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三百四十八章 新年新景
封印後,入鄉隨俗,通判衙署也忙活起來。

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後,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而後「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

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後合家互相拜年。

按照傳統習慣,日出之前就要吃罷早餐。

早飯之後,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財」、「一年如意」之類。

沁州年節風俗與京中不盡相同。時間拖得很長,一直持續到二十五日天倉節之後。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後祭星神,於院內點燈七盞,象徵北鬥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幾日之內,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為「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眾往致祭,燃放火花。過了天倉節,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郊縣農家過年較之都市別有風情。晉陽一帶,除夕要壘旺火、捆旺草,門上插柏葉。旺火用炭塊壘成塔狀,子夜鐘聲響過,點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徵日子過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風俗。謂「吃翻身瓜」。在年終時,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內,用以祭祀祖先,俗稱「隔年撈飯」。初五灑掃庭院,清理垃圾,俗稱「掃窮上」。

在古交山區,春節期間的活動最為豐富。於除夕夜張掛祖先神幛,族內各戶均要送供品一份,當年內生男孩之家要供雞一隻,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壺。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輩給長輩叩頭,俗稱「盤輩數」,然後歡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於村口,面向祖塋,焚香叩頭,鳴放爆竹,俗謂「送神』」。

「隔年撈飯」之俗與晉陽多有不同,年終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撈在碗內,上擺核桃一枚,供於皂君神位,一直到過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曬乾,攪在糞內,俗言可以蟲災。正月初五為「送窮日」。於初四下午清掃室內庭院,五日拂曉將臟士送到村外,燒香三柱,鳴放爆竹,表示送走窮氣。這一日的飯食為蒸蓧面或蒸饅頭,俗謂「餾窮氣」。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內供獻蓧麥面製成的谷穗狀食品,焚香敬紙,燃放爆竹,禱告天地,祈求五穀豐登。一些地方則須先稱好五穀各一份,以紙包好,同時供於院內。供後復稱,如某種糧食份量增加,俗謂是年收成最好。這一風俗事象,俗稱「接籽頭」或「搶籽頭」。到正月十五,除進行燈節活動外,還有送瘟神的習俗。各村在五道廟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壘塔塔火,供以油麵和饅頭。活動開始,敲鑼打鼓,抬一筐籮逐戶收集一把五穀糧食,從衣服上撕一條布或棉絮和按每戶人數剪的紙人,置於瘟神牌位前。下午,將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燒香放鞭炮,以火燃燒,意謂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倉節時,俗用谷面或軟米面捏成倉官爺、谷囤、糧倉及各種家畜家禽形狀的燈若乾盞,內包煮熟的紅棗豆子,燈芯用細谷梗裹棉花製成。入夜,燈內注油,將糧倉燈放在存糧處,牛燈放在牛圈窗枱,雞燈放在炕頭,狗燈放在門上邊,貓燈放在牆角等,一一點燃。倉官爺燈高五寸許,頭戴紅纓帽,左手執簸箕,右手拿鬥,騎著馬,馬身上馱若乾口袋。將倉官爺燈放置碗內,飄浮在水甕內。放時要念:「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或麻子、黑豆)馱著來,麻子炸了油,黑豆餵了牛。」以此乞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初一日去給宗澤拜了年,初二日留在衙署接待給自己拜年的屬僚,從初三日開始馮過便又遊走於各個鄉鎮村莊,哪裏有熱鬧就往哪裏去,詳細了解本地風俗和風土人情。

初八日,他收到邸報,看到其中一則消息,呆坐半晌—

「高麗歲貢於金。」

啥意思呢?就是高麗國臣服於女真金國了。

高麗與女真人打交道有很長的歷史,事實上朝鮮半島北部的女真各部落曾長期向高麗朝貢。金為了聯合高麗攻遼,在建國不久後就主動遣使通高麗。金軍攻打遼的遠州、保州二城時,這兩座城池扼鴨綠江天險,高麗一直夢想得到。看到金軍久攻不下,高麗就派人前去,想招降遼軍守將耶律寧,被耶律寧拒絕。高麗為了獲得遠、保二城,又遣使赴金,向阿骨打聲明遠、保二城是高麗的舊地,希望金軍在打敗遼軍後,能夠歸還此二城。後來金軍攻下二城後,果真交給了高麗,於是高麗不費氣力就擁有了遠、保二州,同時金與高麗也約定結成兄弟之盟。

