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百二十二章 人生幾何
人之一生如白駒過隙,是非成敗轉成空。

活著,總得活的精彩些、有意義些,以不負這美好韶華。

有人認為平平淡淡也是真,平平安安過一生即可。亦有人始終在鞭笞自己不敢有絲毫懈怠,誓要活出「人樣子」,人過留名雁過留聲。

陳東無疑便是後者。

而且,此人還是一個思想前衛的無神論者。子不語怪力亂神嘛,反對駁斥佛道原也沒啥,他卻「借題發揮」,總能藉此牽扯上大人物。

譬如前文所說的辛棄疾「討伐」蔡卞諸多罪狀中「交好妖道」這一條中的張懷素,陳東便狂批一通。

書壇有「癲張狂素」之說,指的是大昌書法家張旭和懷素和尚,張懷素卻是個道士。

佛語有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盛。」這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逃離不了的宿命,昔日秦皇漢武為了追求長生不死,窮盡一生,結果仍然改變不了老死的命運,淪為千古笑柄。世人也從他們身上明白,長生不死實乃虛妄之事。但卻有人自稱活了一千七百多年,老百姓們是深信不疑,無數達官貴人都爭相結識這位「高人」——

此人名曰張懷素,舒州人,自號戴花和尚。滿腦袋帶花,鬧市高歌,這是大定的犀利哥。他自稱道術高超,能通神和禦獸,說啥啥準,追隨者很多。後來,蓄髮當了道人,自號「落魄野人」,當時在江浙一帶小有名氣。

崇寧年間,張懷素在京師、真州、蘇杭等地以宗教遊說於公卿之間,與不少朝廷官員交往甚秘,權貴再牛也就幾十年,張懷素可是化外之人,悠悠歲月,無有始終。張懷素說自己活了1700歲,春秋時勸諫過孔子勿過早誅殺少正卯,看過漢高祖劉邦在皋與項羽對峙。

自熙寧變法以來,朝政數度變更,百姓生活疾苦,能支撐百姓活下去的就是神明信仰,張懷素就是趁機給自己的說辭誇大修辭了一番,把自己說得跟神一般,讓眾人有了希望和寄託,張懷素就被百姓奉為神明,追隨聽從於他。

單靠吹牛,肯定不會有那麼多人信,但是他擅長變戲法,在這年頭,會幾招別人不知道的「幻術」,有時還真能把人鎮住。而且當時的人也沒有哪個會去較真,更別說去尋求「幻術」破解法。

至於張懷素到底是和尚還是道士,說不清。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張懷素志在天下……嗯,志在結交天下權貴。譬如蔡卞就入其轂中矣。

蔡卞知越州時,得聞張懷素過境會嵇時,乃誠邀之,奉為天人。及至蔡為京官,此道人又赴京授道,在蔡卞引薦下結識了諸多王公貴族,可謂是名滿京師。蔡卞等人甚至動了將其推引給官家之意。

陳東怒叱張懷素乃是「裹懷禍心」、蔡卞等人則是「助紂為虐」,「長此以往國將不國」,疾呼世人認清妖道嘴臉交付有司罪之……

無知還是熱血?或者兼而有之吧,要知道除止之外他還曆數林靈素之罪,狠批「務以欺世惑眾,其說妄誕,不可究質,實無所能解。惟稍識五雷法,召呼風霆,間禱雨有小驗而已」雲雲。這,就不止是頭鐵了,而是自覓死路以求死得其所?

要知道,當今聖上可是林靈素的迷弟,你一口一個「妖道」是要置皇帝於何地?真當大定皇帝不殺士大夫乎?

呵呵,崇寧帝可是一位狂熱崇奉道教的大定皇帝。

繼真宗後,他推動了大定第二個崇道高潮,對道教的崇尚在大定歷史上達到極點。他編造「天神下降」的神話,自稱「教主道君皇帝」,道教的地位得以大大的提高,幾乎成為國教。

據他自稱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飄忽間上了天,在天上還見到了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對他說:「汝以宿命,當興吾教」。他醒來之後,自認為這一切都是真的,從此開始在全國大力倡導道教。

他下詔置道階二十六級,有先生、處士等名號,好比官製中的階官系統;後來又置道職八等,有諸殿侍宸、校籍、授經等以擬待製、修撰等,好比官製中的館職系統;另置道官二十六等,有知左右街道錄院事等名目,好比官製中的差遣。

他又在京師設道學,分元士至志士等十三品,後命太學、辟雍設立《黃帝內經》《道德經》《莊子》《列子》博士各二人,命各州縣招收學道生徒,教材以《黃帝內經》《道德經》為大經,以《莊子》《列子》為小經,學生通大小經各一部,即可參加道學考試,中舉即授以宮觀官或補以道職。

