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三百一十九章 四維難張
北伐失利並未給大定朝野造成太多不好的氛圍,接下來的一件事經過各路有心人的多般宣揚迅速遮掩了戰敗的些許陰影,那便是歷經一年半,《資治通鑒》宣告修撰完稿,已交付國子監印刷成書。

有定一朝,對於書籍的收藏、校對及刊印極為重視。

開封城內有一個全國最大的圖書館,稱為三館」,它是由昭文館、史館、集賢院所組成的。

歷代王朝都多次下詔收集圖書典籍,設藏書機構。五代兵戈連年,歲無寧日。雖然有幾個皇帝在主觀上也想收集圖書,發展文化事業,並曾屢下詔旨;但在全國分裂、政局動蕩、經濟調敝的情況下,沒有多少效果。大定王朝為了鞏固其政權,非常注意發展封建文化教育,所以對收集、整理、收、出版圖書十分重視。

在大定政權建立之初的建隆年間,承五代之敝,一切因陋就簡。三館館舍在大內右長慶門東北角,這幾十間小屋還是四五十年前後梁都汴時所草創,狹窄破舊,甚至不能蔽風雨。旁邊還住一些衛士、馬伏,朝タ喧雜,吵鬧得不能辦公。內面的藏書殘破,量也很少,僅一萬三千多卷。

太宗皇帝在他即位的次年,到三館看了看說:「這樣卑陋怎麼能行呢?」當天就下令有司,測量左升龍門東北車府地為三館。這裏後周時是殿前都點檢公解,太祖時改為車輅庫,棟宇宏大;這次改建令內臣督役,日夜兼作,其規模棟宇皆帝親所規劃,更為壯麗。開工後,常嚴再次臨視,勞賜工卒,又命令作園圃,種植樹木花卉,引金水河水灌注園中;西序開一便門通乾元殿。工程進行得很快,太平興國三年春,新館建成,賜名崇文院。崇文院的東廊作為昭文書庫,南廊為集賢書庫,西廊分經史子集為史館書庫。如此,三館都遷移至崇文院。

淳化三年五月,開始修造秘閣,八月建成,內諸司的舍屋,惟秘閣最為雄偉。九月太宗登秘閣見群書整齊,喜形於色,對侍臣說:「自喪亂以來,圖書散失,朕即位之後,多方收拾,抄寫購募,現在方達到數萬卷,千古治亂的道理,盡在其中了。」秘閣收藏的奇書秘籍,一部分是「禁中之籍」,即皇帝的禦製詩文著作,以及禦書的字或製作的圖。一部分是從史館分出的天文、佔候、讖緯、方術、兵法等圖書。崇文院圖書的數量增長得很快。從建隆初年一萬餘卷,到開定僅僅十年左右時間,就有正副本圖書四萬多卷。又過十年左右,到太平興國年間就達到八萬多卷。在開國後僅二十年,收集的圖書增長七八倍,剛好達到大昌開元時的藏書數。

大定印刷術盛行,私人刻書也很容易,開封相國寺就出現很多書,出售各種書籍,故下自平民學子,上至王公貴族都喜歡購書、書,成為一時風尚。

至於達官貴人,書之風更為普遍。真宗時,京師藏書之富,以故相王海家首屈一指,丁謂家書也很多。仁宗時,宗室常宗是好古勤學,書數萬卷,仁宗為了鼓勵這種學風,賞賜他以國子監出版的新書。英宗時,榮王書至七萬卷之多。其部分藏書目錄三卷內的書目,是三館秘閣中所沒有收的。

大定懸賞征書或獎勵獻書的辦法很具體,令三館根據昌開元《四部書目》,查對館藏圖書,開列所缺書名榜示於待漏院。凡吏民來獻榜示以外的圖書,只要三館所無的一律收藏。規定每一卷書賜絹一匹或錢一千文,達到三百卷的並賞以官職。另外,三館就藏書之家「借本傳寫」,抄畢歸還原書,這個數字更是不少。館閣的職務一般是整理編目、校勘鈔錄、編纂修撰。

三館秘閣之外,太清樓、龍圖閣、天章閣、清景殿、寶和殿也有藏書,這些圖書大多是從館閣抄出的副本。分散存書,以免遇有損失無法挽救,也便於皇帝在禁苑就近觀覽,所以館閣中常有大批人抄書。

