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三百四十四章 殘臘迎春
銅鞮雖遠不及汴京繁榮,但隨著年關將至,街道上也比往日熱鬧了許多,有了城市該有的樣子。

非止是城內官道兩側擺滿了地攤,便連城門口外也是如此,大多數是各鄉鎮的工匠藝人拿了自己製作的物品來售賣,趕集市的也大多是本縣或者鄰縣的村民百姓。

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鄉村人口不斷湧入城市,大定城市原有的分區被打破。「坊」「市」之間的界限被打破,集市、商鋪可以隨意開設,不採取集中經營的方式。

比如開封,常住人口達百萬之多。城市當中商業繁榮手工工坊眾多,商店、旅社、瓦肆、貨攤應有盡有,人來人往。

開封城內不僅有售賣來自本地生產的商品,還有來自各地的糧食、水產、牛羊、茶酒等,還有漂洋過海來自扶桑、高麗、大食的商品。

這副景象不僅能在白天看到,晚上還有夜市和曉市。夜幕降臨,就是夜市開市之時,喝酒吟詩作樂,好生瀟灑。

夜市一般是三更結束,到五更天的時候,曉市就開張了。類似於今天的早市一樣,主要經營吃食和生活雜物買賣。買賣晝夜不停,往來貿易頻繁。

城市以外的鄉村設置有「草市」,還有定期開放的集市,北方也稱「集」,南方叫「墟」,自此有了趕集、趕墟之名。

鄉村集市的商品就沒有城市豐富,多以農作物、手工作物為主。如大米、五穀、小麥、大豆、雞鴨等,還有手工編織的布匹、竹製品等,也有售賣農具和牲畜的。

這種鄉村集市遍佈各地,形成周密的商業網。有的規模較大的集市能夠帶動商賈、農民、手工業者聚集,發展成更大的市鎮、城市當中的部分。

以往的朝代中,朝廷抑製商貿的辦法,輕則採取繁重的稅收,重則直接按律令充軍,大定卻不這樣做。本朝對商人十分優待,為了鼓勵商貿業發展,出台過很多扶商助商的策略。

以前,商販做買賣必須在規定的地方,決不允許隨意擺攤。到本朝真宗時期,官府徹底放開對集市的管控,採取絕對的自由買賣,商販覺得哪裏位置好,便可以隨便出攤,前提是要繳納攤租。

其實,大定官府對商人收取的賦稅非常低,共分為兩大模塊,一是杭稅2%,二是住稅3%,兩樣加起來一共是5%的賦稅。再扣去商販的生意成本,所剩的錢財便是商人的凈收入。用一句話總結,本朝對商貿的鼓勵,不是依靠個體重稅的方式,而是依靠更加自由的貿易,促進商貿業繁榮,用量變來引起質變。

也正因如此,大定各地皆有名目繁多的集市,比如成都知府趙在《成都古今集記》一書中便記載道:「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寶市,八月桂市,九月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銅鞮自是比不得這些大城市,但年前節後這一個月也是遠超尋常的繁華喧鬧。嗯,說的簡單點便是日接待客流逾二十萬人次。

這些日子,銅鞮縣衙三班六房的人手取消休沐悉數上街值勤,陳知縣正膽戰心驚著呢,祈禱著別再出差錯。

通判衙署的衙差也讓馮過遣派出去維護治安秩序,他又請宗澤調了百名兵士前來協防,大過年的別出些添堵的事。

馮過也沒閑著,過年了,衙署得徹底打掃一番吧,除舊迎新嘛。好在前段時間剛修葺過,大掃除的工作量並不大,他這位通判大人隻假假的動了動手,表示是有勞動的,嗯,重在參與。

但因方蘭芝無意間嘀咕的一句話讓他給自己找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做:「你字寫那麼好,書寫春聯就全包了唄。」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所謂桃符,又稱「桃梗」,是兩塊「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懸掛在正門左右門扇上用來驅鬼鎮邪的。

《後漢書·禮儀志》「新春用桃符「注引《山海經》雲:度索山大桃樹,樹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能辟百鬼。故黃帝象之,冬月驅儺畢,既立桃梗於戶上。

這個注引講的是,在蒼茫大海之上,有一座度朔山,山的東北方有一個鬼門。

為了鎮壓裏面的鬼,有人在山中種了三千多裡具有驅鬼作用的桃林。

除了桃林外,山中還有兩位專門負責緝拿惡鬼的神人,他倆分別是神荼、鬱壘,其職責是領導萬鬼,如果有惡害之鬼,便執以葦索用來喂老虎。

黃帝為了借用二位神人的能力,便命人用桃樹木板刻成他倆的樣子或寫上他們的名字掛在門上,用來驅散邪魅。

從《後漢書》的記載來看,漢朝的人每逢春節,便在門口貼桃符的習俗已經非常盛行。

在東漢以後,形成與門神配套的文化儀規,強化門神驅邪辟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功能。對於貼年畫和貼春聯,有個專用名詞叫「封印」,不論是掛桃符、貼年畫和春聯,皆有操作的規矩。「封印」,是指封閉已經掃除乾淨,清理整潔的內在場態,讓邪氣妖氛不能再進入家中。「封」,是封閉、阻隔之義;「印」,則是標示於顯隱兩境,我已經封起來了。

