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三十一章 人生左右
日子飛快,轉眼到了九月廿日,馮過赴府學報道。原本新晉秀才在九月十五就得報名入學,因了「鵝湖文會」之故,為方便各地學子不誤日期,方延後了五日。

馮過原還想著能繼續在信江書院獃著,但了解了科舉制度,方息了此心。

而且,即便他能留在書院,資先生也教授不了多久。嗯,是的,除卻費宏,資哲與辛棄疾都即將再度應召返回朝堂。嘖嘖,朝中非止有江西黨,亦有信州黨。

可別小瞧了鄉黨。

《論語·鄉黨》: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

即使是學識和智慧超出常人,孔子還是很注重處理鄉黨之間的關係,對待鄉黨態度溫和恭順。

出生於一省一縣,視為「鄉誼」;同一年考中舉人或進士,視為「年誼」,同年的舉人或進士原則上有彼此關照的義務;通過婚姻關係結成的家庭團體被稱為「姻誼」。總的來看,通過「年誼」和「姻誼」結成的社會關係雖然很牢靠,卻也只能在一定範圍內發揮作用,相比之下,通過地域同鄉結成的社會關係,由於中國人向來有家鄉情結,對同鄉比較信任,屬於傳統意義上的「熟人」和鄉黨關係,非常重視地域與鄉黨,一地之官同氣聯枝,一鄉之人互為黨援,是最牢固的「朋友圈」之一。

但也正因如此,朝中官員相互抱團取暖,各成黨朋,為了各自的利益免不了會明爭暗鬥。

「始以黨敗人,終以黨敗國」,當年秦楚王朝便是因黨爭耗盡帝國的元氣而被常定取而代之。時過境遷,如今的大定王朝也一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黨爭,不是東風壓了西風,就是西風壓了東風,無後路可退,誰佔上風誰話事,簡單粗暴。辛棄疾與資哲當年被逼退離因為此,如今復出亦是因為此。

在為他們欣慰之餘,馮過亦心存憂慮。資哲乃是飽讀詩書的純儒,不擅鑽營,若是卷於黨爭之中怕是極難自保。而辛棄疾則是鬥士,如渾身生刺的刺蝟,逮著誰都想刺上一刺,但無形中已是樹敵無數,若是身居高位,怕會有更多人暗下絆子。

這官場呀,絕非智商高就能玩得轉的,情商高者方能進退自如、遊刃有餘。

朝堂之事對馮過而言太過遙遠,還是安心學業。

其實,信州府學離他家很近,隻一山之隔,對嘍,就在帶湖。

辛棄疾早就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他就有了歸隱的想法,在上饒信江北岸的帶湖畔修建歸隱之所,以便去職後隱居賦閑。

十餘年前,他任湖南安撫使時,便選定了背靠靈山、前臨信江的帶湖,並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闢田」的莊園格局。

當他受彈劾罷官,便舉家遷至帶湖,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而,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

又過兩年,帶湖莊園失火,辛棄疾舉家移居早前修建好的鉛山瓢泉莊園。

帶湖莊園,總面積達一百六十畝左右,帶湖百三十丈長,近百丈寬,這裏總共蓋了好幾個院落,足足有一百多間房,還修有亭台水榭,遊廊棧道,其中有八九百畝的空地,被挖成魚池,闢為菜園,低窪處還開出一片稻田。

時府志載曰:「信州郡治上饒之北可裡許,故有曠土,三面附城,前枕澄湖如寶帶,其縱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又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廬以居,而前乎相攸者皆莫識其處,天作地藏,擇然後予。濟南辛侯棄疾最後至,一旦獨得之,既築室百楹,財佔地什四,乃荒左編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他日釋位得歸,必躬耕於是,故憑高作屋下臨之,是為稼軒,而命田邊立亭曰植杖,若將真秉耒耨之為者。」

房子大部分都是平房,其中有一座樓,可以登高望遠,他將之命名為集山樓,後改為雪樓,登斯樓可遠眺靈山。

辛棄疾搬往鉛山後,將被火燒的破敗的帶湖莊園贈與信州府。明年,信州知府唐候震不忍莊園荒蕪,乃徵召工匠修葺翻建,耗時一載乃成,幾與原貌相同,用為信州府學,可納五百學子。

