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十一章 到此一遊
「規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與巧矣。」

首先點題:不以規矩。為什麼有人會「不以規矩」呢?無非是靠著自己的「明」和「巧」罷了。

「夫規也、矩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與巧乎?」

這是承題:重複破題的內容,強化自己的觀點。

巡綽官蓋戳後,馮過也不等了,拿起筆來唰唰唰地寫著,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嘗聞古之君子,周旋則中規,折旋則中矩,此固不必實有此規矩也。顧不必有者,規矩之寓於虛;而不可無者,規矩之形於實。奈之何,以審曲面勢之人,而漫曰舍旃舍旃也?」

這是起講了,開始分析「規矩」:有的人的規矩「不必有」,因為他的規矩是在心中的,一舉一動自然有規矩;有的人則必須遵循具體的規矩。對於不同的人要採取不同的辦法,不能一概捨棄規矩。「舍旃」就是「舍之」,適當出現少見的用法,可以提高文章的逼格喲。

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氣說話,四副對子平仄對仗,不能用風花雪月的典故褻瀆聖人,每篇文章包括從起股到束股四個部分。

本朝大儒顧行知在《日知錄》中說道:「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昌憲宗成化年間,如《樂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如《責難於君謂之恭》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責難於君』四股,中間過接二句,復講『謂之恭』四股,復收二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若題本兩對,文亦兩大對,是為兩扇立格,則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復如之。故人相傳謂之八股。長題則不拘此,亦有聯屬二句四句為對,排比十數對成篇,而不止於八股者。」

八股文即製義,或曰製藝,又名時藝、時文、八比文、四書文。

「製義」,就是按規定格式所寫的「經義」。「製藝」一詞,製字意義仍如上述,而「藝」則是用六藝之一的意思。六藝指禮、樂、射、禦、書、數六種科目。「時藝」,就是當時的六藝之一。「時文」就是當時的文章、文體,區別於古文、駢文等。「八比文」意同「八股」,即八段排比對偶的文章。「四書文」是指所出題目,都是《四書》中的,因而叫「四書文」。

科舉三級考試:府試考諸生,俗名「秀才」,隻考《四書》八股文。鄉試考舉人,首場考八股文。會試考進士,首場也考八股文。除殿試而外,府、省、京城三級由小考到中進士考試都是以八股文為主。因為首場作八股文,試官評閱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場,首場不入試官眼。二場、三場所寫的論、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惟一的考場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學子寫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

至於八股文作文難易與否,那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掌握其寫作格式是先決條件,重要的是文學知識的累積,讀的書多了,讀的通了透了,自然便能用之作文。

馮過雖然對八股取士不感冒,倒也對本尊有些佩服,這位馮氏神童果真不是吹出來的,一提筆竟有作文的衝動,不做文抄公?靠自己?不存在的。來自那個時空廿一世紀的中年大叔表示不肯,什麼讀書人的廉恥心和傲骨氣節統統放一邊,攫取實在利益才是硬道理。人嘛,得對自己狠一些,更得對自己好一些。

一番騷包操作之下,七百字的文章宣告寫完。嗯,當然是「寫」完,寫字好累的好不好,得需要腕力……好吧,沒怎麼犧牲腦細胞。

試文是寫完了,倒是可以交卷,但不能出考場啊。

院試亦有規定,申時開門放頭牌,交卷考生可以退場。過一小時繼放二牌、三牌,直至終場為止。

這倒不是坑,事實上若是馮過自己作文,想完成一篇好文,構思加謄寫怎麼的也得一兩個時辰。

取出乾糧細細吃罷,也才午時許,百無聊賴之際,馮過忽想起一樁趣聞。

據傳在昌寧宗大宣年間,成都貢院「遇賊遭竊」。貢院是設立在三國時蜀漢宮殿的舊址上,據說房子上的瓦片都是三國的物,每片瓦長寬都有一尺多,旁邊還有一行小字:「臣諸葛亮造」。本著秀才不走空的原則,很多考生考試之餘,就順手牽羊往外帶,於是就出現了出場搜身的奇觀。到了大宣三十年,朝廷終於下了決心:這麼搜身太麻煩了,乾脆把所有「諸葛瓦」拆掉,盡數送到京城。

