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三百二十五章 式重廟堂
馮過口中的「員外」並非六部中的「員外郎」,而是一種尊稱。

太祖「杯酒釋兵權」,把一班功臣武將全部趕回家休閑。這就造成了一種局面——兵無常將,將無常兵。對內是放心了,對外卻來了問題。大定的西部北部都是些兵強馬快之國,動不動的就要來大定「串串門兒」。大定的軍隊還沒有辦法阻擋住人家不讓進門,所以這北方門檻常常是被人家踏破,任由人家到院子裏拿東西。皇帝覺得這不是個事兒,隻好送給人家一些東西,讓人家不用自己來了,說是「恩賜」,其實是變相地給人家進貢,這樣還能換人家一個名義上的「臣服」。這沒什麼對與不對,和平總比戰爭好嘛!問題是這些「臣子」們一個個貪得無厭,要的「恩賜」越來越多,中央政府的財政捉襟見肘,入不敷出。沒辦法,不能滿足人家人家就自己來拿,於是只能打掉牙往肚子裏咽,人家要多少就得給多少。沒有錢怎麼辦?不要緊,有辦法就有錢,賣官帽子,美其名曰:捐官。這個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兩晉這樣的朝代賣官自不必說,那大漢大昌也少不了賣官之事。別把這買官賣官當做是一樁普通的買賣,這可是一樁有著大學問的活兒。小官賣不了幾個錢,還沒有多少人感興趣,關鍵是這官兒有個職位問題。一個縣裏只有一個縣令,一個部裡只有一正一副一個「相當於」副職,就是那個員外郎,要是買的多了,呼啦啦一下子都來上班怎麼辦?要不說這賣官也是一門「學問」吶!人家不賣部長副部長,就賣這頂「相當於」的官帽——員外郎。且恢復這個官銜的本義,讓你明白這是「正員之外」的,千萬別惦記著能來上班,真要想當官,還是去讀書考試吧!

花了大價錢買來個無職無權的虛銜,這樣的官兒有人買嗎?有,而且還大有人在。

好處多多呀,打官司上堂不用下跪,更重要的是能夠耀祖光宗,死後上家譜那也是一個官兒。既然有這麼多好處,有錢人甘願舍財買這麼個不上任的官兒也就不難理解了。於是,你買我買他也買,天下到處都是「員外郎」。見多不怪,有錢人賣了官後互相見面稱「員外」,老百姓見了有錢人叫員外,張員外,李員外,大定到處是員外。

馮過初來乍到的,本地這些個有頭有臉的鄉紳耆老自是需給足面子,有利於接下來的開展工作哪。

若無必要,鄉紳可真心惹不起。

皇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

話說秦掃六合統天下,推行郡縣製,縣下設鄉,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賦稅訴訟,遊徼掌治安。鄉紳對鄉村社會擁有某種控制力和治安的管理與裁判權。大多時候,鄉紳影響著宗族族長的推舉產生,鄉紳在民間基層有很大的威望和權利。那些在鄉間宗族中負有盛望掌握權利的人在宗法制的影響下壯大家族勢力,逐漸形成了鄉紳這一重要階層。

鄉紳在當地多是望族,在當地有著盛譽,所作所為能夠得到人民的認可和擁護。其中大部分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讀書人,也有在宗族中有這較高地位的長者,如「三老」都是當地有名望的長者擔任這一職位。在科舉製形成前,朝廷官員大部分來源於地方望族和士族,也有通過舉孝廉做官的平民官員,這些人都擁有較高的政治地位或文化素養,可以得到當地百姓的信服,從而能在野影響鄉村治理。

科舉製形成後,以研讀儒家經典為途徑考試做官,使得讀書人的地位和數量大大提高,讀書風氣盛行,讀書人責任感極大的增強,知識分子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畢生追求,仕途無法實現這一理想,則退居鄉野教化平民百姓。因此,科舉及第未仕或落第或告老還鄉士子、以及在當地文化水平較高的地主都成為了鄉紳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以後,鄉紳成為國家在基層統治的代表,鄉紳階層將封建王朝的政令傳遍鄉村社會。鄉紳階級相當於統治階級最基層的政治階級,極大程度上維繫了社會穩定,封建王朝人民生活安定,組織生產與教化。

鄉紳並不僅僅為封建王朝統治階級服務,他們塑造自己作為自己地方民眾的政治首領形象。當朝政腐敗時,他們會與鄉民團結一體,傳達鄉民民義,充當鄉民利益的保護人。鄉紳階層佔有大量農村土地,可以間接支配著農村經濟。土地是封建社會最主要的生產資料,階級地位高低都與土地多少緊緊聯繫在一起。鄉紳在民間領頭集資修建水渠、道路,災年捐款救災,其地位與義務是一致的,鄉紳階級的產生有利於穩定當地民心,減輕地方官府的管理壓力。

