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十五章 過而改之
馮過晉身為秀才,對於吉陽馮氏算是大喜事。

馮氏自瓦窯頭遷至小駱村,歷經八代百十年,白手起家,從小作坊主始一直做到時下的大規模,名下產業壯大,在信州搏下了不弱的名聲,已有名門望族的氣象,獨獨缺了正經科舉入仕的族人光大門楣,終究底蘊不足。

商人逐利,本朝卻重商,乃是時局所致。

定朝與那個時空的宋朝一般,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因為北方有與它同時並立過的朝代,疆域亦與北宋相同,指的是從幽雲十六州往南的地區。

此前,中原王朝發展對外貿易的主要通道是絲綢之路,這條商貿道路自西漢開闢以來,曾經為中原王朝創造過無盡的財富。然而到定朝時,絲綢之路已經由燕金所控制。定朝因此失去重要的一條國庫來源。又加上自太宗兩次伐燕失利和真宗的檀淵之盟,定朝每年要面臨大量的財政支出。

為了彌補缺口,真宗更改祖宗之法,下詔允許民間自由貿易。一時間,定朝的稅收立刻出現成效,僅真宗皇帝在位期間,年收入已經突破數千兩白銀。

定朝的商販活躍程度,沒有任何朝代可以比擬。它是一項由朝廷直接提倡的經濟活動,朝廷不但鼓勵百姓積極從事商貿,同時還為那些商販適當免除徭役。從大定奇書《東京夢華錄》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東京汴梁城已經具備相當完善的商業集市,所有生活生產物品,應有盡有。

以往的朝代中,朝廷抑製商貿的辦法,輕則採取繁重的稅收,重則直接按律令充軍,定朝卻不這樣做。定朝對商人十分優待,為了鼓勵商貿業發展,出台過很多扶商助商的策略。

最大的舉措便是取消坊市製。以前,商販做買賣必須在規定的地方,決不允許隨意擺攤。到定真宗時期,官府徹底放開對集市的管控,採取絕對的自由買賣,商販覺得哪裏位置好,便可以隨便出攤,前提是要繳納攤租。

其實,定朝官府對商人收取的賦稅非常低,共分為兩大模塊,一是杭稅百分之二,二是住稅百分之三,兩樣加起來一共是百分之五的賦稅。再扣去商販的生意成本,所剩的錢財便是商人的凈收入。用一句話總結,定朝對商貿的鼓勵,不是依靠個體重稅的方式,而是依靠更加自由的貿易,促進商貿業繁榮,用量變來引起質變。

仁宗康定年間,皇帝巡幸出遊。由於汴梁城的街道上,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地攤,導致馬車只能勉強單行通過。大臣建議暫時清理一下道路,仁宗不許。

是以,本朝作為商販有著極其崇高的社會地位,一點不亞於那些修身治學的讀書人,不但做買賣的賦稅低、利潤高,連皇帝修宮城和出行都要顧及集市正常營業。

但不管如何,「士農工商」,「商」始終地位不顯。但若沾上了「官」,那便不可同日而語了。因而,大定朝的巨賈豪商不惜耗費巨資也要全力培養族中讀書種子,以期從商賈世家向書香門第轉型。

近年,馮氏族中很是出了幾個讀書種子,尤以馮過為最。其實,小七天資聰穎,過院試是遲早的事,但以舞杓之年奪得秀才功名,更是院試案首,這委實給族人帶來了驚喜,更帶來了榮光。

慶賀自是少不了的。

九月初六,馮氏大開祠堂,由族長馮禮唐領著上六房、下六房的男丁敬拜祖宗,宣頌馮過之舉,並取表字「改之」。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穀梁傳·文公十二年》說「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意思是將垂髮束起來挽在頭頂,戴上冠,用簪把冠和髮髻固定在一起,然後由加冠嘉賓根據他名兒的含義起一個字,從此,就列入「丈夫」行列了。

為什麼男子成年要加冠取字呢?因為名兒是父親起的,是幼年用的;長大成人了,別人不宜呼叫他的名兒,所以得另取字。《禮記·冠義》說:「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意思是男子到了二十歲,行過冠禮並為自己取個「字」,自此即表示他已是個成年人了。

然而《禮記·冠義》還說,加冠取字,「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意思是說加冠取字後一個人才能被稱為真正的人。能被稱為真正的人,然後才可以治理別人。原來這「冠而字」並不僅僅為「敬名稱字」,還另有深意。它是貴族階層中,對一個成年男性承認並接納為正式成員的一種表示,自此之後,便可以讓他「治人」。所以儒家把冠禮看作是「禮之始」,冠禮也成為華夏禮儀的起點。

