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五十五章 全民參與
《信江雜誌報》將董小宛、馮倩倩與應素白列為本屆花魁大賽的大熱門,自然是經過詳細「調研」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嘛,報上一篇篇的花邊報道像是一幕幕劇情,讓「本報按」為讀者所認同。各大盤口給出的賠率也有直接反應,三大頭牌幾乎被認定會奪得前三。

這其中,董小宛所在的「雲想閣」是朝陽常王爺產業,馮倩倩所在的「綺麗館」的東家是資家與費家,而應素白所在的「瓊台」的老闆正是馮家與甘家。

細究下來,馮過給董小宛詞作顯然是資敵之舉,這也是大大的吐槽點——馮案首是要鬧哪樣?應素白與董小宛相比真的有雲泥之別?這不科學啊。

馮過表示很無辜,事實是他根本不曉得此節。馮家與甘家各佔「瓊台」一半的股權?應素白是自家力捧的頭牌?一不小心玩了一出無間道?難怪這些日子他們的眼神有些怪異。

不過,他倒是泰然處之。

不知者不罪,無心之錯而已。況且,嚴格來說也算不得是「錯」。那些異樣的眼神也並非是恥笑,而只是簡單的揶揄。是的,這是個娛樂性極強的國度,所謂的馮過與董小宛之間不得不說的故事之所以「上熱搜」,恰恰是因為喜聞樂見,吃瓜群眾興緻勃勃搬小板凳圍觀,而非口誅筆伐,乃是極大的滿足了八卦之心。

當然,這也是因為馮過才名在外。對於有才華的人,世人向來極度包容。

對於應素白,馮過自無愧疚之心,但無意間折了她的顏面,不免有些尷尬,某一瞬間有種「補償」的衝動。

倒是很簡單,應素白,白娘子,白素貞,斷橋相會,水漫金山,呵呵,好橋段哪。

據兩昌書記載,昌玄宗天寶年間,洛陽邙山出現一條巨蛇,高丈余,長十丈余(嗯,該數據比5800萬年前就已滅絕的已知最大的蛇類泰坦巨蟒還要整整大出1倍,震驚中外),天竺高僧善無畏見到後,感嘆道:「這條巨蛇準備引水漫洛城。」於是用法咒對其進行攻擊,幾日後蛇死。

此即「洛陽巨蛇事件」。

又有在昌人志怪小說《李黃》一篇中,裏面講述了李黃遇見「白衣之姝,綽約有絕代之色」(白蛇)和「青服老女郎」(小青),一住三日,回家幾天之後身體被化為水,「及去尋舊宅所,乃空園。往往有巨白蛇在樹下」。

早在魏、晉時期,左思就在《魏都賦》裏記載了「連眉配犢子」的愛情故事傳說:「犢子牽黃牛,遊息黑山中,時老時少,時好時醜。後與連眉女結合,俱去,人莫能追……」到了秦楚時期,這一典故衍化為「白蛇鬧許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連眉女」演變為白蛇……

到了楚末定初,傳說發生址換到了濟源縣。法海是濟源人,還有濟源西湖。西湖面積很大,由珠、龍二河和南、北兩條蟒河匯聚而成。湖東一橋,年久失修坍塌,形成斷橋。西湖水大卻異常荒涼,荒涼之地多有妖魔出入。「蟒」即指長蟲、大蛇。濟源有個民俗,在蟒河橋下掛寶劍以示蟒不過劍,以劍斬蟒控制洪水泛濫。由此看,濟源民間早已將蟒河認作是一條大蟒,故事中所說的白蛇、青蛇,實為兩條蟒河的化身。

「許仙」距濟源西湖村不遠處有一個村莊,名曰許村。其位於當時的西湖邊,乃許姓人家居住的村莊,為許仙(郎中)家所在地。濟源人有個習慣,喜歡把中醫郎中稱做「仙兒」。因此,對姓許的郎中稱「許仙兒」。

法海俗姓裴,是重臣裴休之子。裴休一生好施向善,焚香拜佛,對佛教情有獨鍾。其子年幼時被送往金山寺出家,法名法海,是一位得道的高僧。

濟源又有一面積很大的湖泊,水域遼闊可行船渡舟,是濟源南北漭河、珠河、龍河的彙集地。因其地理上位於河內府之西,故被命名為「西湖」……

白蛇、青蛇、許仙、法海、西湖,好了,齊活,「千年等一回」的神話愛情故事嘛,值得擁有。

心之所向,筆之所動。馮過在紙上端端正正的寫著,用的是簪花小楷。那日見了董小宛的書法,他很是驚艷,練字之餘嘗試著臨摹,博採眾長嘛,倒也寫得有模有樣——

「話說西湖景緻,山水鮮明。晉朝鹹和年間,山水大發,洶湧流入西門。忽然水內有牛一頭見,深身金色。後水退,其牛隨行至北山,不知去向,鬨動杭州市上之人,皆以為顯化。所以建立一寺,名曰金牛寺。西門,即今之湧金門,立一座廟,號金華將軍。當時有一番僧,法名渾壽羅,到此武林郡雲遊,玩其山景,道:「靈鴛山前小峰一座,忽然不見,原來飛到此處。」當時人皆不信。僧言:「我記得靈鴛山前峰嶺,喚做靈騖嶺。這山洞裏有個白猿,看我呼出為驗。」果然呼出白猿來……」