再來說說這府學。

定國建立之初,沿襲昌、楚時儒家對經學的解釋,即以二程、朱子夫為代表的理學,在學術思想上並沒有什麼創新。定太祖常威繼承了傳統的統治經驗,大力提倡儒學,極力尊崇孔子,規定諸生必須學習儒家經典,反對、禁止諸生學習《戰國策》及陰陽家的著述。永樂年間,定太宗常恆下詔纂修《五經四書大全》、《性理大全》等書,並頒佈於各級學校、衙門,擯棄了古註疏及其他各家學說,獨尊程朱學說,使昌、楚以來佔主導地位的理學成為定國官方的學術思想。

至於學校,國子監暫且不提,先說說地方學校。

隆興五年,太視令各府州縣都設立學校,「育人材、正風俗」。曾選派監生中年長學優者三百六十多人到各地方學校擔任教職。地方學校不僅設立在府州縣所在地,也在邊遠衛所及少數民族地區開設。學習內容「自九經四書三史通鑒,旁及莊老韜略。侵晨學經史學律,飯後學書學禮學樂學算。晡後學射。」各地鄉裡也都開塾立師,以普及教育,天下窮鄉僻壤,鹹有學有社。鄉裡則凡三十五家,皆置一學,願讀書者,盡得預焉。」

府、州、縣學都設有教育官員,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各一人。又設訓導,府四、州三、縣二。生員額數是京府六十人,府四十人,州三十人,縣二十人。生員可免差徭二丁。正額外增收,叫作增廣生員。學校師生有月廩食米,每人六鬥,另給魚肉。初入學者為附學生,經過考試,為秀才,或稱諸生,取得參加科舉考試的資格。

官府對學校管理十分嚴格,並規定各級學校學生對軍國政事不許建言,作為禁例。國子監到府州縣學都置有刻有禁例的「臥碑」。所謂「臥碑」,與學校的校訓異曲同工,是儒學的學官和學員的座右銘。

總而言之,能入府學的諸生固然能享受國家津貼,卻也是有教條約束的。

這日,以案首馮過為首的九十名新晉生員肅立府學明倫堂「臥碑」前,聽教授宣講「生員教條」。

教授先是警示一二:「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廩膳,設學院學道學官以教之各衙門以禮相待,要養成賢才供朝廷之用。諸生皆當上報國恩下立人品,切記切記。」

而後便是「教條」:

其一,府、州、縣生員,有大事乾己者,許父母兄弟陳訴,非大事毋親至公門。

其二,生員父母欲行非為,必須再三懇告,不陷父母於危亡。

其三,一切軍民利病,工農商賈皆可言之,惟生員不可進言。

其四,生員才學優贍,年及三十願出仕者,提調正官奏聞考試錄用。

其五,生員聽師講說,毋恃己長,妄行辯難,或置之不問。

其六,師長當竭誠訓導愚蒙,毋致懈惰。

其七,提調正官務常加考校,敦厚勤勉者進之,懈怠頑詐者斥之。

其八,在野賢人有練治體敷陳王道者,許所在有司給引赴京陳奏,不許在家實封入遞。

……

林林總總計有八條,學規異常嚴格,除學業成績考核外,對品行也有極嚴格之要求,並設「稽考簿」逐一詳加記錄。稽考內容分德行、經藝、治事三項。凡三項兼優者,列入上等簿;長於德行而短於經藝或高於治事者,列入二等簿;如經藝與治事兼長而德行有缺陷者,列入三等簿。所謂德行,即是孝親敬長,不「犯上作亂」。凡生員犯律,情節輕尚能改悔者,許以革名開復;業經定罪者,許以原名應童子試;情節輕微者,加以戒飭,但不得如平民加以鞭撻。

另一方面,又教育生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明確讀書的方法,進而明確今後做官的目的。「居心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用,出吏必作良吏」。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要生員,讀書要先學會做人,只有「忠厚正直」,讀書才能學以致用,如果一旦考中,「出吏」時就能成為一個「良吏」。

諸生皆凜然,引以為戒。

在馮過看來,能頒佈「生員教條」,把廉政教育放到極其重要的位置,在生員讀書的時候,就把歷代的忠臣清官作為他們的楷模進行教育,不失為是一個明智之舉,這也是「防患於未然」的重要措施。

只是,初衷自是好的,但要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確是難了。這就好比一項國策,制定本旨利國利民,但經過層層下達,到最底層便會喪失本味,多半會成為「四不像」。

更何況是這年頭,貌似天下太平,文官主掌朝政,只是書生意義所剩幾何,如人飲水。

不管怎樣,小馮同學算是愉快的步入了高中生涯,站到了又一個十字路口,人生左右,唯有竭力向前。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