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五十二章 宜其室家
自打去歲院試後,馮沈氏的眼界忽而開闊了,心境也是水漲船高。嗯,小七是要連過鄉試、會試躍龍門的,自己說不定也要母憑子貴。

是了,她為此去找人請教過相關知識,得曉大定貴婦人有諸多稱謂——一品、二品官員之妻皆封「夫人」;文官正、從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大夫(正四品)以上之母、妻封碩人;大、中大夫以上的妻(母)封令人;中散大夫至中大夫(從四品官之妻封恭人,如系贈封母或祖母,則稱太恭人;文官自朝奉大夫(五品官)以上至朝議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階相當者同;自朝奉郎(六品官)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如系封與其母或祖母,則稱太安人;通直郎(七品官)以上之母或妻封孺人。

據說,殿試三甲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可直接授翰林院官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前者從六品,後二者正七品。

若是小七能名列殿試三甲,那豈非咱也能撈個「孺人」噹噹?

這念頭如水中蔓草般迅速滋長,卻是再也解不開甩不脫了。但,真的是睡著都會發笑哩。

隨之而來的是,馮沈氏對馮居庸的態度「強硬」了起來。

都說出嫁從夫,卻也要夫義婦聽,聽的不是夫,聽的是義。夫要有義,如果對方不義你還從,那就是陷之於不義,那是盲從……好吧,她是有些膨脹了,光顧著做「良母」,忘了「賢妻」。但誰讓她生養了如此優秀的兒郎呢?

好在馮居庸脾性固然耿直,卻是個寵妻狂魔,平素裡便不會稍加大聲待馮沈氏,見夫人貌似變本加厲的洋洋自得,隻由得她去,心下暗笑:小七不也是我的兒子麽,是我馮老五的種哩!

此般心路歷程實際上已然外露,馮沈氏也沒想過刻意遮掩。

眼界廣與心境高最直接的體現便是,以往在她看來是上佳兒媳婦人選的不香了,大家閨秀也好,小家碧玉也罷,都非馮過良配。無它,門不當戶不對爾。

馮過是要走科舉路的,馮家經過數輩人的奮鬥終是要「改庭換戶」了,這是族裏頭等大事。由商賈世家變為書香門第,猶如打怪升級,可喜可賀,左溪沈氏的成功之道便是最佳典範。

所以,真不是馮沈氏膨脹矜持,蓋因其對馮過信心十足,估摸著頂多三五年便可官拜金鑾殿。既如此,小七的婚事何妨緩一緩、放一放?不過,聽說京城有「榜下捉婿」這種荒唐事——在會試發榜之日,高官富紳齊聚榜下,在新科舉人進士中為自家女兒挑選夫婿。

由於「翁多婿少」,「挑婿」的兇猛程度無異於「搶婿」,所以民間戲稱為「捉婿」,又戲稱為「臠婿」,「臠」乃肉塊,可謂比喻形象,又頗帶諷刺意味。。

聽弟媳婦從沈致中家的傳了兩件趣事,大抵也是從沈致和媳婦那聽來的。婦人嘛,最樂於傳播這些有的沒的——

故事一:有位小帥哥考中了舉人,當天就被十幾家哄搶。其中有一家出動了十幾名家丁,硬是把小帥哥簇擁回府。當家老爺開門見山:老夫有一掌上明珠,許你為妻可好?小帥哥深深一揖,從容答道:感謝抬愛。但是娶您女兒的事,我回家與夫人商議一下可好?引得眾人哈哈大笑。原來,小帥哥雖年輕,早已娶妻生子,莫名被捉了婿,只能以此化解尷尬。

故事二:一位叫韓南老的讀書人。剛考中進士就有人上門提親,欲將自己十六歲的女兒嫁與他。韓進士無奈一笑,提筆寫到:讀盡文書一百擔,老來方得一青衫。媒人卻問余年紀,四十年前三十三。原來,韓進士已經是一位七十三歲的老爺爺了。

…………

嘖嘖嘖,這些人也算是「有眼無珠」了,就算要釣金龜婿,也得睜亮雙眼吧,別人家的情況都沒打探明白就貿貿然出手,不鬧出笑話來才怪呢。

但馮沈氏因而又矛盾了,小七若(此字可略去)真金榜題名了,怕是要被「捉婿」的。

富紳家的千金自是不成的,仗著有幾個臭錢(似乎馮家也挺有錢的)既嬌氣又驕氣,娶進門來指不定會惹出怎樣的是非呢。

高官家的小姐貌似可以,家教想必是好的,比較明事理,「才」是有了,「貌」卻未必過關。

戲文裡說,武侯諸葛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豐神飄灑,器宇軒昂,英霸之器,容貌甚偉,飽讀詩書,溫潤如玉,卻娶了黃頭黑色的醜妻黃氏,時人以為笑樂,鄉裡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豪傑配美女,凡夫娶醜妻。諸葛武侯卻反其道而行,真是令人費解啊。

朱子夫稱諸葛亮是聖人,在聖人的眼裏,美即是醜,醜即是美。聖人看中的是德行,女子無貌就是德,諸葛亮娶醜女為妻,正好彰顯他品行高潔。

啊呸,雖說「娶妻娶德,納妾納色」,站著說話不腰疼唄,真放在自己身上,看你還「聖」不「聖」,還能有啥「德行」?

反正馮沈氏是見不得小七娶個醜妻的,用信州諺語解釋便是:娶壞一門親,禍害三代人。

嗯,基因傳承,理由強大。

為了此事,馮沈氏感覺眼角又多了幾道皺紋。董小宛固然才貌雙全,但身份擺在那,頂多只能是沒名沒份的外室。而那些個意欲聯姻的對象,細細想來都非良配。但一旦馮過去了京城,山高皇帝遠的,萬一被權勢人家看中了,親家太過強勢,那少不得要受些窩囊氣。唉,再不濟,若像上饒知縣那般位置的上門提親也便允了……

這次第,怎一煩字了得?

女人遠比男人感情豐富,易焦躁不安,易煩惱抑鬱,可以理解,但不支持。

馮過自是不曉母親「庸人自擾」如斯,在他想來與董小宛的些許互動原是再正常不過,與別人何乾?

所以說,少年,饒是你二世為人,也是太幼稚了。這人生啊,哪能由著你的性子來?流言是把刀,刀刀斷人腸。

他原本是個隨性而為之人,到這個時空,因種種所見所聞而給自己定了目標,也算是有了奮鬥方向,至於期間歷程曲折與否,卻是不會強求。無非是走科舉仕途,力爭能有力量自保,在局勢大亂之際不至於淪為炮灰。都說明日與不幸不知哪個先到來,那又何必去苦苦追求某些鏡花水月的東西?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

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

他隻靜待元宵節的到來,本屆花魁大會便在正月十六開始,一直到二月初二結束,前後半個月。

早在秦漢時期,民間便有了開燈祈福的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大楚時朝,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大楚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正月是為元月,夜為「宵」,是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隻稱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昌以後稱元夕或元夜。楚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楚末才偶稱元宵,本朝又稱燈夕或燈節,素有賞花燈、吃湯圓、吃元宵、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馮過不厭其煩的為好學多問馮迅解疑釋惑,細細地告訴小妹有關於元宵節的來源、傳承、風俗等相關事宜……

相傳漢朝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但既是「相傳」,可信度自是要打上折扣。寫史書之筆總掌握在當權者之手,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難成定數。

但馮迅卻聽得津津有味,求知若渴。

馮過三兄妹,個性不一,小九好武厭文,迅哥兒卻早早的顯露出了「才女」的潛質。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