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三十二章 冬日私語
信州府學有教授一人,訓導四人,生員共三百一十七名。

教授為正七品銜,官銜末等,但也是官,在一府之地卻也是地位超然。

定國的官與吏職責分工非常明確,官主行政,吏主事務。官員在政府某一部門擔任主管,擁有決策權。而吏員則在各級各類衙門中負責具體事務,負責執行。明代的吏員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主管吏員、案牘吏員、司財吏員、司獄吏員。主管吏員的主要職責是起草文案。案牘吏員的職責是抄寫收發、保管文案。司財吏員的職責則是保管、收支錢糧及其它實物。司獄吏員的職責是分管獄吏、管理人犯。

吏員主要有三個來源:僉充、罰充和求充。

僉充方式主要有政府選取和官員點用兩種。參加僉充的吏員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要清白無過,二要年齡在三十歲以下,三要識字會算。僉充的步驟較為複雜,首先自願為吏者要提出申請,然後裡老鄉紳上送經層層審核,最後由布政司備案,才能成為一名正式的吏員。吏員的另一個主要來源是罰充。

監生犯過就有可能被罰充吏。學校中屢試不及格的學生也會被罰充作吏。罰充吏員,已經成為一種懲罰士人違紀違法的重要手段。

吏的第三個來源是求充。雖然吏員的身份低微,但畢竟是一份正式的職業。所以充吏成了一些科舉無望的生員進入仕途,以及農家子弟謀生的方式,所以就出現了納銀求吏的現象。納銀只是第一步,之後還得通過考試,才能成為一名吏員。

吏員充役九年為期,如果稱職,便能夠獲得為官的資格,但是吏員實在太多,所以充役九年之後很多吏員也難以獲得為官資格,即使做官,也是到很邊遠的地區擔任小官。

是故,「吏員與科舉,高下天淵」。

如此看來,區區七品芝麻官,也是大多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

教授樂哉樂哉,苦逼的自然是訓導與囑託。

教授、學正、教諭,掌訓迪學校生徒,課藝業勤惰,評品行優劣,以聽於學政,訓導佐之。

訓導是指輔助教諭的助手,從八品銜,而囑託則是約聘教員。府學教諭多為進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學訓導以及縣學教諭、訓導、囑託,多為舉人、貢生出身,由藩司指派。學官與訴訟無關,以「奉薄儉常足,官卑廉自尊」自命。

訓導尚好些,最難的是囑託,也就是聘請的教員。

信州府學有囑託八人,卻要負責三百生員的授課,這工作強度,這滋味,不要太酸爽哦。

同國子監博士、助教一般,囑託的具體職掌也是「分經教訓六堂,依本經考課」,想要當囑託必須精通易、詩、書、春秋、禮記其中一本,並能教授《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經典。

好在在冊三百餘名生員並不全在府學求學,大抵有兩成在外遊學,只在科試時回來考試,也算是給囑託老師們省了些心力。

在校二百多生員又分了八個班,廩膳生一個班,名「裡仁」;增廣生三個班,名「求索」、「敏學」、「知新」;附生四個班,名「樂知」、「厚德」、「三省」、「躬行」。

自昌以來,校製多有改革。

如昌中期在太學實行「三舍製」,分諸生為外舍、內舍、上舍。官員子弟可以免考試即時入學,而平民子弟需經考試合格入學。「上等以官,中等免禮部試,下等免解」,後來地方官學也推行此法。

朝廷每年派官員到太學出題考試外捨生一次,稱為「公試」。公試成績列第一、第二等並獲得校定者,可升入內舍。內捨生每月考核行藝,每季進行「季選」,每年給予三十名積分最多的內捨生「校定」,分為「優」、「平」兩等。

朝廷每兩年派官員到太學為內捨生舉行一次「公試」,合格者亦分為「優」、「平」兩等。如果公試優等、校定亦獲優等者,即可升為「上舍上等」,立即釋褐授官,稱之為「兩優釋褐」。

如果公試成績與校定一優一平者,即可升為「上舍中等」,繼續學習,待科舉考試時,免解試及省試,直赴殿試。

如果公試成績和校定均為平等或一優一否者,即可升為「上舍下等」,繼續學習,待科舉考試時,免解試,直赴省試。

這種學校體制,雖然後來有所變化,但基本趨勢確定下來。這種制度等於是賦予學校部分的取士權,至少是給太學生們更多的取中機會,因為除了學校的考試外,太學生還可以跟其他人一樣,參加正常的科舉考試。