是的,文抄大業路漫漫其修遠兮需將上下而求索,任重道遠啊。馮過是越來越淡定或者說「無恥」了,這回是拿馮夢龍「祭筆」。

那個時空的明代有五本著名傳奇小說集,合稱「三言二拍」,包括馮夢龍編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以及凌濛初創作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以一回一個世俗小故事成就了中國古典短篇白話小說的巔峰之作。

其中《警世通言》第二十卷叫做「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便是《白蛇傳》的初步情節,寫的是南宋紹興年間,臨安府生藥鋪主管許宣到保叔塔追薦祖宗,回家路上遇白娘子主僕。白娘子主動以身相許。其後,因白娘子所贈銀錠、衣服和扇子皆是從官庫中取得的,許宣接連兩次吃了官司。其間,又有南山道士、和尚法海挑撥二人的感情,然白娘子追隨許宣鍥而不捨。後白娘子被法海鎮壓在**塔之下。許宣出家為僧。

故事包括篷船借傘,白娘子盜靈芝仙草,水漫金山,斷橋,雷峰塔等情節,但沒有許仙之子中狀元、仕林祭塔等後續環節。

那世的《新白娘子傳奇》可謂是神劇,一經播出捲起收視狂潮,而後更是反覆重播。劇中的《千年等一回》、《渡情》、《前世今生》、《糾纏》、《雨傘是媒紅》、《情仇愛恨》、《心湖雨又風》等都是黃梅調和歌曲的結合體,琅琅上口,成了街頭巷尾傳唱的經典神曲。

嘖嘖,念及於此,還真叫人有些心潮澎湃哩。

《三言二拍》非某無厘頭四不像電影「三槍拍案驚奇」,乃是那世中華文學史上規模宏大的白話短篇小說總集,也是白話短篇小說發展歷程上由民間藝人的口頭藝術轉為文人作家的案頭文學的第一座豐碑。

呃,某青年作家hh曾經說,「三言二拍」他是當作小h書看的。

其實不光是hh,大多數讀過「三言二拍」的人,都有一個共識,就是「三言二拍」約等於小h書。在「三言二拍」大約二百多個故事裏,帶葷的段子也有幾十個。

但平心而論,三言二拍,比起同時代的其他言情小說來說,尺度並不大。

三言二拍作為白話小說體,寫的又是市井階層的故事,藝術水平固然有限,但是你想像一下在茶樓酒肆,酒酣茶淡,聽說書人來一段有頭有尾,跌宕起伏的故事,那得多爽啊?

而且貴在真實,讀唐宋八大家,詩詞歌賦,都是凌空就虛的情懷,但是三言二拍,那就是生活。那個時代的人衣著飲食,所思所想,嬉笑怒罵,栩栩如生。讀金瓶梅也是這種感覺,清明上河圖的市井喧囂撲面而來。

作為文章搬運工,馮過自是有選擇性的抄襲。譬如這《三言二拍》,他就不準備全盤搬來。之所以想到此書集,是因為應素白之故。

這應素白自幼家境貧寒,卻是自具江南女子的氣質,膚白如凝脂,五官細緻柔和,溫婉恬靜若幽蘭……嗯,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好了,文青夢就此打住。

因家境之故,應素白七歲被賣入青樓。年幼便有美人胚子樣貌的她天姿聰穎,短短數年時間便掌握了琴棋書畫、詩詞歌舞這等「傍身之技」。

十五歲她驚艷登台,瞬即受到追捧。除卻精擅琵琶、箏、洞簫等樂曲,伊不僅精通崑曲、黃梅戲,且有一門在目前信州青樓界獨一無二的絕技——「弋陽腔」。

楚末定初,南方地區興起了一種漢族戲曲劇種——「南戲」,乃是以賓白和曲牌聯套相結合、以歌舞故事為主體的早期戲劇表現形式。南戲產生後,很快向南北流布。

南戲以曲牌連綴的形式講述長篇故事,綜合了當時眾多的藝術形式,諸如楚雜劇、傀儡戲、歌舞大麴、唱賺以及諸宮調等。南戲有多種異名,南方稱之為「戲文」,又有溫州雜劇、永嘉雜劇、鶻伶聲嗽、南曲戲文等名稱,此時稱為「傳奇」。

南戲經信江傳入江西,在弋陽地區結合當地方言和民間音樂,於英宗時期孕育出一種新的地方聲腔——「弋陽腔」。弋陽腔的唱腔結構採用曲牌聯套體,形成極富特點的「徒歌、幫腔」演唱方式,角色分為小生、正生、老生、二花、三花、小旦、正旦、老旦等行。

應素白,可唱小生,又可唱小旦,還能客串老生、老旦,簡直是行中的「十項全能」。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