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四十七章 歲除元朔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崇寧三年在大雪紛飛中過去,卻擋不住孩童過年興奮的心情。

昌代名醫、煉丹家孫思邈,在他的書中提出將硫磺、硝石、木炭製成藥粉用以發火煉丹的配方。

大昌末期,火藥開始應用於軍事。到了大定初期,火藥製成各種武器,在大定抵抗北方大燕的戰爭中,憑藉著火藥的使用多次取得戰爭的勝利,例如「霹靂炮」「震天炮」等火器。而此時,射擊性的管形火器也被發明創造出來,如突火槍。

火藥的發明,除了用於軍事之外,在民間則被用來生產爆竹和煙花。

說起煙花,如果真要追溯其源頭,最早可見於西漢劉安所著的《淮南子》,其中寫道:「含雷吐火之術,出於萬畢之家。」大概的意思就是形容煉丹爐內的爆裂聲所噴射出的彩色火焰。

很明顯,這種現象是煉丹藥材中的金屬物質在高溫燃燒下產生的,與真正意義上的煙花相比,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此後幾百年,限於火葯技術的停滯不前,煙花自然也沒有什麼長足發展。直到楚代,煙花才真正取得了突破式發展,楚代學者周密在其著作《齊東野語》一書中記載:「既而燒煙花於庭,有所謂地老鼠者。」

這裏的「地老鼠」,就是有明確記載的最早的煙花類產品之一,而「煙花」一詞,亦出現於此。

到了大定,煙花已普遍用於民間喜慶節日,包括地老鼠、花筒、三級浪等在內的各式各樣的煙花種類,多達一百多種,甚至還有集多種煙花於大成的「煙花架」。

雖然見識過那個時空絢爛多姿的煙火表演,馮過仍是興緻勃勃地玩了回火,領著馮辸馮迅恣意妄為了一番。

馮迅雖才五歲,正是嬌慣的年齡,卻也正好新奇,口中嚷嚷著要親手去點燃煙花。咳,過程很奇幻,總之是愈演愈烈百敗百戰。結果嘛,迅哥兒緊抿著嘴,深皺著眉,望著大兄,長長的睫毛眨啊眨,慢慢的紅了眼,淚水瞬即墜落,一串串,如珠簾。

馮辸先是一臉嫌棄地嘖嘖幾聲,待見到迅哥兒祭出飈眼淚大法,又忙不迭地上前大包大攬:「放著我來,我要一口氣點燃四、五、六個!」

這小子慣會吹噓,幹嘛不說點十個?

馮迅看看大兄,又將信將疑的看看二兄,小丫頭心裏可不迷糊,二兄做事太不靠譜了呀,可是連續點燃六枚地老鼠,應該很好看吧……

然後,呵呵。

馮小九(嗯,馮辸行九,早晚會成為「老九」)充分表演了一出「欲說還休(羞)」的情景劇,絲毫沒有表演的痕跡,算是本色出演,那點炮仗的香仿似要燙著手一般,伸出又縮回,在點燃與未點燃間反覆試探,徘徊不定,躑躅不前,咬牙抿嘴凝眉瞪目,令旁觀者好臨大敵呆若木雞……末了,還是得大兄出馬,乾淨利落地燃了場煙花秀。

講真,馮小九自蹣跚學步始便淘氣好動,在村集裏出了名的調皮且蠻橫,絕對是一頭小刺蝟……不對,刺蝟一般不主動發起攻擊,小九可是好戰分子,或者說體內有奮勇因子,最喜挑惹戰端,村子裏年齡相仿的小夥伴便是「假想敵」。小小孩童嘛,淘些倒也正常,好笑的是,小九是典型的君子動口不動手,打打嘴仗最在行不過,一旦要上升到動手打架那便敬謝不敏了。關鍵是,他跑的快,撒丫子一跑,沒哪個小夥伴能追得上。更有趣的是,貌似膽大妄為的馮小九其實膽心忒小,怕耗子不說,蛇更是其剋星,雖然他肖蛇。另外,天一擦黑他是從不在外瞎逛盪的,即便睡覺時也得等他入睡才可熄燈。咳,有個叫「膽小如鼠」的成語送給他大概是很合適的。

是以,不敢放炮仗,於馮辸,很正常。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

歲除之日,民間尤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布新,張燈結綵,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飯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祭祖、守歲、團圓飯、貼年紅、掛燈籠……過了除夕夜便是歲旦。

「正月一日」,稱為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新正等,諸節日當中,歲首節日尤為重要。