他更煞有介事地對道籙院說,自己是神霄帝君,憐憫中華受到金狄之教(即佛教)的影響,願意以人主的身份讓天下都歸正道,授意他們冊封自己。於是,道籙院冊封他為「教主道君皇帝」。

原本,佛道兩教一般是相安無事的。但趙佶卻下詔改僧人為德士,尼姑為女德,冠冕衣著悉從道流;佛祖改稱大覺金仙,其餘佛教諸神改稱仙人大士等道教稱號;寺院改稱宮觀,主持改為知宮觀事,原先管理佛教的僧錄司改稱德士司,隸屬於管理道教的道德院。這種崇道抑佛的政策,自然激起了佛教徒的不滿和抗爭。

去年上元節,崇寧帝在禦樓賞燈時險些被一小和尚刺殺,但這並未使他有所收斂。

而這一切或多或少都有一個人的影子夾雜其中,那便是林靈素。

林靈素,溫州永嘉人。關於他的身世來歷有諸多說法:

一,少時曾為蘇東坡書僮,東坡問其志,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廟,未為貴也。封侯虛名,廟食不離下鬼。願作神仙,予之志也。」

二,少嘗事僧為童子,嗜酒不檢,僧笞辱之,發憤棄去為道士」。

三,往來淮、泗間,丐食僧寺,僧寺苦之。

四,少為會稽天寧觀老何道士所拒,改從道教後,志慕遠遊,至蜀,從一自稱趙升之道人數年,後得其書,由此能行五雷法。

其至汴京後,恰王老志、王仔者既衰,常佶訪方士於左道錄徐知常,以靈素對。

林靈素既得召見,聖上問:「有何術?」答曰:「臣上知天宮,中識人間,下知地府。」

林靈素一見皇帝就忽悠其為「上帝之長子」,是「長生大帝君」下凡,自己是「神霄府」府仙卿褚慧投胎來輔佐「帝君之治」的。

皇帝乃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林靈素升為溫州應道軍節度。在京期間,先後被封賜、加號為「金門羽客」、「通真達靈元妙先生」、「太中大夫」、「凝神殿侍宸」、「蕊珠殿侍宸」、「沖和殿侍宸」等。

他還阿諛當時的幾位權臣,謂蔡京為左元仙伯,王黼為文華吏,盛章、王革為園苑寶華吏,鄭居中、童貫及諸巨閹皆為之名。貴妃劉氏方有寵,曰九華玉真安妃。「神仙皇帝」周圍都是仙臣、仙妃,大家乾的都是「神仙事」,優哉遊哉。

官家很受用這一套,故對林靈素賞賜極多,並且還在京城建上清寶籙宮,給林大師「辦公」。各地都建了神霄萬壽宮,名義上是為皇帝延年求壽,實際上是林靈素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在林靈素的慫恿下,皇帝全國各地廣修道觀宮殿,道士不但有封地千畝,而且俸祿堪比官員,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蠻橫的地主道士,他們不但壓迫百姓,還強佔寺廟,把僧人都趕出去。

由於大量田地都被兼並屬於道觀,各地百姓可謂是叫苦不迭,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譬如道士高延昭便倚林靈素,凌滅郡邑、恃勢犯法,無復以州縣為意,唯有宗澤敢於「窮治」。林靈素乃告宗澤蔑視道教,宗澤遂被貶。

林靈素既得勢,遂縱言「釋教害道,今雖不可滅,合與改正,將佛剎改為宮觀,釋迦改為天尊,菩薩改為大士,羅漢改尊者,和尚為德士,皆留髮頂冠執簡」。皇帝依奏,乃下詔改佛為大覺金仙,易服飾,稱姓氏;左右街道錄院改作道德院,僧錄司改作德士司,隸屬道德院。不久又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林靈素得勢後囂張跋扈。一是處處排擠打擊僧人。因為早年當和尚時,他經常受到師父的懲罰,後來改行當道士,去寺廟混吃混喝,又常受到僧人的嘲笑。當其發跡後,發泄私恨。

而且「林大師」還注重排場,如同官場權貴「出入呵引」,前呼後擁警戒森嚴,甚至連王公也不放在眼裏。

就這般大神,他陳東也敢往死了噴?

馮過表示不服不行,但也為其堪憂。

他並不抵觸宗教信仰,其實不論是何種教派其中心教旨是勸人從善,只是若被居心叵測之心掌控則成了蠱惑人心的歪門邪道。

林靈素也好張懷素也罷,皆是時代產物,貌似因當權者的個人崇拜而叱吒風雲,又何嘗不是執政者操縱人心的工具呢?其禍之根終究在其上而非其下。

陳東之輩縱然再如何痛聲疾呼,又怎喚得醒糊塗裝睡之人?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