馮過自是未到及冠之齡,但卻有了秀才功名,這便有些尷尬了,總得設法「彌補」一二。

這不,列祖列宗牌位前,馮過一身秀才裝扮,愈發襯得俊秀,端的是惹人注視。

本朝《輿服志三》記載:「承平三年令士人戴四方平定巾。二十三年定儒士、生員衣,自領至裳,去地一寸,袖長過手,復回不及肘三寸。二十四年,以士人巾服,無異吏胥,宜甄別之,令工部製式以進。太祖親視,乃三易乃定。」

本朝的生員服飾專用襴衫,用玉色布絹製作,寬袖皂緣。襴衫是生員的禮服,祭孔、祭祖、見官、赴宴等正式場合下穿著,平時著便服。承平末年,又許生員戴遮陽帽,也叫古笠,昌代稱之為席帽。另,生員平時多戴四方平定巾,搭配各色花素的綢、紗、綾、緞道袍。

《三才圖會》述其來源謂:「方巾,此即古所謂『角巾』,相傳國初服此,取四方平定之意。」

馮過頭戴方巾,衣著襴衫,士子氣度卓然,乃為馮氏之光。

自九月初六至九月初八,馮家在小駱村連擺三天流水席,全村六百餘男女老少悉數列席,更有縣衙府衙、縣學府學相關人(官)員到場慶賀,熱鬧非凡。

信州馮氏名望始漲,後世皆稱馮氏榮耀蓋因馮改之起也。

「改之」便是馮過的表字。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清溪先生給馮過取的這表字意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雖然不能加冠,但在定朝,對於取表字這回事並無太多羈束,書香門第的及笄女子亦能取字哩。

凡此種種,馮過倒是未有不勝其煩,入鄉隨俗罷了,倒是那份從容淡定令人嘖嘖稱奇。令他頭痛的是另一件事,呃,長輩在考慮他的婚事了。

定太祖承平三年,常威定製:「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並聽婚娶」,就是男女雙方若想結婚,男方必須達到十六歲,而女方必須達到十四歲,只有這樣才能締結婚姻。

早嗎?還有呢。要知道民間可是有「三年訂親」之說的,也就是說,男的十三歲、女的十一歲便可以談婚論嫁。

馮過這年齡,還真可以談親了呢。

也正是因為他有秀才光環加持,一時間媒婆蜂擁而至,踏破馮家門檻。

當馮迅笑嘻嘻的說了此事,一副人小鬼大的模樣讓馮過愕然之餘又忍俊不禁,這萬惡的封建社會呀,殘害小苗苗呢。

得杜絕這荒謬的苗頭,馮過遂尋了機會在父親面前言道,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咳,口誤,是未中進士前不婚娶,以免影響進學。

馮居庸那叫一個老懷甚慰,進士哪,若真有那一日,即便晚上十年抱孫子又有何妨?

族長馮禮唐聽曉此事,亦是頻頻捋須:「吾沈氏振興有望矣,幸甚幸甚。」

至於馮沈氏,更是怎樣也遮掩不住臉上的喜色,一邊不失禮數地應對著紛至遝來的媒婆,一邊搖頭嘆氣,笑眯眯的拿馮過的說辭敷衍一番。

媒婆們的臉色那叫一個精彩,心裏恨癢癢,還得陪著笑說些奉承話,但也曉得事不可為,隻得偃旗息鼓。

這樣的戲碼,馮沈氏愈來愈駕輕就熟,亦樂此不疲。

此事到此告一段落。

九月初八午後,沈氏流水席仍在擺辦,馮過卻是坐著騾車慢慢悠悠的踏上鉛山之行。

先匯合了甘誠、沈開恆,一個時辰後,又在水南街與徐元傑、劉幾碰面,一行人坐著三駕騾車悠然南去,不多時便到了皂頭。

皂頭在大昌時為漕運埠頭,故名漕頭。大楚乾豐安徽歙縣趙姓遷此,演化成「趙頭」;因婦女常採擷河邊「皂莢樹」浣衣,後逐漸演化成「皂頭」。

見天色尚早,眾人略作休憩,品嘗了當地茶水糕點,又重新啟程。

騾車吱吱呀呀地前行二十多裡地,正是黃昏時分,晚照餘暉,透過樹椏枝葉,金光粼粼。山麓青青,河水彎彎,兩岸民居散落,竹柏松楊參差有致,好一派田園山水,卻是到了黃沙嶺。

黃沙嶺鄉因黃沙古道而得名,境內林木森森,可循此入閩。

當夜,一行人尋了當地唯一的客棧住宿,雖然簡陋,卻也是另有一番意境。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