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三百五十章 棒子與蛇
為什麼古代中國未能吞併朝鮮、化朝鮮為中國的一個省份?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

在馮過看來,對於這個問題,廣為接受的解釋是這樣的:因為中國華北和遼東地區沒有河流能夠溝通朝鮮半島,而且朝鮮半島也缺乏南北流向的河流,所以在古代,中國和朝鮮之間的物流成本高得驚人。

在沒有飛機沒有火車沒有高速公路的時代,物資的運輸,走陸路的話,費用很高,所以,大宗物流主要靠水運。要命的是,從華北到遼東到朝鮮半島,沒有大江大河可以溝通,這就意味著從中原出動大軍征服朝鮮,需要花費天文數字的錢(打仗就是打後勤),而且即使打下來,對佔領地的長期維護,也是財政的無底洞。

更索命的是:中國和朝鮮不但沒有江河可以連通,而且,中朝邊境是一片延綿的高山,這進一步增加了物流的難度和成本。

而且朝鮮半島北部也沒有任何大江大河可以溝通朝鮮半島的南部,所以,中原大軍即使殺入朝鮮半島內部,也會面臨物流困難,一切輜重糧草都需要牛馬馱著走,成本高昂。

像朝鮮這樣的物流死角,即使征服了,每年向朝鮮征糧,也不劃算,因為物流成本太高,徵收到的糧食,往往不夠運費。所以,對於古代中國皇帝來說,作為物流死角的朝鮮,是不值得征服的。這就是為什麼朱元璋把朝鮮列為「不征之國」的榜首,用朱元璋的話說就是:「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意思是說,像朝鮮這樣的物流死角,運點什麼東西到中原,價值往往抵不過運費,滑稽得很。

有人曾經提出:造船從秦皇島出海,走渤海黃海,實現和朝鮮半島的物流。但古代中國不是海商國家,造船技術不先進,且航海不同於內河運輸,航海要面對風浪,需要造大船,只有大船吃水才深,只有吃水深才能安全,然而造大船可並不是造一艘,而是很多艘,這照樣是巨大的成本,也不劃算。

總之,算來算去,征服和管治朝鮮不劃算,不值得。

是啊,不劃算,不值得。

但就是這麼一個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依附大中國的「不征之國」在某個時空成了大大的棒子,大肆搶奪中國文化。

「漢服是H國的」,「漢字是H國的」,「春節是H國的」,「端午節是H國的」,「活字印刷術是H國的」,「螺螄粉是H國的」,「泡菜是H國的」,「豆漿是H國的」,「大熊貓是H國的」,「中國結是『H國結』」,「中醫是『H醫』」……商紂王、老子、孔子、莊子、屈原、西施等都是H國人;不僅李白是H國人的後代,而且李商隱、李賀、李涉等李姓詩人都是H國人的後代。因此,「唐詩是H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向聯合國有關機構提出申訴,抗議中國歪曲歷史事實,剽竊H國文化遺產—唐詩」;「由於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寫在高麗紙上的,所以書法應該被申請為H國文化遺產」;因為「渾天儀是H國發明的」,所以被印刷在H國紙幣上」。

不僅如此,「東夷就是H國」,「東夷文化就是H國文化」,既然東夷是華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那「華夏文明就起源於H國」,「世界上唯一一個保存著儒家文化的地方,就是H國」。因為據H國學者「考證」,「絲綢之路的起點是H國」,因此絲綢之路也就成了H國的。

還有,「高句麗就是高麗,就是H國」——H國古代史學會、H國考古學會、H國近現代史學會等1十七個學會在漢城歷史博物館發表聯合聲明,宣稱高麗帝國是高句麗的繼承,高句麗與中國無關,屬於H國,要求中國立即停止把高句麗史編入中國歷史的行為。從那之後,不斷有H國歷史學家稱:既然高句麗屬於H國,歷史上屬於高句麗的整個中國東北、內蒙古東部和河北都應該算H國的。而H國孩子則一直被告知長白山是被中國奪走的H國領土……

嗯,H國創造了中國文化,中國則創造了H國人,沒毛病。

馮過不是文青,但對忘恩負義甚至恩將仇報的棒子國觀感也極為惡劣。農夫與蛇的故事告訴我們,蛇始終是冷血動物,對它再好也防不住它反過頭來咬你一口,還是乾脆點一棍子敲死的好,以絕後患。

這些事卻無法宣之於口,沒人信哪,區區彈丸不征之地竟有一日敢侵吞宗主國之物?太玄幻了吧。

在定人看來,高麗國連雞肋都算不上,投靠後遼也好投靠金國也罷,由著它去,大定不會有絲毫不舍,更不會感覺喪失顏面。況且,定、金剛步入蜜月期,還盼著能聯起手來把北燕給滅了呢,怎會為了高麗國去得罪女真人?

