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七十六章 群龍之首
崇寧四年正月,信州饒城市井間談論最多的自是三年一屆的評花榜大會。不論是升鬥小民穿窬之徒,還是富紳權貴文人墨客,紛紛為此次盛事打call點贊,「信江三癡」乃是熱點人物。

但從去年下半年至今,馮過才是「流量之王」,某種程度上也可視為「群龍之首」。

信州最年幼的秀才且是案首,院試的八股文,「改之牆」的《勸學》詩,「明月別枝驚鵲」等幾闋詩詞,出身豪門,年少俊美……凡此種種,都在說「這是別人家的孩子」。前途可期,絕對是潛力無限。吉陽馮氏是要起飛啊。據說,上門提親的媒人幾乎踏平了馮老五家的門檻。這樣的八卦夠刺激,多多益善,擺好小板凳唄。

嗯,馮小七年後虛歲十五了哈,依著上饒當地風俗,訂婚三年後結婚,剛剛好。

遺憾的是,馮七首樣貌未脫稚嫩,卻是有主見的緊,隻道待得鄉試後再議婚事……此言一出,近來志得意滿的馮沈氏愈發浮誇了,一邊有意無意的列舉大兒子種種優(事)點(跡),一邊長籲短嘆的吐露迫切為人祖母的心思。這樣就沒意思了吧,超級凡爾賽?

但,關於馮改之的婚配一事終究還是暫且擱置下來,鄉試過後……理由好強大,敗敵無數。有某些個媒婆心下裡罵罵咧咧著,鄉試?會試好嘞,聽說兩京那邊有「榜下捉婿」這檔子事,還聽說一些個皇親國戚家的娘子嬌生慣養的眼光還忒高一來二去的耽誤了婚嫁成了老姑娘,說不定……很有可能就把你馮小七給捉了去,老婆老婆,還真就是蠻老的婆子了……

這種YY心理自然只能與自家漢子在床上嘀咕,馮家得罪不起哩。

因為沒賺到媒人禮的畢竟是極少數,馮過終究成了廣大學子的榜樣,「生子當如馮改之」嘛,至少在信州府,年少有為的馮過算得是個焦點人物。

原以為在花魁大賽期間,董小宛應素白這些個花榜熱門才是所有目光聚焦處,卻不想馮小七又亂入了。這流量蹭的……屬實也沒誰了。

但有一說一,這還真不是馮七郎刻意為之。雖然說出名要趁早,他可從未想過沾女人的光……呵呵,事實勝於雄辯,再如何解釋亦是枉然。

首先,他與董小宛有著不清不楚的關係,曖昧的緊,自去年鉛山鵝湖之會相識始便有往來,後又入綠柔小樓品茗聽曲,個中詳情不為人知,接著董小宛又去了小駱村馮家登門拜訪,而後馮過贈詩予詞……如此一樁樁一件件,敢說這二人是清白的?有那貪戀董小宛久矣的男人化身為咆哮帝,言辭之狠,語氣之酸,無以復加。

尤其是「琴癡」董小宛元宵日下午的彈唱,不可謂不驚艷,大弦渾宏悠長嘈嘈如暴風驟雨;小弦和緩幽細切切如有人私語。嘈嘈聲切切聲互為交錯地彈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盤。琵琶聲一會兒像花底下宛轉流暢的鳥鳴聲,一會兒又像水在冰下流動受阻艱澀低沉、嗚咽斷續的聲音……真真是「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可這首《琵琶行》正是馮小七寫的呀,「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詞曲精,彈唱妙,還真是契合的讓人挑不出毛病。

小馮,你敢說沒沾董小宛的光?

其實,這只是一小撮存有異樣心思的人的齷齪想法。這可不是那個歌手鋒芒遠蓋過詞人的時空,歌ji再如何牛叉,始終要靠文人作詩填詞出作品,否則也不會有「柳白piao」宿柳眠花名震青樓了。「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黃金,願得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瞧瞧,這是有多受青樓女子歡迎。

是以,董小宛固然有才,能唱《琵琶行》,才是真讓同行羨慕嫉妒恨的事。

馮過也因而賺了一波流量,有才者不缺話題。

這還不夠,經《信江雜誌報》披露,「戲癡」應素白的新戲「戲白蛇傳」也是馮過的手筆。他非但寫了話本,還教應素白用新黃梅戲唱腔表演……這就有點過分了哈,安安靜靜的做個才子好嘞,還搞跨界?欺負咱曲藝界沒人?但這新穎的表演形式還真是令人耳目一新,故事寫的好,唱的好,自然不愁沒有觀眾。

