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六十三章 論文議武
表演午後才會開始,馮過同平素一般看看書寫寫字。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朱子夫雲:「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

馮過自恃記憶力強,讀書時只在心裏默誦,還真做不到搖頭晃腦的「之乎者也」。

寫字也一般,天賦固然重要,想要寫好,終究避不了一個「勤」字。勤能補拙這說法固然無法涵蓋所有,但若無一份恆心,至少會離成功更遠。

馮過的「改之體」已臻大成,正處於關鍵節點。這就好像一件精美的瓷器,胚胎捏製成形入窯烘燒,距最後的完成只差火候。出窯後是完美成品還是殘缺次品最為緊要的步驟也恰是這最後的環節。行百裡者半九十,事實上,他離「王者」尚遠。路漫漫其修遠兮惟有上下而求索。

書法之道,講的就是老而彌堅。縱觀數千年歷史長河,長於書法者不知凡己,但能被後綴一個「家」字的委實不多,可謂是萬中無一。筆法清勁、古雅質樸、疏瘦圓渾的鐘繇,章草字字區分為一筆書、氣脈通暢的張芝,其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猶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海浮霞的衛夫人,意氣縱橫、優遊神駿的王獻之,遒勁飄逸、瀟灑古淡的王殉,用筆秀潤圓勁清俊妍美、結體平正和雅風神朗發猶如豪門英俊少年之氣質的智永……以及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的「書聖」王羲之,這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在書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傳奇。但其間卻鮮有年少成名者,嗯,王獻之較為特殊,另當別論。

世上或有「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的方仲永,但絕不可出現擅長書法的神童。便是馮過這般年齡也是鮮之少矣,這也正是他身上的另一大閃光點。「改之體」在小圈子裏開始叫開,但想為世人熟知並公認仍需努力,或許十年,或許二十年,也或許是在其「香消玉殞」後。

閑言莫提,且說這日午時,馮過悠哉悠哉的到了「雲想閣」,自有人候在大門口恭恭敬敬的將他領至「綠柔」小樓。

嗯,年前初至寶地可是大費周章方成了「入幕之賓」。雖然真的只是與董小宛品茗對談間或彈彈琴聽聽曲探討探討音樂,但卻也真的是羨煞了旁人。

「馮公子來了啊……」賈小春咧著嘴笑了笑,露出白花花的牙齒。嗯,馮七郎建議春哥別綳著臉,但這副笑容,牙齒確是夠白,可用「森森」二字後綴之。但可別這位樣貌兇狠,內心可細膩著呢,要不然怎麼會說這個姓夠貼切呢。

這位倒是沒上二樓,想來那是人家閨房,也算是禁忌之地,哪能那麼輕易出入的?

一路走來,雖然演出要午時末方開始,但樓子裏已是客滿為患,觥籌交錯、推杯換盞之間大寫著「人氣」二字。

其實非止是「雲想閣」如此,饒城的酒店客棧、秦樓楚館這些日子莫不如是賺得個盆滿缽滿、滿嘴流油。雖然消費遠勝尋常,但也照樣座無虛席。無它,信州富庶,豪客雲集。

但「綠柔」小樓卻無有那滿耳喧嘩,幽靜如世外桃源。

馮過可非初哥,慢慢悠悠的信步而入,那份氣定神閑讓屋裏的一人不由得多看了一眼,目露激賞之色。

馮過自也注意到了那人,屋子裏坐了數人,但那人隻隨隨便便的半倚著,有些懶散,卻成了焦點。這算是一種特質,很容易就會成為全場中心。「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

啊呸,刪掉重寫。

「馮七?」那人示意馮過過去坐他身旁。

這人廿四、五歲的樣子,樣貌俊逸,五官柔和,懶洋洋的倚靠在窗邊榻榻米上,雙眉微微耷拉著,好似沒睡醒一般,但眼簾稍動之際,眼神卻明亮的如夜空皓星,像是能看到人的心底裡去。

馮過隻當察覺不到,斯斯然走了過去。那個時空裏,他假假的也算是仕途新星,平素沒少見大領導,本身就自帶氣場,哪會懾服於對方的大氣派。

身後的賈小春壓低著嗓子:「馮公子,這位是朝陽王世子……」

咦,聲音只在耳邊微響,卻是聽的極為清晰,莫非這便是傳說中的「傳音入密」?

