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九十二章 紙上談兵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戰場局勢千變萬化,戰機更是轉瞬即逝,以為讀了幾本兵書便可依法而施的那才是草包。這方十三沒讀什麼書吧,卻算是知兵擅戰的了,也是個聰明人。比較聰明的一點在於,他以摩尼教的名義招攬起義群眾,所以在很短時間內,方臘就召集了大批叛軍。師必有名嘛,他就極好地利用了摩尼教的名號。所以說,愚民愚民,既是愚蠢的,又是極易愚弄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畫的好大的一塊餅哪……」

「軍紀不明,軍心渙散,全是憑著心中一股氣操起鋤頭鐮刀殺官員泄私怨,打砸搶燒,強掠豪奪,『義軍』?呵呵,比那些殺人越貨的賊寇大盜還可怕的失心瘋,這才是真正的禍國殃民,罪不可赦。」

「這樣的武裝組織從開始就註定會以失敗告終。首先,叛軍雖然聲勢浩大,但是規模有限,無法與朝廷軍隊形成相持局面,也無法打攻堅戰。其次,叛軍不僅僅要面對官軍,還要面對各地的地主武裝,正所謂,雙拳難敵四手,兵敗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再者,方臘作為叛軍頭領,目光短淺,受困於農名思想,有了勢力,隻想享受,並沒有超前的憂患意識。」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民心所向,可非說說便成的。他方某人假摩尼教之噱頭,糊弄無知民眾倒是厲害,但一旦事不可為,想跟著吃香喝辣的民眾見勢頭不對,誰還會繼續跟著你去送死?到最後便只有少數被洗腦了的信徒『不離不棄』罷了。」

常伷還真是敢說,這就是沒錄音錄像這般黑科技,要不然世子殿下這番「反動言論」怕是要惹來大麻煩。人世子爺身份矜貴、地位超然,可以肆無忌憚的「大放厥詞」,他馮小七沒權沒勢的,可不敢瞎BB,禍從口出,尤其是在不清楚具體狀況的情形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他看來,之所以有方臘、鐘相,常定王朝自是存有大問題的,但前者的動機也並不怎麼「光明正大」,更多只是為了一己之私。

常伷顯然對東京城那位高高在上的族兄頗有微詞,對方臘之流更是不屑。

「一群烏合之眾罷了,即便有三、四十萬之眾又如何?朝廷大軍一到還不就成鳥獸散了,正是忙忙似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

「不過,這方十三逃命的本事堪稱一流,這都半個月了還沒捉拿擒獲。童貫……名不副實啊,居然讓方臘一路逃竄到瞭望縣……乾脆趕入信州府界也好,定讓聖公有來無還。」

常伷自信滿滿,畢竟信州乃龍興之地,又有經營百多年的世襲朝陽王坐鎮,防衛力之強雖不能說固若金湯,在大定可是數一數二的。信州朝陽兵與西北種家軍亦是有得一比,方臘若是進兵來犯,還真成不了氣候。

說起「種家軍」,與開國之初的「楊家將」一般皆是將才輩出的軍事家族,但名氣卻遠不如前者,蓋因「楊家將」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並有多種說書話本。

秦楚末年,常氏崛起於信州,逐鹿天下,最終功成立國。太祖雄才大略,武功卓絕,競引各路英雄投於麾下,楊業(字繼業)便是其中之一。

秦楚時,楊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歸定後,成為抗燕名將,人稱「楊無敵」。

楊繼業為大定守邊,經常與來犯的燕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

雍熙三年,定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燕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燕軍兵力佔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但護軍王冼和劉文裕卻不以為然,非要與燕國正面交鋒,並且以怯敵嘲笑楊業。楊業出擊以後,王冼等人以為燕軍已經敗退,為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業敗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楊業力戰盡日,轉戰到陳家谷,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至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後為燕軍生擒。楊業的四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為長子楊延朗,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鬥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朗對於燕人很有威懾力,燕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另外,楊業的其他幾個兒子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都是抗燕名將。