但接下來,馮過可算是引爆文化圈了,用一闋《青玉案.元夕》。

昌詩楚詞定曲,說的是三個朝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形式。昌人總結了詩經和樂府等前人詩歌的成就基礎上,將詩歌的格律進行系統化和格式化。使得昌詩的創作有一個相對固定的體式。為了區別於以前朝代的詩歌,稱作「新體詩」。楚詞是在昌詩以後形成於青樓樂坊,用來和著音樂進行演唱的,由於有固定的曲式(又稱「詞牌」),所以將創作楚詞稱為「填詞」。定曲原本是民間流傳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乃是大定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

此三者並稱「一代文學之勝」,是古典詩歌發展的最高峰。雄渾飄逸的昌詩,精緻婉約的楚詞,活潑生動的定曲,俱為一時之雄。

與秦楚時期難出好詩一般,到了大定,精美詩詞已是難得一見,文人借「詩詞小道爾古文方為」之說,一門心思研讀八股文……實有酸葡萄心理,一旦真有好詩妙詞問世,還不是諸多解讀唱和?就譬如馮過的那幾首詩詞,傳唱度就極高,其人亦有「才子」之譽。又如新鮮出爐的《琵琶行》,便廣受好評,人道「小童能唱《琵琶》篇」,「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又用「敘事嚴謹、情節曲折、情感動人」十二字讚譽,可謂是一語中的。

總之,在業內人士看來,馮過的詩詞文章俱長,有高調的資本,但這闋《青玉案》確是嚇到別人了。

秦楚時,盛行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詞」,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餘、琴趣等。

它始於南朝梁代,形成於昌代而極盛於秦楚,可謂是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學的閬苑裡,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昌詩爭奇鬥豔,並稱雙絕。

終楚一朝,詞作不知凡幾,豪放派與婉約派各領風騷,寫民俗節日的佔了不小的比重。其中元夕詞亦有不少,傳唱較多的有呂渭老的《生查子.雙鬟綠髮齊》、晁端禮的《水龍吟.倦遊京洛風塵》、趙磻老的《醉蓬萊.聽都人歌詠以及柳三變的《歸去來.初過元宵三五》等,尤以大文豪歐陽永叔的《生查子.元夕》廣為流傳,其中「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一句最為甜蜜溫馨、婉約浪漫。

元夕詞寫到歐陽永叔這裏,可為同類詞標桿之作,語言平淡,風味雋永,今昔對照,反覆詠嘆,清切而婉麗,後人實難有出其右者。

不曾想,三百年後的信州饒城竟然悄無聲息的冒出了一闋新詞,在極短的時間內風靡傳唱開來,乃至於天下文壇公推為元夕詞之首,冠絕楚定。

「悄無聲息」四字絕非空泛的形容詞,而是事實。若非一個偶然,怕是這闕詞不會這麼快問世。

任誰也想不到的是,事情起因居然是落在了馮迅身上。

迅哥兒過了年才六歲,眉眼如畫,古靈精怪,聰慧靈動,別看只是垂髫之年,卻是讀了好幾本書,除了《女誡》、《女孝經》、《列女傳》、《女論語》這數本必讀之書外,詩詞歌賦亦有涉及。鄰人都道,怪道兄妹情深,耳濡目染之下,小娘可繼長兄「衣缽」也。

前日裏跟隨兄長逛燈市,認識了資家兄妹,資南嘉很是聰明伶俐的小馮迅,又約了她次日再遊街市。因早應了董小宛及應素白之約,馮過並未隨行。好在饒城向來治安穩定,又有資、馮兩家的扈從隨衛,倒是不虞有失。

是日,一行人走走逛逛,盡興遊玩,又在「綺麗館」覓了間幽靜雅室聽歌看戲。

這裏解釋一下,所謂秦樓楚館,並非特指ji院,而是泛指歌舞場所,如「瓊台」、「雲想閣」與「綺麗館」便是高檔的娛樂會所,即便有特殊交易也不會在此間進行。否則,資南嘉也不可能領著馮迅在此觀看錶演。

期間,又有歌ji上台唱了歐陽文豪的元夕詞,贏得掌聲一片。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資南嘉輕聲低吟,美目漣漣:「難怪有『定曲之稱絕者,不過得此法』之說呢,至六一居士後,元夕詞絕矣。」

馮迅似懂非懂的點點頭,卻偷偷的撇撇嘴,從兜裡摸出一張疊的端端正正的紙:「南姐姐,這紙上好像寫的也是元夕詞呢,你看看唄。」

「拜讀大作麽……」資南嘉笑著接了過去,打開瞥了一眼,雙眸一亮,看著馮迅,柔聲道:「迅哥兒,這是誰寫的?」

馮迅眨了眨眼睛,睫毛長長,很是淑女的問道:「這詞寫的可好?」

資南嘉嘆息一聲,神情複雜:「此詞一出,世間再無元夕詞了……自是極好極好的。」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