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二十二章 月池夜話(下)
「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之所為也……」

一番吹捧……讚歎與謙遜後,費宏慢悠悠的表訴己見:「故天地人物盡在吾性命之中,而天地人物之變化,皆吾性之變化也。」

他語速平緩,聲音清亮,說的是極其標準的官話,僅此一項便足以吸引旁聽的士子。

「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涉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中國方言真是南腔北調,雞同鴨講。

數百年前,蕭世廉建大昌王朝,下令編《切韻》,以金陵雅音和洛陽雅音為基礎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長安官音(秦音)。

秦楚則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彼時都長安,並以洛陽為東都,此時中原及關中漢音在與各民族交融後已有所演變,融入周邊少數民族語言的元素。

到了常定王朝,官話稱「正音」、「雅音」,仍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

這其中還有一番周折。

話說當年常威取秦楚而代之後,定都金陵,改國號「定」。定太祖嫌洛陽雅音拗口難學,下旨以金陵雅音作為大定官話。

只是,在太祖、武帝父子二人與北方契丹國交戰數十年攻城掠寨一舉將中原地位收為國土後,關於官話一事受到了以洛陽為首大片區域的臣民反對。經過十多年的抗爭,定武帝不得不「屈從」民意,乃立汴梁為東京,金陵為南京,金陵話與開封話同為國朝官話。

如此一來倒是平息了中原之怨,但亦有不小陋端。東、南京兩邊的百姓還好,只要不「串門」,鮮有語言困擾,但入朝為官者不同呀,總不可能東京的進士只在開封官話區域為官、南京亦同吧,這一旦考中進士豈不還得再去掌握一門「外語」?即便這些個讀書人個個智商上線,亦是需要語言天賦的。雖說從縣學開始的各級官學都有教授兩門官話,但終歸會厚此薄彼,真正能熟練掌握兩門語言技能的自是鳳毛麟角。一旦真正會試過關,少不得要花大力氣再去學習。

官話沒那麼好學,而且許多官員大多要去地方為官,各地不懂官話的自然佔大多數。明宗朝時有個捐官(由捐納資財糧米而換得的官)不懂官話,到任後,拜見上司寒暄數語,便聊了起來。

上司問道:「所治貴地風土(自然環境和習俗)如何」

捐官回答:「並無大風,更少塵土。」

問:「春花(魚苗的一種)何如」

答:「今春棉花每畝二百八。」

問:「紳糧(官糧)何如」

答:「卑職身量,足穿三尺六。」

問:「百姓何如」

答:「白杏只有兩棵,紅杏不少。」

上司強調說:「我問的是黎庶。」

捐官仍一本正經地相對:「梨樹甚多,所結果子甚少。」

上司再次提醒說:「我不是問什麼梨杏,我是問你的小民。」

捐官趕忙站起來道:「卑職小名狗兒。」

上司圍繞民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捐官都以同音之詞相對,因不懂官話,答非所問,笑話迭出。

「吉平六年,奉旨以福建、廣東人多不諳官話,著地方官訓導,廷臣議以八年為限,舉人、生員、貢、監、童生不諳官話者不準送試。」

皇帝聽不懂福建、廣東省官員的方言,於是頒佈政令,設立「正音書院」,任聘「正音教職」,教授官話。

但收效甚微,赴此二省上任的外地官員隻好聘請翻譯,純屬無奈之舉。

費宏顯然並無此虞,一口南京官話說的字正腔圓,無絲毫鉛山口音。

「其覺謂之仁,其宜謂之義,其履謂之禮,其明謂之智,其昏謂之愚,其不實謂之偽,其得謂之吉,其失謂之凶,其補過謂之無咎,其忻然謂之喜,其慘然謂之憂,悔其非謂之悔,嗇而小謂之吝,其不偏不過謂之中,其非邪謂之正,其盡焉謂之聖,其未盡焉謂之賢……」

他闡述的觀點認為人的道德意識、道德品質、道德水平和人的完善程度,都是由吾心所決定的。

聽者皆有所悟,費宏承襲性善論,認為人心本正,起而為意而後昏,不起不昏。又人心皆善,皆可以為堯舜,特動乎意,則惡。他拋棄陸氏兄弟關於「惡」是由「氣有所蒙,物有所蔽,勢有所遷,習有所移引起的說法,把昏亂與邪惡的來源歸之於純主觀的「意」和思慮。

