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一十五章 怙終不悔
或許,方臘開初並沒有太多的雄心壯志,只是被造作局的無良官員敲詐勒索的次數多了而心生怨恨,偏又發作不得,終究是民不與官鬥。這就像在他心底埋了顆雷,不知何時會爆炸。而那些個福建木材商則是導火索,將他徹底引爆。

他不怎麼信教,自家那口子倒是道門信徒,向來不爭不鬥。不過,聽那些新結交的朋友講說摩尼教,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

譬如說,摩尼教認為宇宙是由善惡兩股互不相屬的力量所構成,善的一邊有光亮和真理,惡的一邊有黑暗和謬誤,世界及其中的萬事萬物和人就處在這兩股對立衝突的力量中。假如個人的靈魂要能獲得救贖,就必得認清這世界是如此這般的狀況,然後盡量避免靈魂受到惡勢力的汙染和把持,趨向於善。靈魂的真正救贖只有在肉體死亡之後才有可能。

嗯,只要通過鬥爭,光明一定能戰勝黑暗,所以又叫「明教」。同教的人都稱「一家」,教徒是家人,大家要聚財幫助貧窮教友,經濟上凡錢財物用一概公共享受使用,沒有你我之分。

入教要吃素食斷葷酒,這對大部分百姓來說並不難做到,能喝酒吃肉的人家不多。

只是,摩尼教主張禁慾,說教徒應該遠離所有會讓靈魂遭受禁錮的事物,婚姻和生育都應禁止,因為這些會延續惡勢力的宰製作用。這……豈不是要叫人絕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香火不斷才是男人責任呀。

好在教義規條雖然嚴苛,但只有領導人物才須完全遵守,一般信徒所遵守的教義不需像領導人物一樣。

但,「一般信徒」?我好像不是誒。

在發展教徒信眾時,日復一日的重複講摩尼教清規戒律。主要內容有四不:不吃葷、不喝酒、不結婚、不積聚財物。懺悔十不正當,即懺悔虛偽、妄誓、為惡人作證、迫害善人、撥弄是非、行邪術、殺生、欺詐、不能信託及不使日月喜歡的行為。遵守十戒:不拜偶像、不謊語、不貪、不殺、不淫、不盜、不行邪道巫術、不二見、不惰、每日四時祈禱。

這些,鄉親們都聽得明白且能接受,但《徹盡萬法根源智經》(或《大福音書》)、《凈命寶藏經》、《律藏經》、《秘密法藏經》、《證明過去經》、《大力士經》、《贊願經》這七部大經……便是那些個福建傳教士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呃,我也不明白。

還是三虎(王寅的小名)機敏有才,將原摩尼教教義要旨簡單地歸納為「清凈、光明、大力、智慧」八個字,提倡光明、善良、儉樸、友愛的道德觀念。如此一來,使得摩尼教頗得人心,成為動員和組織民眾的紐帶。

其實,方臘並不怎麼信這些雲遮霧罩的東西,但架不住「教主」的誘惑啊。

是滴,他便是中土明教第一任教主。

那些福建人自稱是光明使者,是牽引光明普照世間的。當然,此「光明使者」並非波斯那邊總教的「光明使者」,二者使命不同。

當初,摩尼年青時受到推茵神的點化,命他在人世間傳授一種新的宗教,以拯救這個充滿罪惡和苦難的世界。從此,他自命是推茵神派遣到塵世來的「光明使者」,開始傳教活動。二十五歲時到天竺一帶傳播新的「救世真理」,並受到了佛教的深刻影響。兩年以後,摩尼回歸波斯,在薩珊王朝沙普爾國王的支持下,向國人宣講他的「二宗三際」教義,標誌著摩尼教正式誕生。

摩尼教奉大明神為最高主神,崇尚光明,認為大明神是光明、威力和智慧的集中體現者,是「永遠之父」。只有他才能教化眾生,拯救靈魂,脫離苦難,不墮地獄。

波斯總壇,摩尼教的組織嚴密而又龐大,教會內部分有互個等級:第一級是12慕闍(承法教道者,或稱大師),第二級是72薩婆塞(侍法者,亦稱拂多延),第三級是360默奚悉德(法堂主),第四級是阿羅緩(純善人,即電那勿),第五級是耨沙(凈信聽者)。四、五兩級屬教會中的基層,人數沒有限制。

