決戰,而馬匹更是超過了十五萬匹開往漠北。

事實上漢武帝的眼光的確卓越,可是他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文景之治七十年的老底子全被漢武帝敗光了,而百姓的生活更是困苦,當時的漢朝可以用十室九空來形容。

大定在三年之內打了兩場大戰,軍民命喪戰場者逾十萬,靡費軍資更是天文數字。伐寧未果,國庫原本就已掏空,此次北征更是透支了數年的財政收入,稅收已收到了五年後,偌大的財政赤字讓相關人員膽戰心驚,生怕爆了這「大地驚雷」。好在此事是經皇帝批準的,內閣也只聽不曉,一時半會的倒不致將戶部拎出來「鞭屍」。

但無論如何,大定此次發抽似的北伐,一無所獲不提,反倒是折兵損將,上千萬銀子打了水漂。明面上的損失是眾人皆知的,這背後的負作用卻鮮有人知,或者說沒人願意去深究。

皇帝倒也罷了,豐亨豫大嘛,一門心思搞藝術圖享樂,不能要求太多。但滿朝文武都幹嘛去了,新舊黨爭也好,戰和對峙也罷,平素裡搞起政鬥一套一套的,這會兒倒都像鋸了嘴的葫蘆,明哲保身但求無過。

這樣的大定,真能長治久安?所謂的「萬國來朝」只不過是曇花一現般的假象罷了,剝去艷麗的那層外衣,內裡早已是千瘡百孔了。

馮過暗暗搖頭,卻也無計可施。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