定太祖乾德二年的除夕夜宮宴上,後蜀君主孟昶讓手下大臣幸寅遜在桃符上題詞。

但當時並沒有這個傳統,幸寅遜相當於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面對著這「沒有玩過的全新活動」,幸寅遜頗為忐忑的題了一句詞交給孟昶過目。

孟昶瞧後,並不是特別滿意,因而,他自己帶頭題了一句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後來,定太祖常威滅掉後蜀後,這種在桃符上題字的玩法也流傳下來。

大定重文輕武,在這種國策驅使下,文化氛圍格外濃鬱,體現在桃符文化上,就是其表現形式種類格外豐富。

大定的桃符,在形態上包括桃弧、桃苑、桃梗(桃枝)、桃人、桃印等不同樣式,按內容分類桃符又包括寫對聯、畫虎、畫雞、畫門神等。

太宗時,帝都金陵,除夕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或用朱箋,或用紅紙,惟內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紙,緣以紅邊藍邊,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京師風俗,新年必換春聯,宦商土庶,無不以朱箋貼門,煥然一新。

如果說,一開始春聯是由皇帝自上而下推動的風俗變革,那在此之後,民間對於這種春節習俗的喜愛,便是真真切切發自內心了。

本朝造紙術發明,紙張質量遠勝往朝,且價格親民,尋常百姓也能購買數張請人寫上吉祥如意的對聯張貼,春聯因而盛行開來。

嗯,雖然大定文化繁榮,但大多數百姓仍是目不識丁的。讀書成本太過高昂,委實負擔不起。每到春節期間,有個行業便很是吃香——「代寫」。

為了生存,書生們擠破腦袋也要往「體制」的彀中鑽,明明知道是套也要搶著被套,彷彿除了「編制」謀生這條路外,沒有路了。好在天生我材必有用,書生們很快就在夾縫中闖出一條路來。舞動筆杆子的「代寫書信」這門生意應運而生了。

一開始,代寫的只是書信,後來搶生意的人越來越多,不得不開闢其他幾條業務線。範圍由書信發展到情書、訴訟、契約等,代寫先生就有了紅娘和民間訟師的角色。可說是愛情的天使,一封封情書挑動著情人的心,亦可說是律師的鼻祖,替打官司的人出謀劃策,也可說是調解員的化身,幫助有隔閡的人調和關係。四川一帶甚至把代寫師稱為「箍桶匠」,意思一目了然。

稍微大點的縣城裏,經常可見這麼一個畫面——

一位身著洗的發白的儒衫的老者,擺個小攤兒,小攤邊豎起一隻竹竿,上方掛一旗幡,有「代寫書信」字樣。路邊門前一個石板上,或者是一張破舊不堪的小桌,外加一張板凳,石板上或桌子上鋪著一疊質量不等的草紙,一支細長的狼毛筆,平平的硯台裡,承著稀泥一樣的墨汁,先生薄服飄飄,端端正正地坐在板凳上,長發有點亂,不時落在眼角,看到行人猛地眨一下,然後打量著那些神秘兮兮的行人。

代寫書信時,老頭兒手拿毛筆,旁邊坐著一位鄉村打扮的婦女在口述,老頭兒就按她說的意思寫成書信,或對兒女,或對丈夫,或對父母……老頭寫完後還照信念一遍,要求者滿意了就算完成了。事畢,婦女掏出錢來交給老頭。

代筆方式分兩種,一種是客人具備口頭表達能力,由他們口述,代筆者一句不誤地照錄;另一種客戶基本不具備準確敘事能力,他們嘮叨出想要傳達的意思,組織文字全憑代寫書信的「捉刀」。代寫書信的喜歡套用尺牘中半文不白的謙辭,如開頭是「敬啟者,見字如面」,結尾則是「余容後稟,善自珍攝」等,千篇一律,每封信都用得上。信寫完,代筆者把全文讀給客人聽,客人聽出遺漏的內容,可以要求逐一添上。先生常常是有求必應,能夠一遍完成的先生都是腦子清醒、下筆乾脆、文字工整的職業先生,賺銀子也更容易,但自得其樂者也大有人在。不過,代寫書信的收益一般都是蠅頭小利。

到年節時,這些「代寫師」便多了樁既輕鬆又更賺錢的生意:寫春聯。

但銅鞮縣城的代寫師們卻發現今年來請代寫春聯的人比往年少了許多,打聽後才曉得是通判大人在「搶生意」,心裏那叫一個憋屈啊。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