而到了中土,尤其是在福建沿海地區,摩尼教已被改名為明教,等級劃分不盡相同,教主為第一人。

波斯總壇的教主除創教教主外均由不出嫁的聖處女擔任,以維護神教的神聖貞節。每位教主接任之後,便即選定教中高職人士的三個女兒,稱為「聖女」。

此三聖女領職立誓,遊行四方,為神教立功積德。教主逝世之後,教中長老聚會,匯論三聖女功德高下,選定立功最大的聖女繼任教主。

那些福建人說,其實早在百年前,霞浦柏洋鄉上萬村人林瞪,便算是明教教主,在上萬村附近還有一個堂口——樂山堂,有弟子眾多。林瞪的兩個女兒,終生未嫁,村民稱之為龍鳳姑婆,教徒們還專門為她們建有姑婆宮,她們在明教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亦即「聖女」。

教主(聖女)以下,則有左右兩位光明使者、四大法王、五散人、五行旗掌旗使、各地分壇香主、普通信徒。

——若馮過知曉其中等級排序,定會瞠目結舌,「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

教主誒,講真,便是方臘自己都估不到自己居然能坐上明教教主之位。就好似……一夜暴富?

不過,真心不錯。那些教規教條似乎毋須嚴格遵守,福建來的「光明使者」不也喝酒吃肉?至於說禁慾,關起門來誰知道你有沒有禁?不過,身為教主,還是得有這自覺,要不然底下的人誰會服你?還得深入到他們當中去,以身作則。就好像是那些帶兵的講究「解衣推食」,不就是要表現出對下面人的熱情關懷嘛。嗯,收買人心……啊呸,不是「收買」,而是用心感化。

不過,除了亳兒,家裏人都不大能夠理解我做的事。這讓方臘有些沮喪,更有些惱火。

在他想來,他做一切……還不都是為了這個家?想讓你們過的舒服愜意些,這都不能理解支持?就算為了教裡大事小務奔波忙碌而忽略了家裏,但男人就應該有大志向,而不是窩在家裏為了柴米油鹽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糟心。

大郎書兒從小體弱多病,真正的手無縛雞之力,喜歡讀書卻沒那天份。這都罷了,偏生還沾惹上了讀書人的臭毛病,看不起這個看不起那個的,要不是有老子在外面風裏來雨裡去的討生活,你有這麼自在?還對明教嗤之以鼻,說什麼「未摩尼法,本是邪見,妄稱佛教,誑惑黎元,宜嚴加禁斷」,這是和老子唱反調哪,真是豈有此理!

百花也是,婦道人家頭髮長見識短,就應該無條件的支持自家男人,男人才是家裏的頂樑柱嘛。就算回家的次數少了,也實在沒太多的時間陪你,那不是因為要禁慾……不是因為要花精力幹事業麽?這樣就不樂意了?三十如狼……咳咳,還好沒有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拉後腿,否則,「七出」……

總之,他是絕不會承認自己是為了權利享受而忽略家庭的,雖然那種感覺很爽。

接下來,他完全無心再打理漆園,整日裏想著如何將明教發揚光大。這對於絕大多數在貧困線上掙扎的鄉民來說絕對是大殺器,能把別人的財富平分給自己,天底下竟然有這種好事?於是乎,一批又一批的鄉民爭先恐後的加入明教,並發展各自的親朋好友入教,不勞而獲,其實人人都想——是不是有一種很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唄,異曲同工。

到後來,方臘都有些怕了,短短月余時日竟然有了二十萬教徒,明教影響力恐怖如斯,簡直如同瘟疫一般,這,隊伍大了,不好管理哪。

這不,隨著信徒越來越多,教裡那些「富人」捐獻的物資完全不夠分配,下面開始漸漸有了抱怨的聲音,一些人甚至說是上當受騙了。麻蛋,莫非錢財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成,十個人均分和百人均分當然不一樣。節流是沒啥效果了,隻好開源。但怎開這個「源」呢,若是讓那些人去幹活做事賺錢,那別人為什麼要入明教?還不如去搶好了。

咦,這似乎可行哦,要搶就搶官府的,「光明使者」不總說皇帝昏聵百官無能以致於怨聲載道民不聊生麽,得推翻舊勢力方能贏得新生。

他也絕不會承認自己是怕失去了那種前擁後簇高高在上的感覺而決定鋌而走險大幹一場。

終於,下定決心後,他成了「聖公」,領著數十萬教眾秋風掃落葉般的攻城掠地,更成了永樂大帝。

雖然,這期間有教徒泄私怨並燒殺搶掠做了些不好的事情,但鬥爭嘛,總少不了會經歷這些。再說,你不給他們嘗甜頭,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嘛。

但僅僅半年時間,這支開初所向披靡無往不利的隊伍就被擊潰打散了,死者無數,屍橫遍野,那慘狀……唉,不堪回首。

後悔嗎?多少有一點。但是自己選的路,再悔也不說悔。只是,回頭再細想,他愕然發覺自己其實是被推著前行的,或許用「裹挾」這個詞也不為過。

但,再也回不去了,一踏上這條路,再沒有後退可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