隨著金的疆土擴張,金與高麗間的關係也開始發生變化,高麗逐漸被視為屬國。金麗結兄弟之盟的墨跡未乾,金就向高麗下國書,國書的第一句是「詔諭高麗國王」,這已經不是兄弟的口氣了,而是君臣的口氣。其時,金滅遼已經是指日可待,阿骨打自信心大大膨脹,自然不把高麗放在眼裏。高麗一時間有些轉變不過來,在回金的國書中有「況彼源發乎吾土」的字句,即指出金髮源於高麗的國土,高麗還稱得上是金的父母之邦呢。結果,完顏阿骨打閱後非常不高興,沒有接受高麗國書。現實的力量對比令高麗屈服,去年,金滅遼。高麗馬上遣使赴金祝賀,並且上表稱臣。金也遣使回訪,並且告訴高麗今後高麗事金應該援引事遼的慣例。

高麗原本就是臣服於大遼的,如今大遼不再、改投大金不是再正常不過嗎?

大概全大定人都是這麼想的,除了馮過。

高麗成宗十二年八月,契丹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麗戰爭。受戰爭影響,定麗關係開始產生波動。定淳化五年六月,高麗遣元鬱如宋乞師,以報前年之役定以北鄙甫寧,不宜輕動為由拒絕了高麗的請求。自兩次北伐均告敗後,大定就放棄了收復幽雲的鴻圖大志,加之戰後契丹又繼續侵擾邊境,所以大定對前來乞師的高麗使者但優禮遣還而已。至此,高麗隻好臣服於契丹。由於高麗與契丹之間的關係是建立在武力而不是文化基礎之上,所以二者的關係始終是緊張和不穩定的。高麗更願意接近大定。

真宗即位之年也恰逢高麗成宗薨逝,穆宗嘗遣兵校徐遠來候朝廷德音,遠久不至兩年後,高麗穆宗又遣吏部侍郎朱仁紹如定。帝特召見。仁紹自陳國人思慕華風,為契丹劫製之狀。帝賜詔齎還可見,在朝貢中斷時期,高麗也依然是思慕華風無奈為契丹劫製,但是仍暗地與定通好。

「檀淵之盟」後,契丹轉頭進攻高麗。高麗顯宗元年)與顯宗五年,契丹連續兩次入侵高麗。在對高麗作戰期間,契丹也不忘恐嚇定。定大中祥符三年,契丹以本國將征高麗,遣右監門衛大將軍耶律寧奉書來告。這次恐嚇的確收到了預期的效果。真宗傳諭登州如高麗有使來乞師,即語以累年貢奉不如,不敢達於朝廷。但是,兩國關係並沒有就此斷絕。

仁宗天聖八年十二月,權知高麗國事王詢遣禦事民官侍郎元潁等來貢方物,這批使者回國之後,定、麗雙方的官方關係遂告中斷。

明宗元豐元年,大定造了兩艘「神舟」,自定海絕洋而東去招撫高麗。而高麗也對大定存有念想,於是雙方很快就恢復了朝貢關係。

自此大定和高麗中斷了四十三年的關係又熱絡起來。

但是高麗卻提出另一個要求,即「一國事二主」:高麗重新向大定稱臣,同時也向遼稱臣納貢。

高麗這是不得已的舉動。

大定很多大臣反對高麗這樣的舉動,不過都被明宗彈壓了下去。

此後高麗便秉持「一國事二主」理念,雖然高麗仰慕大定文化,但是由於與鄰國接壤,侍奉遼國以為正朔更多一點,對大定的很多要求只是敷衍而已。

高麗的「一國事二主」政策,其實對二主都僅是有限聽命,他一直在保持自身的獨立自主。

而在定人看來,高麗仍舊是蠻夷而已。

大定與高麗復交之時,曾鞏任明州知州,趕上迎送高麗使團。他是如此看待高麗的:

「竊以高麗於蠻夷中為通於文學,頗有知識,可以德懷,難以力服。」

曾鞏是屬於支持明宗變法的新黨人士,他的看法代表了人們對高麗的普遍看法:高麗是好文學的蠻夷。

對於這樣的蠻夷,定人的普遍看法是「德懷」,用文化吸引和經濟誘惑來籠絡。

在定人看來,只要給高麗一些中華典籍,再加上豐厚的經濟賞賜,像高麗這樣的蠻夷很容易就變成自己的藩國了。

這樣一種處於軟實力的自豪感,也是自大的沒誰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