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五十八章 南有嘉魚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馮過「普及」了一番元宵節燈會的傳說,讓馮迅聽的津津有味。

事實上,中華所有節日都有著相關的神話傳說,這種口口相傳的故事在民間有音異常強大的生命力。不過,在那個時空,當網絡主宰一切,娛樂至死,飽含勞動人民豐富想像力的神話故事便漸漸被人遺忘。這,實在是華夏精神傳承的大遺憾。

街道上遊人如織,摩肩擦踵著,好在府衙、縣衙的衙役兵丁悉數出動,不敢有絲毫懈怠,方勉強維持住了秩序。

前方鑼鼓喧天,人潮向兩側散開,便見「迎燈神」的隊伍迤邐而來。

領頭的是寫有「太平花燈「的大燈和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字樣的各形彩燈領隊,隨後依次是過山號和文武樂隊、獅燈龍燈隊、武術雜耍隊、高蹺、旱船、跑驢、秧歌、秧老鼓、霸王鞭及彩裝的劇中人物或「鷸蚌相爭「、「大頭寶寶戲柳翠「(或為:大頭和尚戲柳翠)等故事人物,沿途盡情表演,向接了燈帖的人家祝賀。

此種「賀燈「邊走邊演,稱之為「過街燈「。燈會管事會事先向各處投送燈帖,接帖的人家(商戶)燃放煙花爆竹,擺上茶水糕點,還會封上紅包討個吉祥。你好我好大家好,皆大歡喜。

農村鄉鎮也有,大多是幾個小小少年扎了「稻香燈」或「簸箕燈「,走街(家)串巷(戶),說上幾句吉祥話,主人家或多或少賞幾個錢,圖的就是個熱鬧。

最受歡迎的是「獅龍燈」及「板橋燈」。

「龍」用草、竹、布等扎製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主要是用來觀賞,這種龍特別講究裝潢,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

正在表演的叫「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幕下舞動起來十分壯觀。

舞者身手敏捷,配合默契。但見蛟龍漫遊、龍頭鑽檔子、頭尾齊鑽、龍擺尾、蛇蛻皮。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中雲端,時而入海破浪。再配合龍珠及鼓樂襯托,觀者目不轉睛,連連喝彩叫好。

至於舞獅,也是歷史悠久。這一習俗是起源於三國時期,在南北朝時開始流行。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

大昌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白樂天的《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裡。」

演變至今,獅舞有南北之分。信州自屬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

但見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前頭的「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更有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各種神態,舞動起來,就變成一頭活生生的獅子。

幾個大獅子歡騰跳躍,輾轉騰挪,熱鬧非凡,自然搏得掌聲雷動。

一路賞玩過去,目不暇接,美不勝收。忽聽前方傳來震天價的吆喝聲,眾人循著聲音快步走去。

卻是到了貢院前的廣場,但見裡三層外三層圍滿了人,想擠進去委實不易。

也算是「故地重遊」,馮過幾個卻沒心思去「憶苦思甜」,看圈子裏的表演才是當務之急。

正自焦急進去不得,便聽有人大聲呼喚:「改之,仁伯,快快上樓來。」

馮過回頭望去,院試揭榜那日光臨喝過茶的「一品居」二樓有人正向這邊拚命揮著手,招呼他們幾個上樓。

「是他,資雲。」

馮過笑道:「還真是巧了,咱們上樓去。」

幾人依次拾階而上,先前打招呼那青年在雅室門口迎接,一一見過。

這位俊朗英挺的青年是老熟人了,正是資哲的長子,叫資雲,字承宇,年十九,有秀才功名在身,三年前鄉試落榜,今年勢在必得。

雅室裡還有一人,是一位十三、四歲的少女,嬌靨精巧,膚色白皙,見馮過幾人進屋,趕緊屈膝一福,雙頰微紅。

「南嘉姐姐,好久不見啦。」馮迅認得那少女,見過幾回,很是喜歡這位小姐姐,欣喜著跑了過去。

少女微笑著抱抱馮迅:「是啊,一段日子沒見,迅哥兒又長高了呢。」

徐元傑幾個去拜訪過資哲,認得這少女,馮過更不用說,老相……呃,比較熟的。資南嘉師妹嘛,資哲的掌上明珠。

嗯,名字顯然出自《詩經·小雅》,「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在資府時,聽資雲喚她「小魚兒」,馮過一聲「花無缺」險些脫口而出,好在及時反醒,方沒有出洋相。

