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八十章 匡救彌縫
常伷有句話說的對:「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人貴有自知之明,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做不了的就別指手畫腳。」

Youcanyouup,nocannoBB。呃,大抵就是這意思,凡事量力而行,別胡亂插手自己不懂的事,外行管內行,是行業大忌。

譬如行商,馮過便完全沒有經驗,一無商業頭腦,與六叔馮去疾根本不在一個等量級。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商人經商的目的就是為了逐利,追求利益最大化。沒法為自己(家族)牟利,便是行商者最大的失敗。至於此過程中用了什麼齷齪手段、損害了誰的利益,只要不過線,倒也無可厚非。一個合格的商人,最需要魄力,果絕大氣,手斷凌利,當斷則斷。

馮去疾無疑便在此列。馮氏家大業大,能將外頭的大權交予給他,足見其的過人之處。

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夫善遊者溺,善騎者墮,備以其所好,反自為禍。人往往會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馬失前蹄,釀造翻車現場。

直到廿十日,馮過才見著六叔。

馮去疾剛過而立之年,英姿勃發,予人殺伐果斷之感,但一旦接觸下來,卻又令人如沐春風。

馮過是挺敬重這位六叔的。龍生九子各有不同,馮居庸兄弟六人五官樣貌頗有相似,卻是脾性迥異。君子抱孫不抱子,馮居庸素來是個嚴父,在兩個兒子面前頗有威嚴,這導致馮過本尊與叔父更為親近。馮去疾也是極喜歡聰明好學的七郎,可謂是他的人生啟蒙老師。

得知六叔今日在家,馮過穿過幾條弄堂過去,陪著九歲的堂妹馮遙及七歲龍鳳胎堂弟(妹)馮邁、馮適耍了會,去書房見馮去疾。

叔侄倆說了會閑話,馮過開始請教:「一斤稻穀大概可以釀多少酒?」

「一斤水稻三兩酒,但原料不同,出酒量亦有不同。」馮去疾自是再熟悉不過:「玉米的出酒率高一些,而麥子的出酒率低一些,稻穀的出酒率又低於小麥,高粱的出酒率就更低了。」

馮過很是驚詫:「才三兩,這麼少麽?」

「可不低了……」馮去疾笑著給馮過解說了一番。

春季和秋季是釀酒發酵的最佳時機,其中以秋季釀酒更為適宜,因為秋季多數農作物已經成熟,釀酒原料豐富,價格低廉,溫度適宜,這兩個季節釀酒,出酒率也是高的。夏季溫度高,發酵快,但因氣溫太高,出酒率反而有所下降;冬季氣溫低,發酵慢,發酵周期長,如果發酵室的保溫工作沒做好,就會導致發酵不徹底。正常情況下,一斤糧食的出酒率是在三兩左右,稍微淡一些的則能達到四兩,如果再繼續釀製的話,酒的品質就會大打折扣。

馮過又問:「那咱們『吉陽谷燒酒』一年能售出多少?」

「今兒個怎關心這事了……」馮去疾笑著問了聲,卻也沒等馮過回答:「百萬斤總是有的。」

馮過沒吭聲,在心裏默算。

釀百萬斤酒需要三百萬斤稻穀,以畝產200斤來算,那就是需要15000畝良田而且是豐收年才有這收成。百多頃,萬餘畝……據他掌握的數據,馮氏名下大概有九千多畝(近百頃)農田,其中近一成是望天田(指無灌溉設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來種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在無災害的年辰大概能有180萬斤收成,創去數百人的吃食(大概一年要吃掉15萬斤糧食),那麼釀酒所需的缺囗至少是135萬斤稻穀,也就是11萬多石。呃,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

他飛快地計算完,問:「釀酒尚需135萬糧食,從外面採購方便嗎?」

馮去疾揉揉腦門:「年景好的自是方便,我們在信州府十幾個縣都有採購點,比市場價略低。若是年景不好,遇上洪澇乾旱,就麻煩些,得跑去兩湖採買,價格高不說,運輸成本也更高……不過,這種情況並不多見,咱們上饒原就是魚米之鄉,你那句詞說的好,『稻花香裡說豐年』……幾乎年年豐收,鮮有缺糧之虞。」