馮過在未成為「馮小七」之前,可是個武俠迷,或者說曾經員。金古梁溫黃,通通全看光。金大俠的著作自不必說,十四字對聯悉數反覆拜讀。溫巨俠的小說更是一本不落的購作珍藏,怎奈何……這位竟是挖(tai)坑(jian)界的祖師爺,除了寥寥數本完結,余者(大概佔了七成)全都進了宮,曾有位大編輯感嘆「今生若能讀完ⅩⅩ書,死而無憾也」,徒呼奈何?

大抵每個男人心中都有過武俠夢,什麼降龍十八掌啦,什麼九陰白骨爪啦,還有吸星大法、葵花點……葵花寶典,當然還有玄之又玄的「傳音入密」。

江湖,武林,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臥似一張弓,站似一棵松,不動不搖坐如鐘,走路一陣風……南拳和北腿,少林武當功……棍掃一大片,槍挑一條線,手是兩扇門,腳下是一條根……中華有神功,吧啦吧啦。

咳咳,串詞了。嗯,也是影視鏡頭的閃回。

他總感覺賈小春是高手來著,瞧那身板,渾身腱子肉的,怎麼看都與金鐘罩鐵布衫十三太保橫練有關。

嗯,就此他諮詢了春哥:「聽說十三太保橫練是要保持童子身的,春哥你……」春哥不動如山,沉默是金。

好吧,馮七郎敗退。

不過,勝不驕敗不餒,馮過再度出擊,就武林(功)一事求教很具高手氣度的小春哥。

賈大俠(?)這回倒是有問必答了,算是給馮過普及了一番武技的相關知識。

武功是否存在?答案是肯定的,但武俠片裡飛天遁地的武功是沒有的。譬如說村落為了保護自己的村民而鍛煉肉體、使用武器的方法,集團進退、令行禁止的戰法,醫治傷病、鍛造器具的秘法,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這些武功也是存在的。

如贛南多山,土地貧瘠,盜匪橫行,村民們通過修築「城堡」的方式來保護親族。同時男丁不僅要生產糧食,還有一定的軍事訓練,從舉石鼓到使用槍棒的方法不一而足。從拳法、刀法、槍法、陣法都有。這就是真實的武功。

但這武功,並非那種飛簷走壁的絕世神功,而是實戰性很強,在生死場裡磨練出來的搏擊技巧。這些搏擊技巧,在秦漢就有傳說,著名武術家越女曾闡述了「手搏之道」的理論,可知在先秦之前,武學已經十分發達。後世張三豐修道有成,首創內家拳,把搏擊和養生結合起來,國術的體系,遂大成。至於輕功,因牆體不高,攀爬物很多,只要身手矯健,都可以上去。

至於武技種類,也是歷經千年方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先秦時期,武學就很發達,有諸如角力、劍擊、刀舞等形式多樣。大昌以來,實行武舉製,進一步促進了武學的發展,如斯時裴民的劍術便被稱為一絕。到了楚定,武學進入大發展時期,各種流派林立、拳種多樣。如長拳、少林拳、內家拳等幾十種拳法。還存在如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拳種體系。

如傳入高麗國的《武藝圖譜通志》就是一本記載十八般武藝的典藉,文本詳細記載了武藝功夫的精粹,具有綜合性、代表性、全面性、典型性特點,圖譜參考了有關兵技文獻144餘冊,絕大多數是定初以前的著作。群書之中以戚氏《紀效新書》和茅氏《武備志》俱為是編之標準,高麗負責軍事訓練的訓局郎韓嶠著《武藝諸譜》六技一卷,並前後增至二十四技,賜名《武藝圖譜通志》,作為高麗軍隊「郊練指南」。

而在浙江流傳的拳法「南兵拳」,因其臨場的實用價值,自大昌以來便一直為浙江武人奉為武門之徑路。

所謂南兵拳,就是浙軍練兵的拳法。為當時數位名將作戰時編定的兵營練兵拳術……

小馮子心裏有數了,遺憾之餘對老辛同志又添了兩分佩服,猛人啦,當初區區五十多人便敢襲擊幾萬人的敵營,且擒獲「無間道」者,太傳奇了有沒有?

嗯,下次再見當拱手喚聲「辛大俠」……

再看那俊美的與自己有的一拚的青年,小七同學心裏也便波瀾不驚了。

朝陽王世子?你好啊……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