此乃文人雅事也,一如士子竊書不為偷,官不責盜。諸葛亮號稱文曲星下凡,且善武事,向為世人稱頌,考生竊瓦,正可一沾氣運。

馮過並無此雅好,且這試院亦無物可順,自是不作它念。

不過,眼下所處之地也是有大來頭的,正處「白鷗園」之內。

白鷗園乃大昌末年內閣首輔夏公謹所建,是為饒城名勝。

夏言,字公謹,號桂洲。信州貴溪人。大昌中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昌聖宗和寧八年,夏言登進士第,初授行人。世宗繼位後,夏言疏陳武宗朝弊政,受世宗賞識。裁汰親軍及京師衛隊冗員,出按皇族莊田,將其全部奪還民產。他為人豪邁強直,縱橫辯博,因大禮議而受寵,累加少師、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其後被擢為首輔。

夏言老家為貴溪,並不是上饒本地人,可他晚年為何寓居上饒呢?這與上饒當時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要知道,其時上饒為信州府府治所在地,乃江東望鎮,素有「豫章第一門戶」之譽。上饒扼浙、閩、皖、贛四省通要道。綉山錦水,風光旖旎,南望信江,北眺靈山。豈是偏僻的小縣貴溪相比。於是,夏言在昌世宗那盤敲側擊,鼓動世宗恩準在信州為自己敕建首輔第。康平十三年,府第建成。為寶澤樓。康平二十二年,再在府第西邊興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花園,自為取名「白鷗園」,並在花園內開闢了一口八角形的池塘,命名為八角塘。

白鷗園,規模很大。它的東邊是護城河,南臨信江,北至天津橋,西連夏言住宅「寶澤樓」。致仕後的夏言,經常在白鷗園中會友,一葉扁舟,一壺酒,愜意得很。

然而,在他三度起複為首輔後,受到一乾權臣的聯手構陷,又因上書進言對大燕用兵以求收復幽雲十六州,終惹怒皇帝被腰斬棄市(嗯,與夏首輔相比,辛樞直便幸運多了)。

夏言死後,昌穆宗為夏言平了反,但人都沒了,已經早顯荒蕪頹敗的破舊官邸還有誰會在意。據《夏氏宗譜》記載:到景安初年,夏言府邸包括白鷗園一帶建築僅剩兩座書院尚存,再後些,這片建築先後充當過糧庫、考棚等功用。譜文記敘:夏言府第曾長期為官府據有。因年久失修,有的已破敗倒塌,留下的也是「瓦衣成樹」,雜草叢生,一片淒涼景象。原為四周空曠的八角塘,由於白鷗園牆垣的坍塌,年深月久,其塘逐漸淤塞,塘的面積縮小了許多。

直到定明宗嘉寶年間,上饒名儒陸玄敬念夏貴溪耿介,乃疏浚修整「白鷗園」和「八角塘」,並建「信江書院」於園左,又募資建信州試院於園右,引來士林一片激賞。

自那後,此處便成了院試之地,設施之全堪比會試貢院。

在恰可長身而立的號舍內,答卷罷的馮小七委實坐立不定,因念「諸葛瓦」一事,忽生「邪念」,提筆點墨在牆上寫下「吉陽馮過院試到此一遊」數字。

嗯,小駱村在吉陽山北,左近數村皆以「吉陽」為名。

端詳片刻,馮某人感覺尚可。

自院試至殿試,考卷鬚糊名,諸生皆以館閣體答卷,這也算防止舞弊的手段之一。

館閣體,又稱台閣體,是一種方正、光潔、烏黑而大小齊平的官場用書體。自昌以來,科舉考試中,要求以這種書體應考,故亦有稱其為「乾祿體」者。

館閣體強調共性,強調規範。是以,單從字體而言,即便沒有謄錄這一環節,考官也極難從字體識別考生。

為了應對科考,館閣體自是必修,除此外,諸生皆另擇一門書法習練,馮過專習董體。

在那個時空,董其昌非止是晚明書畫家,在整個中華書畫歷史亦是赫赫有名。

後人贊曰: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劄,流布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書為宗法,備加推崇、偏愛,甚而親臨手摹董書,常列於座右,晨夕觀賞。

這個時空自然沒有董其昌,但也有出現過類似於顏真卿、趙孟頫的書法名家,恰巧董體有「顏骨趙姿」之譽,馮過在那個時空便是臨的董體,本尊早習顏體,再改董體倒也不顯突兀。

到此一遊意猶未盡,馮小七飽蘸墨水,用蕫體草書在牆上筆走龍蛇。

他卻是不曾想到,若乾年後,此牆竟以「改之牆」名之,又有無數考生欲效成都雅事,幸得歷任地方官管護,並不曾毀壞湮滅,終成文化聖地。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