讀書人取名皆有出處,如「資雲」便是出自《九章·涉江》中的「雲霏霏而承宇」,是故取了「承宇」的表字。

馮過很是敬重先生,資哲也對馮過青睞有加,馮資兩家又多有往來。資雲前年訂親,未婚妻便是馮家上二房的三姐,其父兄皆是秀才出身。照說馮家的地位是比不得資家的,但斯時資哲退隱,無心出山入仕,不願與官宦家族聯姻,再者娶妻娶賢……倒是讓馮家這邊高攀了。

不過,資南嘉過了年十四歲,也算是及笄之年,可以談婚論嫁了……馮過很是敏銳的感覺師娘對自己的看重。嗯,不僅僅是因為師生情,像是「丈母娘看女婿」那種。

呃,「三年以上十年以下」,馮過腦子裏飄過這麼一行字。搞乜野,正是中二年齡,就不能好好的呆在家中做父母的掌上寶?真是萬惡的封建社會……

真不是矯情的馮小七端正思想,目不斜視,生怕引起什麼誤會。嗯,這等態度在丈母娘……咳,在資哲夫婦看來是謙恭守禮不逾矩,可為佳徒良婿也。

馮過沒有多想,這年頭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他有了大出息,即便父母再開明,怕也沒太多的話語權。

收起這些有的沒的,一併挨著窗向廣場望去,但見一條長長的火龍正上下翻騰飛舞。

哦,是橋燈。

橋燈也屬龍燈,又名「板橋燈」。燈由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組成。龍頭體形高大、威武雄壯,由竹篾紮成,外飾彩紙,高約一丈,長約一丈五,可同時點24支蠟燭,象徵一年24個節氣。嘴含龍珠,龍珠製作精巧,由36個大小不同的正方形竹篾環疊成正好100個角的球,俗稱「百角球」。龍身俗稱「子燈」,由燈板連接而成,每塊燈板長約2m,寬約0.2m,在距板端約30厘米處托著兩個可點蠟燭的花燈,每塊燈板由一人扛抬,整個橋燈可分可合。橋燈連接起來,象徵龍的傳人薪火相傳,子孫滿堂。龍尾形似橫臥的S,飾有鱗片、龍爪、尾翼略翹。龍頭龍尾都飾有彩旗,上書「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等詞。

燈板多由家家戶戶都有的板凳代替,板凳兩端鑿有榫眼,前後樸榫嵌。是以又名「板凳燈」,一凳為一橋,龍燈隊的人丁越多橋燈越長,浩浩蕩蕩,蔚為壯觀。

橋燈玩耍花樣獨特,有「火繩索」、「風車紐」、「包龍頭」、「包龍尾」、「小團圓」、「大團圓」、「太極八卦」等。

此時正在車燈——

數百板連接在一起的橋燈在場地上形成大小十幾個包圍圈,時而龍頭在裡龍尾在外,時而龍尾在裡龍頭在外,循環往複,激烈旋轉。包龍頭時,只要龍頭在中間轉個身,外圈就得繞場一周,一層比一層激烈。只見場地上,彩燈飄忽旋轉,燭光時暗時明,使人眼花繚亂,分不出南北西東。

一時間群情激奮,忘情的燈迷們喊啞了嗓門,拍紅了巴掌的,跳痛了雙腳,狀若瘋癲。

「一品居」二樓的馮過一眾也跟著喊叫鼓掌,資南嘉剛剛大聲的喊了聲,又急急地掩口噤聲,悄悄的望馮過一眼。

少女情懷總是詩啊。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