這算不上是短視,而是時代局限性所致。馮過只是覺得有些鬱悶。

作為一府佐貳官,馮過少不得列席參加立春鞭春牛儀式。至若元宵燈會,沁州自無法與汴京比較,卻也吸引了十萬民眾進城觀燈。崇寧六年,於馮過而言,平淡無奇的不期而至。那個時空,他外出求學、工作,向來在外闖蕩慣了,倒是適應了背井離鄉的生活,實無太過濃烈的思鄉情。

正月下旬,衙門開印,一切回歸正軌。

他陸陸續續收到了京中來信,未婚妻及紅顏知己自不必說,或直抒胸臆或隱晦含蓄的訴說著相思情。

幾位好友亦有書信寄到。

劉幾在信中說已改名劉煇,即將放任河中節度判官,但因祖母不服當地水土,意欲請求解官歸養。

呃,劉之道幼失怙恃,由祖母撫養大,祖孫感情極為深厚。他在京中時就念叨著接祖母赴京居住,但因前途未明而擱置下來。如今終於確定要外放,祖母卻年邁體弱、疾病纏身,根本受不得舟車勞頓。以他孝順祖母之深,要辭官以敬孝道實在意料之中。

百善孝為先,劉煇此舉,實乃仕林佳話,令人頌道。

馮過想了想那個時空劉之道的人生軌跡,搖搖頭,唯祝福爾。

陳亮在信中平鋪直敘的說了一件事,並無評論置喙,完全不符其嫉惡如仇、路見不平一聲吼的人設。

六年正月十五這天,是一年一度的上元佳節,按照宮廷中已有的慣例,皇帝要登上宣德樓進行賞燈。

天子禦樓觀燈的目的,不但要表示自己與民同樂,還要對往年的犯人進行勾決。

天府獄囚盡押在幕次斷決,要使獄空。皇帝與六宮從樓上下覷西觀斷決公事。

所謂「獄空」,顧名思義,指的就是監獄裡沒有還沒判決的犯人,這概念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囹圄空虛」的記載,是一種獄政管理的理想狀態。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對於理想社會的追求在大定時期達到高潮,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獄空」制度,

監獄無關押犯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皇帝大赦天下,監獄空無一人的場景,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獄」字在大定代表官府受理的案件,「獄空」則意味著受理的案件已經全部審理完畢,應該處刑的犯人都根據罪責執行相應刑罰,導致關押未決犯的監獄空無一人。

管仲在《管子·五輔》中寫道:「故善為政者,田疇墾而國邑實,朝廷閑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倉廩實而囹圄空。」

如果說「通行國法而廢止邪道」是統治者施政的目標,那麼「倉廩實而囹圄空」則是了歷代君王賢臣追求的最高理想。

大理寺和禦史台為代表的中央監獄、在各府、州、軍、監、縣設立的地方監獄和牢城監獄,從中央到地方組成一套完整的監獄系統。各地實現獄空的難度不同,小範圍、短時間的獄空很容易實現,所以朝廷會限定了奏報獄空的資格,例如縣級官府就沒有資格奏報。

官府長官向朝廷奏報獄空後,需要等待查驗核實。開封府、大理寺和司理院等中央機構由禦史台負責查驗。地方官府的獄空的查驗核實則由刑部負責。早期的查驗較為粗略,地方官府通過轉移、隱匿等方式就可製造獄空現象矇混過關。

獄空經過查驗核實之後會對長官和相關人員進行獎勵。獎勵的內容包括:榮譽、實物獎勵和官職獎勵。

榮譽就是皇帝以詔書的形式進行表揚,或將事跡載入史冊;實物獎勵則包括賞賜絲絹、新官服,甚至直接獎勵金銀錢財。

對於官員而言,最有吸引力的還是減磨勘。減磨勘就是縮短遷秩的時間,這對於官員來說有強大吸引力,使他們盡最大努力促成獄空,從而實現自己陞官晉爵的願望。

作為最高司法審判官的皇帝常常會委派官員慮囚和梳理獄案,有時遇到「嚴寒」、「酷暑」或水災旱災等重大災害時還會參與到審察和監督過程之中,以彰顯親民和人文關懷。雖然皇帝親自審察案件數量不多,但慮囚制度直接表達了對獄政管理的重視,是皇權直接參與地方控制的一項重要舉措。

「獄空」不是一種硬性規定,而是作為一種激勵政策,是對清正廉潔、為民請命、治理有方的地方循吏的肯定和褒獎。但在利益的驅使下,部分官吏以獲取朝廷的賞識為目的,人為捏造獄空作為自己陞官晉爵的資本。「獄空」制度逐漸暴露弊端。

皇帝在元宵節是日「觀天府之斷決者」,終究只是一場秀。但今年的這場秀卻搞砸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