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九章 科舉之道
院試其實才是國家科舉考試的最初一級,在府城或直屬省的州治所舉行。主持考試的長官是提學,又可以稱學台、宗師。

提學官隸屬於禮部,正四品,正式名稱為提學參議,職責為「提督學政」,俗稱督學,統管一省的教育,巡視省內各府、州、縣學,檢查教學質量,選拔進入國子監學習和參加鄉試的生員。它的選拔標準是有聲望的文官,既要有學問,也要有德行。提學官履行職責(提督師生、端正士習、考核教官、專督學校)時,不受總督、巡撫、巡按等官員的干涉。提學官任期四年,每月的祿米為二十四石,不算高,好在還有布帛、養廉銀等補助和其它途徑的收入……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信州、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十三府,下轄七十八縣。嗯,大宗師要案臨十三府主持院試,著實是勞心費神的事,還得有副好身子骨哩。

是以,雖然院試循例應在六、七月份舉行,但有時也有拖延。

本任江西提學官周伯通(咳咳,請原諒作者君某些時候的惡趣味)二榜進士出身,宦途不顯,入仕三十餘載方混了個正五品的禮部郎中。去年,周郎中似乎時來運轉,被外放為正四品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提督學政官。

提學官貌似權力不大,其實大不然。

院試包括歲試和科試兩種考試。歲試的基本任務是:第一,從童生中考選出秀才;第二,對原有的秀才進行甄別考試,按照成績優劣分別給予獎懲。

童生通過歲試,就算是「進學」了,即成為國家的學生,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相公。

唯有歲試成績優良的生員,方可參加科試。科試通過了,才準許參加更高一級的鄉試,叫做「錄科」。

而督學正是歲試和科試的主考官,掌握著通往鄉試這場科舉不二途徑踏板的生殺大權。因此,提學官可謂是士子進學入仕最初的「恩主」,是為「大宗師」。

其時,通過院試成為秀才的名額根據各地經濟文化發展程度分成大中小縣,大抵是大縣二十多名,中縣十幾名,小縣六七名,而府學和州學也不過是三十幾個。

這般一算,一任提學官下來,經手點為秀才的人數怎麼也有兩、三千之多。而鄉試的錄取率大抵為百分之三,會試則是百分之五,而作為科舉大省的江西中試率更高。也就是說一任江西提學怎麼的也能收穫進士十來枚,這便是大大的資源哪。更可怕的一點是,作為文化之鄉的江西舉子簡直是考試機器,不可以常理度之。

定建文二年庚辰科,該科南榜共取進士一百一十人,狀元胡廣、榜眼王艮、探花李貫都是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人,二甲第一名吳溥、第二名朱塔也是江西人,前五名都是江西人。

這還不算,緊接著永樂二年甲申科,乾脆江西人就包攬了前七名,而且這七人都是吉安府人,江西文風之盛可見一斑,名副其實的人傑地靈之地。定國百五十年,江西一共出了十一位狀元,與浙江並列全國第一。

而大定立國以來共三十一任首輔中便有七位是江西人!

江西,稱為「學霸之省」毫不為過。

所以呀,作為江西布政使司教育長官的提學大人,定是幸福的不要不要的。你想啊,某某狀元,某某首輔,乃是老夫當年在提學官任上親自錄取的,妥妥的提攜知遇之恩,就問你牛不牛逼?

美中不足的是,現任江西提學官周伯通已年屆花甲,難免體(精)力不濟,整個江西隻跑了一半便染恙臥榻,細細調養了月余方整裝上路。

從贛南一路曲折東上,此刻尚在撫州境內,距信州將近四百裡,尚需十來日方能抵達。是以,周督學將信州院試定於八月三十日舉行。

另外,關於周伯通此人,資哲並不了解。早前雖然同朝為官,但二者素無交集,一個是儲備內閣輔臣的翰林院掌院學士,清貴無比;一個是最無存在感的禮部郎中,無權無勢。不過,資哲也說了,能一直呆在禮部這清水衙門的官員,要麼是清介忠耿無欲無求,要麼是才具不名混吃等死,周伯通既然能外放一省督學,許是前者的可能性多些。只要他在外放任上不出差錯,哪怕表現的中規中矩,一旦回京也必會升遷。