鄉紳階層的產生受到儒家文化的極大影響,鄉紳階級也始終是儒家文化最可靠的學者,傳播者,特別是在朝代更替,王權更迭,社會動亂的年代,鄉紳捍衛儒學的決心勇氣和行動效能更勝官吏一籌。這種對儒學長期不變的尊崇,奠定了鄉紳階層在以儒家思想文化佔據主流思想的封建社會上享有較高的文化地位。

大定統治者實行重文政策,文人政治社會地位高,讀書風氣愈發濃鬱,鄉紳階級受到了程朱理學的極大影響。

在馮過看來,理學雖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但也讓教化和儒學在民間影響更甚。

廣大農村地方雖然在形式政治上隸屬於國家政治統治下,但農村社會事務的真實掌管者卻是鄉紳。「天高皇帝遠」,幾乎所有農村的重要事務都是鄉紳領導並執行的。因此,鄉紳階級作為農村的實踐領導者在鄉村擁有著重要的地位。

鄉紳階層聯繫著封建統治者與下層農民,傳達政令和民意。鄉紳的對天下大事「事事關心」,在對於社會穩定,文化傳播發揮著重要作用,推動了歷史發展。這股勢力既是皇權統治在社會底層的延伸,有時又是宗族和官府壓迫百姓的工具。

但,鄉紳勢力和官僚勢力一般,不管在哪個朝代都是社會的蛀蟲,最終會將整個朝代腐蝕掉。有的會攀附下一位主子繼續官僚,魚肉鄉裡。有的會被新的朝代革掉。但是新的一批官僚和鄉紳又成長起來,腐蝕著新的朝代。周而復始,樂此不疲的推動著中國歷史的發展。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如果天降奇才能將官僚和鄉紳,撥亂反正,順勢導之,祛除一些頑疾,刮骨療傷,有的朝代還可以中興一段時間。但是必須得有大智慧的人,此事不能強取,只能攻心。

馮過沒有那麼憤青,會對所謂的「特權階層」憤恨或者鄙視,畢竟,他也算是跨入其中之列的了。即便是某個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時空,也不可能真真正正做到「人人平等」。但為官者,至少可以放低身段傾聽百姓聲音,並儘可能的站在百姓的立場去思考且解決問題。關於此,他還是能做到的,並以此為座右銘,不敢松怠。

作為甫上任的新官,想有所作為,既少不了當地鄉紳的合作幫助,又需謹慎以對防備入坑,這其中需要有清晰的認知以及把握好一個度。

但不管怎樣,他可沒想過擺官架子來下馬威,多聽多看多想。

好在有宗澤這麼位前輩,他大可以多多請教,不懂就問嘛。

既是走馬上任,自是要入鄉隨俗,拜祭過城隍廟,一行人浩浩蕩蕩進了銅鞮城。

宗澤給足了新上任的通判大人面子,親自帶領著馮過前往衙署。

與州府不同的是,軍這級政府的主、佐官衙署並不在一起。宗澤向來在離銅鞮縣城外的亂柳軍堡辦公,通判則在城內處理政務,頗有些「王不見王」、涇渭分明之勢。

前任通判三軍任期滿回京敘職後便告老還鄉,馮過接任自是入住原來的通判衙署。

行在縣城主幹道上,馮過心有戚戚——這就是超一線城市和十八線城市之別,簡直就是天上.人間哪。

大道寬丈余,大抵剛好能容兩輛馬車並馳,中間鋪著一層青石板,兩側是黃土地,大概剛被清掃過,坑窪處尚有積水,隱約有股泥土氣息。嗯,很是接地氣。

道路兩側參差不齊地建了各式商鋪,所售賣的林林總總涵蓋了衣食住行,不過,進店購買者並不多,三三兩兩的看著馮過一行。

街道上的行人也是寥寥,馮過懷疑是清過場的,迎接官員上任嘛,不讓閑雜人等靠近是常理。

「只見刺繡繪畫的各色旗幟,木雕鐵打金裝銀飾的各樣儀仗,迴避、肅靜、官銜牌、鐵鏈、木棍、烏鞘鞭,一對又一對,過了半天。……金瓜開其先,尾槍擁其後,一柄題銜大烏扇,一張三簷大黃傘兒,罩著一頂八抬大轎,轎中坐了個彎背白髯、臉上掛著鏡看書的一位理學名臣。」

馮過想起《歧路行》裏描述的學台大人出行儀仗,那叫一個風光,這裏卻是沒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他瞥了宗澤一眼,暗忖:這是對方有意為之還是其本身就不喜那一套呢?應是後者之故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