而且,他不同意陸氏用「收拾精神」、「剝落」等來「發明本心」的修養方法,認為這種清心、洗心、正心的強製功夫,非徒無益,反而有害。為此,就要做到「絕四」和反觀。

所謂「心學」,乃是相對於「理學」而來,大抵是要駁而覆之。然而,現今文壇朱氏理學大行其道,理學門人佔據高位要害,又哪是能輕易撼動的。

場中諸生有那純屬慕名而來的,見這半月池夜話原是心學講壇,心中叫苦不迭,又不好公然離去得罪了費宏等大人物,真真是悔之晚矣。

當然,更多的是「投機者」。管他黑貓白貓……管他心學理學,只要有助於自己科舉之道的就往哪邊倒。當今皇帝雖然不善治政,但對龍興之地的官員頗為親近,關於費宏回朝辛、資起複的傳聞越來越多。可以預見的是,這三位一旦入朝,必會得到重要。即便已談不上是燒冷灶,但有這麼大好機會在這場合混個臉熟,何不博上一博?

而馮過徐元傑費懋賢劉幾甘誠等人卻是沒得選擇的,因長輩之故,他們只能是心學門人,否則便是大逆不道。一個讀書人,若是名聲有汙,萬事皆休矣。

對於馮過,哲學這玩意著實玄之又玄,但若想走科舉這條路,又不得不去研究它。這就好像那世的國家選舉,總得有dang派立場方能掌握實權,無dang派人士……吉祥物……

在那個時空,心學、理學都曾大放異彩風光一時,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二者皆慢慢淡出歷史舞台,不再倍受吹捧。

馮過自非此二者擁躉,但也多少了解過,大致知道其中關節。

在他看來,心學與理學都是極端,

心學講良知,理學講天理。墨學則既講愛心良知,又講要敬畏天志。

心學的核心,乃是良知兩字。

心學也是可能走向極端的,因為你不可認為只有你自己的良知才是良知,他人的良知就不是良知。所以求至善,必須敬畏天志。

理學的核心,乃是天理兩字。

理學的極端就在於「存天理,滅人慾」。理學將天理與人情相割裂,當然是極端了。理學其實也是效法墨子「天志」而提出的,但沒有學像。因為墨學講天志,但認為天志是愛人的,天志非但不滅人慾,還「以義利人」「兼愛天下」。

自宋至清,理學、心學之所以大行道,蓋因統治者所需也。

王陽明是在批判居儒學正宗地位的朱嘉哲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他的主觀唯心論學說的,在當時,客觀上對打破思想界的僵化,反對舊權威、舊教條發生了積極的作用。

但他的這論主張有其明顯的政治目的,那就是把所謂「孝親」、「忠君」等封建道德觀念說成是人心固有的,要人們加以發揚、實踐,並以此據除不合封建道德觀念的所謂「慾念」,做封建王朝的「忠君」、「孝子」,這樣自然就不會去做「犯上作亂」,危害封建統治秩序的事。

這就對了嘛,教人忠君,統治者會不滿意?

馮過雖非此道中人,但也只能隨大流,而且還得想方設法融入其中。

「子充兄所言皆哲理也……」胡思亂想之際,卻聽資哲出聲道:「性者,天地萬物一體者也。渾然宇宙,其氣同也。心也者,體天地萬物而不遺者也。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譬之谷焉,具生意而未發,未發故渾然而不可見……」

他闡述的觀點是:「性」,包含天地萬物的整體;宇宙渾然一體,都以同一個「氣」為基礎;所謂「心」,是能體察天地而沒有遺漏的存在。所謂「性」,是「心」的本能,「心」和「性」是統一、不可分割的。由此可見,在資哲看來,萬物不是在心外,格萬物就是格心。

「正是……」徐昭然介面道:「及其發也,惻隱羞惡辭讓是非萌焉,仁義禮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謂之四端。端也者,始也,良心發見之始也。是故始之敬者,戒懼慎獨以養其中也。中立而和發焉,萬事萬化自此焉,達而位育不外是矣。故位育非有加也,全而歸之者耳。終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

辛棄疾亦道:「曰:『何以小圈?』曰『心無所不貫也。』『何以大圈?』曰:『心無所不包也。』包與貫,實非二也。故心也者,包乎天地萬物之外,而貫夫天地萬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天地無內外,心亦無內外,極言之耳矣。故謂內為本心,而外天地萬物以為心者,小之為心也甚矣。」

馮過忽然覺得腦仁有點痛。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