昌代的改革,事實上將太學變成了科舉的一個層次,學校徹底變成了選官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制度,演變到楚定,就變成了所有官學學生,事實上都成為科舉台階上的第一個等級,進學就中了秀才,等於是科舉的第一個台階上的人了,學校和選舉徹底融合到了一起。

到了秦楚時期,經本省各級考試入府、州、縣學者,通名生員,俗稱秀才,亦稱諸生。生員常受本地教官

及學正監督考核。生員的名目分廩膳生、增廣生、附生,初入學為附學生員,廩、增有定額,據歲考、科試成績遞補。

大定立國後,則詔定院試便按廩生、增生、附生三榜錄取生員,入府學後分三等各自為班。但有季選公試,以為考證,廩生末等五人降為增生,增生末等二十人降為附生,附生則需繳納「充銀」以為學資。這就類似於「末位淘汰製」了。至於那些在外遊學的生員,要麼是成績優等經教授特批,要麼是濫竽充數的附生,每年繳納不菲的充銀後,府學也樂得放任自由,反正這些人有自知之明,並不打算參加鄉試。

對於馮過而言,府學簡直就是在家門口啊,奈何不允許走讀,除了旬休和節假日,生員必須住宿在府學。不過,府學傍山依水,環境幽美,確是讀書明理、修身養性的好去處。

更何況,其中還有諸位好友同窗求學,秩秩斯乾,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正好共把詩書苦讀,先名著後史記,詩經三零五,也稱詩三百。先上風雅頌,隨後賦比興。不亦樂乎?

日子悠悠,轉眼便進入冬月。

李青蓮詩曰「百草死冬月,六龍頹西荒」,但在這江南,仍是山清水秀綠意盎然。

入冬以來,飄飄灑灑地落了幾場雪,山間地頭銀妝素裹,別是一致景緻。前些天落的雪到昨日方消融,太陽一出,寒意稍解。

學舍裡雖不像北方鋪設地龍,卻也生起數個火爐供暖,倒不至於手腳僵冷。

「聽說了麽?王荊公又受到追封了,朝廷可算辦了一回好事。」費懋賢神神秘秘地說,周圍坐了徐元傑劉幾沈致信數人,馮過進來時剛聽了這句,也走過去坐下。

「追封?怎麼回事?臨川先生不是被追封過嗎?怎麼又追封了?」劉幾是個好捧哏,一連數問。

「王荊公」和「臨川先生」皆是指明宗朝首輔王安石,大定王朝的變法達人。

馮過初知此事極為錯愕,此王安石幾與彼王安石無異,同樣的人生軌跡,同樣為了變法救國而毀譽參半。

古往今來敢於變法者都是真正的勇士,變法和改革往往意味著勇氣和魄力,變法者要麼一往無前二點頭破血流,要麼一心為公卻備受猜忌,要麼變法成功身死族滅。

不成功便成仁。

商鞅變法強大了秦國,使秦國實力驟然增強,一下子躍居諸侯之首。孝公死後,繼位的秦惠王以謀反罪逮捕商鞅,商鞅在出逃過程中由於自己先前的改革政策,無人收留,並且沒有身份證明最終被抓住,遭以車裂。

趙武靈王十五歲即位,趙國國立不強,受中原大國欺辱。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政策,改革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趙國因而國勢大盛。後沙丘宮兵變被圍困,活活餓死在沙丘宮。

吳起在楚國主持了著名的「吳起變法」,中途支持者楚悼王去世,楚國貴族趁機發動兵變攻打吳起,貴族們把他亂箭射死,屍身也被車裂肢解之刑。

張居正實絕「一條鞭法」,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製。修整兵船,嚴申海禁。整頓賦稅,清查土地。使國家財政收入增加,邊境安寧,萬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興」的景象。但他一死皇帝便下令抄居正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還差點刻棺戮屍。他的家屬餓死的餓死,自殺的自殺,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競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

至於王安石,大半生都在為變法奔走,不避艱險,推行新法,結果,勞心費神,事倍功半,不但沒有取得變法的成功,在眾多大官僚的反對聲中,在己方陣營不斷的內訌和分裂中,在明宗皇帝的疑慮和以賢德著稱的曹皇后、高皇后、向皇后的乾預下宣告變法的失敗,並於熙寧十年再度罷相,從此逐漸淡出政治舞台。

待他鬱鬱而終後,並未過享尊榮。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