順此思路,也大抵能估摸到周督學的文風,院試時當將文章寫得辭藻華麗、筆法鋪張些更能入其法眼。

這倒算不上舞弊,揣摩主考官心思並寫出迎合其喜好文章,也算是應試的重要環節,一如考前壓題。但首先你得能寫出高人一籌的文章來,否則一切免提。

關於此次院試,馮過頗有信心。或者說,是本尊「臥薪嘗膽」數年,經書文章著實學的不錯,即便在學霸雲集的信江書院亦是佼佼者,否則資哲也不可能對他青睞有加。

大概是資哲在書信中特意說了說馮過這位得意門生,辛棄疾對其觀感不賴,遂考校一二。

「馮小友治何本經?」

「回前輩,是《禮記》。」

辛棄疾微微頷首,意似嘉許。

其時會試閱卷官共為二十房,翰林十二人,科部各四人,分《詩經》、《易經》房五,《書經》四,《春秋》、《禮記》各三。

看出什麼來了麽?《春秋》與《禮記》房官是最少的,也就是說以這二者為本經的考生最少。為何?蓋因此二經內容更為繁多,更為難學。

至於何為本經,在此亦贅言一二。

孩童啟蒙讀物用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自勿需多說,之後大概七、八歲時再讀「四書」。

首先學習的是四書中的《大學》《中庸》,為小孩子建設基礎的三觀,老師講完後就要靠學生自己溫習這些書,能夠穿插背誦並有一定理解後,就可以開始學習四書中的《論語》《孟子》,建立深層次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學完了四書接下來就輪到傳說中的五經登場了。五經分別是《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都是非常有名的書。

在科舉中,考生還會在五經中選擇一本作為自己的本經,深入去研究。比如把《禮記》作為自己的本經的人很有可能把《儀禮》和《周禮》都研讀透徹,而專註於《春秋》的考生除了《左傳》這本必須學習的書,還會研究《公羊傳》和《穀梁傳》。

在四書五經這種儒家經典的經學之外,還有子學和史學需要那些立志走向更高點的讀書人去讀。

子學的話,像是《老子》《莊子》《韓非子》《荀子》等道家、法家經典。

史學的書籍就更多了,最勉強你也要把《史記》讀懂!和其他讀書人聊天的時候說起《史記》中的典故你要明白出自哪裏吧!更別說《史記》只是二十四史之一,還有一大堆史書等著你呢!

是以,皓首童生真非新鮮事,想要考中進士又何止是堪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捋了捊須,辛棄疾問:「不以規矩,請破之。」

題目選自《孟子·離婁上》,原文為:「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想了想,馮過答道:「規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與巧矣。」

他以「明」與「巧」二字聯繫題目,便算是成功破題。

辛棄疾點點頭,贊了聲「善」。

八股文說難也難說易也易,只要熟練的掌握了固定格式,就能作文。難的是,就四書五經取題,內容必須用古人的語氣,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而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也都要相對成文,字數也有限制。題目總在「經」「書」中打轉,前人已經作文無數,這就需要寫出新意來。

八股文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因而得名。

所謂「未作破題文章由我,既作破題我由文章」,八股文首重「破題」,最難的也是破題破出新意。是以在如雲貴這等僻遠地區的縣試與府試,主考官只看破題二句取中。

再有,辛棄疾雖然先問馮過治何本經,卻出了道四書題,乃是因為四書的地位遠遠高於五經。

其時應試的士子只需要專精一經即可,這叫做「專經」,說是考四書五經,實際上考的僅僅是四書一經而已。

而且,就這一經,還有很多水分。明宗年間,禮部尚書建議考校《春秋》時,改變以往使用胡安國的註解版本。不使用胡安國的版本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胡安國這個版本能夠用來出題的僅僅數十處,考生不需要熟讀全本,只要記下這數十處出題之處即可。

到了英宗朝時,便「從來科場取士,首重頭場四書文三篇,士子之通與不通,不出四書文之外」了。英宗末期,五經跌出了首場考試,轉為第二場考試。這無疑又清清楚楚的展現了五經地位之底下。

而不論是院試或者是鄉試、會試,主考官概重首場,只要四書題答的好,五經弱些也無關緊要。

對於馮過而言,專精於四書,不必花費太多心思在本經上,自是再好不過。

講真,他的《禮記》學的不怎的。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