孩童們頭日吃罷年夜飯,拿了長輩的壓歲錢,接著燃放煙花炮仗,然後圍著火爐吃糕點零食守歲,卻罕有能熬到子時正放鞭炮迎新歲的。待得大人們喚他們起床洗漱罷,香噴噴的餃子已煮熟在鍋裡,灑上蔥薑辣椒末,再放上兩小杓熬製的豬油,那味道不要太贊啊。

曰:「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曰:「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

是日,一般包三種餃子,一是葷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驗歲的,包上銀錢(尋常人家包銅錢,富貴人家包金銀錁)銅錢金、紅棗等,初一早晨吃。

嗯,迅哥兒是那幸運兒,這足以讓她興奮、吹噓一天的了。童年的幸福總那麼簡單。

辰時正,馮氏宗祠大門敞開,鞭炮劈裡啪啦燃放了足足兩刻鐘。

吉陽鎮方圓三十裡,小駱村馮氏最為顯貴,村東的馮氏祠堂便是佐證。

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到本朝方許民間皆聯宗立廟。根據等級的不同,設置宗廟的規模也不一樣,據西周祭祀制度的規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無廟。帝王之祖廟稱「太廟」,凡有官爵者其祭祖處稱「家廟」,也稱「宗祠」。

民間祠堂有總祠、宗祠、家祠、支祠之分,「宗祠」意指從支宗或若乾家廟(家堂)聚合升格而成,小駱村馮氏祠堂便在此列。

這是一座三進祠堂,即由祠門、享堂、寢堂、享堂構成的祠堂,側翼有祠丁居住的別院附房。

祠堂名「崇文」,座東朝西,俯瞰呈「丁」字形,與對面呈「人」字形的照壁相對應,暗寓馮姓人丁興旺。門樓風格特異,底層為門廊,俗稱拴馬廊。整座門樓,全靠兩根立柱支撐,頂層為喜鵲聚巢閣。祠堂的整個佈局,猶如一座城堡,除大門外,另有四道小側門,縱身分為五個層次:門廊、前廳、天井、正廳和後廳。而且,祠堂的平面設計成縱階梯形,寓含了步步高升的意思;後廳的門,是一個完整的圓形,且圓形的下方剛好與中廳牆壁的缺口底端相切,就像是太陽從地平線升起一般,寓意「日」,這恰好與祠堂後面的月光台,交相輝映。整座祠堂,共有五口天,後廳有兩口,中間的院子是一個大的天井,兩邊的耳房也各有一口。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形成一個品字,這也是祖先希望子孫後代做人有品行,讀書有品味,做官有品階。

樑柱皆木料銜接,都用木榫。全棟祠堂的木料構件,數以千計,但所有木料銜接部位,都用木榫,沒用一顆鐵釘,特別是正廳的穹頂和門樓的鵲閣,不用一顆鐵釘,足見木工匠力之深。

話說宗氏祠堂乃是本族地位的象徵,自是怎麼豪華怎麼來,但也有諸多講究,譬如說女人不能進,亡於外之年輕族人不能進,贅婿不能進(除非是這個男人改姓,才可以進女方的祠堂)……無例外者。

這其實是馮過進祠堂,先前院試告捷時是首次,仔細打量這處建築,心下嘆息不已,再過數百年,這是妥妥的文物啊,價值無法估量。

再入祠堂,歸屬感更深了幾分,著實不易。

魂穿之初時,確是難以適應這個身份。畢竟,他有著中年人的靈魂,要接受馮居庸和馮沈氏這對父母的既定事實,的確不易,心裏不得勁,彆扭啊。但這數月時日以來,馮居庸的嚴厲與馮沈氏的囉嗦,像極了他那個時空的父母,那份舐犢之情可非憑空臆想,真真切切地感受,隨著時日的推移而愈發濃烈。這人哪,總難免會被感情支配,情感也總是相互的。於馮過,這感覺挺好的,馮居庸馮沈氏馮辸馮迅,和美融洽的一家子,卻是再無法置身事外了的。

至於叔伯族人,感觸雖沒那麼深,但既已安心在此「落地生根」,終歸要順應大流,特立獨行的不要。

呵呵,他可不想另類到為家族所不容。須知,被宗族除名的後果要重於被官府刑罰。雖說不見得要為家族蠟炬成灰淚始乾,但也絕不可與族人為敵。況且,馮氏一族待馮居庸這一房真心不錯,尤其是在馮過這數月所展露出來的上升勢頭。

也算是互惠互利吧,挺好的。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