楊延朗的兒子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卻在沒等到朝廷迴音時卒於任上,大定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大定已經與北燕議和,而對西寧的政策也在和與戰之間搖擺。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但因大定積弊已深,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楊文廣的理想未曾實現。

楊業,楊延朗,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跡,為後人所傳揚——「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歐陽文叔《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

與楊家將面對北方大燕作戰不同的是,種家軍則是在西北抵禦西寧的王牌軍。

種家軍的第一代傳人叫種世衡,種世衡戍邊期間,一邊對羌人恩威並施,一邊對西寧實施反間計,剪除了李元昊的心腹大將野利剛浪棱、野利遇乞兄弟。青澗城的修築,是種世衡最具戰略眼光的一件事,歐陽文叔曾經評價:

「自西事以來,擢用邊將,能立功效者殊少。惟范仲淹築大順城,種世衡築青澗城,劉滬築水路城;滬尤為艱勤,功不在二人下。臣伏見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與張亢、滕宗諒一例待之。」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都在軍中效力,尤以種諤、種誼戰績最輝煌。

元豐四年,「老經略相公」種諤,在米脂城大破西寧八萬大軍,締造了震驚全國的米脂大捷。西寧入侵延州時,種誼奉命出征,部隊還沒到,西寧人就嚇得不戰而潰,喜得老百姓直誇:一個種誼抵過二十萬精兵!

種家軍第三代種師道、種師中、種師樸不讓先祖,被世人譽為「小三種」。

在種諤指揮的「米脂大捷」戰鬥中,種師道立下了戰功,先當了幾年地方官。此後,種師道累遷至朝散郎,被擢升為朝奉大夫。官家認為種師道是國之棟樑,有他在就不怕無人領兵,於是頻頻提拔他。理宗年間,種師道奉命統帥陝西、河東等七路兵馬共十萬大軍奔赴東線戰場,朝廷命令其十日內必須獲勝。定軍對西寧軍發起猛攻。可定軍一些將領懈怠,一裨將竟坐在胡床上督戰,種師道立斬此人,陳屍於軍帳前,諸將受到震懾,奮力拚殺,僅八天就擊潰西夏軍。皇帝得捷報後大喜,晉陞種師道為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因抵禦西夏有功,種師道成為名將,被尊稱為「老種」。

常伷自認為朝陽軍並不遜於種家軍,難不成白馬軍確為天下第一強兵?

《後漢書》曰:「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白馬義從後擴充成相當規模的部隊,一時威震塞外,烏桓「乃畫作瓚形,馳馬射之,中者輒呼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常伷接手了朝陽軍後,經過一番改良升級,冠以「白馬軍」的稱號。但此「白馬」非彼「白馬」,公孫瓚的「白馬義從」乃是一支精銳騎兵,他們全部身騎白馬手挺長矛,善於騎射、追不虛發。而朝陽「白馬軍」雖亦擅射,卻非箭而是火器。

時下的兵器有很大的發展,主要冷兵器有長柄刀、槍、短柄長刀、腰刀及各種雜式兵器如鎲鈀、馬叉、狼筅等等。除了繼承傳統的兵器品種外,火器也發展到鼎盛時期。其火器的管形火器品種頗多,形式複雜。

現今的火器主要有兩大類:

第一類是用手持點放的火銃和鳥銃,其形體和口徑都較大,一般筒內裝填鉛彈和鐵彈等物,其射程僅數十步至二百步。

第二類是安裝在架座上發射的口徑和形體大型火炮,多數筒內裝填石、鉛、鐵等物,俗稱「實心彈「,少數則裝填爆炸性的球丸,射程一般在數百步至二三裡距離,主要用於守寨和攻城,也用於野戰、水戰和海戰。

大定軍隊普遍裝備了火器,戰爭的主要武器轉向了使用火器。

騎兵行進間想要熟練掌握射擊技術及準度殊為不易,若「白馬軍」真能做到這兩點,確可謂精兵。

只不過,未經實戰的演武,終究只能是紙上談兵。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