「鮮有」,那就是有嘍。去年夏天連降暴雨,信江河水位暴漲,幾乎淹了大半座饒城,這算是洪澇災害吧,對稻田會沒有影響?那個時空他出生成長於農村,「三代貧農」,打小沒少做田間地頭的事,農事並不陌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種田的確實不易,遇上洪、旱、蟲災,歉收是難免的,有時候那幾分薄田的收成還不夠一家子吃的呢。馮氏雖然是遠近聞名的大地主,但卻以釀酒發家,這才是立家之本,要維持住酒業龍頭老大的壟斷地位,委實不易。這千斤重擔壓在馮去疾身上,若是遇上歉收年時,有人願低價出售糧食,他能抵擋住這誘惑麽?畢竟,他坐著的這個位置可是香餑餑,族裏覬覦的人可多著呢,但凡稍有行差踏錯便會被取代。壓力之下,用些非常手段是極有可能的。

馮過決定單刀直入:「六叔有聽過常平倉之事麽?」

馮去疾一怔,神情凝住,但片刻後又恢復正常:「常平倉何事?」

這反應……終究是做不到喜怒不形於色啊,馮過心下有數,深吸一口氣:「前些日子,世子說,兩河連年乾旱,農作物受損嚴重,為免當地糧價上揚,擬從各地調糧援助,咱們江西布政司會是主要奔援地。」

頓了頓,等馮去疾消化了這消息,馮過接著說重點:「信州府自是有大任務,少不得要從常平倉調糧北上賑濟災民、平抑糧價。但據世子說,信州常平倉上報之數為六萬八千石,實際只有一萬二千九百石,還有五萬五千石不知所蹤。」

他注視著六叔,說的很慢:「一旦被查出是誰從中上下其手倒賣牟利……這可是重罪,抄家問斬是輕的,說不定還會誅連九族。」

馮去疾的臉色越來越難看,蒼白的毫無血色,嘴唇翕動著卻發不出聲。

馮過心下暗嘆,盡量讓語氣變的輕柔些:「我若是那一念之差做了錯事的人,一定會搶在東窗事發之前全力補救。譬如,算清楚具體的插手數目,然後趕緊補倉,即便是高價從外面採買也要立刻補足。我想,只要能補齊缺口,秋後算帳時也不會牽涉過深。當然,這是雷區……禁區,以後是再也不敢觸碰的了。」

見馮去疾臉色鐵青、坐立難安的緊促模樣,馮過又補充幾句:「這種事想瞞是瞞不住的,我若是那人啊,第一時間會與家裏人商量,實話實說,在取得諒解後再籌集資金。另外,事後還會重重感謝相關的『好心人』。」

馮去疾臉色數度變幻,重重嘆了聲,嗓子有些發啞:「是的,換了是我,也會這麼做。」

在侄兒面前,叔父是要面子的嘛。馮過隻覺心裏一塊石頭落了地,事情利害關係已然講清,馮去疾再處理不好手尾,那就是頭……呃,總之相信他。當然,跟蹤相關狀態是必須的。

他不知道馮去疾是如何與族長馮禮唐稟明此事的,但次日六叔便急急地離開小駱村。

十日後,馮去疾風塵僕僕的回來,特意去了趟五兄家。

馮過見六叔貌似很憔悴,精神狀態卻極是不錯,便知有關常平倉一事算是處理妥當了。

果然,馮去疾與五兄說,此次去衢州府採買糧食,一切順利,且糧價比信州府還低上三分,不枉數日奔波,入夏前釀酒的稻穀是足夠的了……

叔侄倆目光交錯,一切都在意會中。

說罷正事,馮去疾又提起在衢州陪人應酬時多有聽到七郎的詩詞在那邊傳唱,賣家知曉馮過正是他的親侄兒後,大為震驚,態度愈發的熱情,後面談糧價時也作了最大程度的讓步。

馮去疾笑著說,「馮過」這名號可好使了,至少能值五千兩銀子。嗯,這正是數位賣家的讓利額。

馮過隻懊惱的說,我還以為自己的名號至少價值萬金呢,太失望了,那些人不厚道呀,欺騙六叔你不懂行情。

此話一出,向來不苟言笑的馮居庸眉角也有了笑意。自家孩子有出息,父母會不欣慰?馮居庸很少與兩個兒子言語交流,但並不是說他不疼愛,表達方式不同而已,眼見著馮過成了最年幼的秀才,又是寫詩又是作詞,在外面闖出了偌大的名聲,他這做父親的自是與有榮焉,老懷甚慰哪。

此事到此告一段落,至於後續收尾事宜,馮過沒再過問。對了,常伷那裏得有表示,將自己手裏那張薦書投給董小宛?似乎誠意不足。那廝矯情著呢,喜好的調調絕逼的與眾不同,該送點啥呢?馮過感覺有些頭痛,從前世到今生,他都不擅送禮,好好琢磨琢磨吧。

正好,明天是花魁大賽最後一天,是見真章的時候了,趁機去拜仿拜訪常世子。咦,他知道該送什麼了,隨即進了書房,炮製禮物。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