大定號稱右文之治,對在三館任職的文化人也很重視,稱館閣是聚天下賢館,長育成就之地,是國家儲オ之所。皇帝舉行的後苑賞花等遊宴,準許館閣參加;每有書畫之類的賞賜,也分給三館人員,上已、重陽節還專門在瑞聖園賜宴,給予一定的榮譽。但具體工作止是校編書籍,無權無勢,俸薪也很低。

秦少遊為黃本校勘甚貧,居東華門之堆垛場,春日作詩送錢穆父雲:「三年京國鬢如絲,又見新花發故枝,日典春衣非為酒,家貧食粥已多時。」穆父看了就送給他兩石大米。

雖然是座清水術門,但精神食糧卻很豐富,加之清華高貴、名譽極好,同時接近皇帝,提拔重用的機會也比較多,一般人對此還是趨之若鶩的。甚至得到批準進館閣讀書的人,也是一種很大的光榮。

康定元年四月,宋綬任禮部尚書,編修會要,辟置官屬,寓局於崇文院,以後各朝修會要都在三館置局。太宗朝修的《太平禦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真宗朝修的《冊府元龜》共三千五百卷,都是利用了三館豐富的書和館閣之上修成的。

《資治通鑒》的修撰自也離不開崇文院。

修史歷來是國朝政績,放諸個人身上則更是莫大名聲,如司馬遷編修《史記》便被後人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立德立功立言,文人三不朽,莫善於此。

說到底,常佶仍是個好大喜功之人。比如他便親自撰寫了茶書經典之《茶論》,全書首緒言,次分地產、天時、採擇、蒸壓、製造、鑒別、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共二十目。對於地宜、採製、烹試、品質等,討論相當切實。其中尤其是關於點茶的一篇,詳細記錄了本朝流行點茶這種代表性的茶藝,可為後人了解大定點茶提供依據。

司馬光編撰《通鑒》半道而止,崇寧帝自是省得其中利厲,遂令諸司抽調精兵強將完成此書,亦是青史留名之舉也。

崇寧六年十月,《通鑒》書成,皇帝常佶親賜書名《資治通鑒》並題名留墨。國子監印書十萬冊,紛發諸官學以為教科書,天下士子更是爭相購買。

士林間皆言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文字優美,敘事生動,且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可與《史記》並列為史家絕筆也。「

此書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

時人稱譽不絕:

「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

「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

「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鑒》。《通鑒》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諸史之異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於前,文省於舊,惟《通鑒》可以當之。」

總之,此書一出,士林雀躍,文壇狂歡,天下文人士子奔走相告,皆與有榮焉。

嗯,士林至尊,寶書《史記》,號令文壇,誰敢不從。《通鑒》不出,誰與爭鋒。

此乃普天同慶之要事,當舉國賀之。

接下來自是要論功行賞,所有參與編修此書者皆有賞賜,或賜金銀絲帛,或升遷重用,在此事上皇帝可是毫不吝嗇獎勵。

馮過也在封賞之列,且算是打破常規的越級提拔。

科舉在殿試發榜後,中式的進士即分甲授官居: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二、三甲進士可以再參加翰林院的考試,稱之為「館選」,若考取的稱之為庶吉士。

本朝初,選進士於六部諸司及翰林院之下觀政。翰林院之下者稱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稱觀政進士。庶吉士專屬翰林院,選進士中長於文學及書法者充任。新進士必須通過館選考試,成績優異者,才能成為庶吉士。每次所選人數不定。讓他們先在翰林院內學習,之後再授各種官職。

參加選舉的稱為「館選」,館選後,中選進士以翰林院、詹事府官高資深者一人進行講課,稱為教習。三年學成後,成績優秀者留翰林院做編修、檢討,次一等的派出當給事、禦史之類的官,稱為「散館」。庶吉士散館後,便是翰林。

翰林為政府儲材之地。正所謂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故此庶吉士號稱「儲相」,能成為庶吉士的都有機會平步青雲。可見,庶吉士雖然還要堅持三年學習,比其他進士遲些做官,但其地位、威望卻比一般進士高。

按照正常晉陞路線。從翰林院修撰向上,仍然是走翰林院的路線的話,下一步就是升為侍讀、侍講。如果不是依著翰林院的路線,有可能升為左右春坊庶子、國子監司業等等。

從翰林院侍讀、侍講向上,就是侍讀學術、侍講學士。此時,就有了升為各部侍郎的資格。

但,需在翰林院呆滿三年方能內遷或外放,此為定例。

而馮過在翰林院未滿二年就得到轉遷的機會,實屬打破常規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