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一十三章 蘭芝以芳
原本,像馮迅這般小娘子頂多也就能喝喝果酒,但方蘭芝說江湖兒女要喝就得喝烈酒,那才叫豪氣,有俠女夢的迅哥兒深以為然,於是,兩位「女俠」首度嘗到了醉酒的滋味。

葡萄酒、棗酒、桑葚酒、柑橘酒、梅子酒、石榴酒、桃酒及梨酒等等,在千年前就有了。這些果酒,是以甜、酸、清、香的風味特色而為歷代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及各兄弟民族所喜愛。

漢武帝派使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帶回優良葡萄品種和釀酒技術,還招來了釀酒藝人,促進了葡萄栽培和果酒釀造的發展。當時的離宮別館,遍植葡萄。魏文帝曹丕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道:「中國珍果甚多,葡萄釀以為酒甘於麯葯。」

東漢時,扶風人孟佗,給大宦官張讓送去一斛自釀葡萄酒,竟得涼州刺史之職。大昌時,胡食盛行長安、高昌葡萄酒傳人宮廷,詩人王翰在《涼州詞》中寫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詩句,更成了人們讚美果酒的千古絕唱。

用楊梅釀酒,在晉朝已風行嶺西,非貴人重客不得飲用。用柑橘釀製的甜酒,在秦楚已得「洞庭春色」之雅稱。

山梨酒採用自然發酵而成,被譽為「真釀」——「漫用大翁儲百枚,以葡蓋而泥其口,意欲久藏,施取食之,久則忘之,及半歲後,因園中,忽聞酒氣熏人,清冷可愛,湛然甘美,真釀也,飲之輒醉。」

而桑葚更是皇家禦用的補品。

這些個果酒,酸酸甜甜的,味道不錯,度數不高,正是女兒家好飲品,方蘭芝卻反其道而行之,果然夠豪。

但這只是原由之一,關鍵是她不開心。

雖說少年不識愁滋味,但於方蘭芝而言,這近一年來的經歷遠非一個「愁」字所能概括。

原本,一家人過得開開心心的,有兩位兄長在前,作為家中麽妹的她備受寵愛。

家裏算不上富足,但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過的並不窘迫。縣境裏的梓桐、幫源幾個峒都坐落在山谷幽深地勢險要之處,且當地物產豐富,漆樹、楮樹、杉木等資源豐富,方家便擁有一座漆園。雖然造作局的官員常來強取木材,也算在承受範圍之內。

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父親和前來經商販賣木財的人走的很近,經常帶他們來家裏吃飯,觥籌交錯稱兄道弟。

她聽不太明白父親與那些朋友聊的什麼,知道是關於摩尼教的。

聽母親說,有一個叫李廷裕的在京城開封一家卜筮商店裏用五十千錢買到了一尊摩尼像,此後摩尼教就在福建流傳開,那些個行商的福建人便是摩尼教徒。在泉州,被稱為「明教」。

又有個叫張君房的受命主持修撰《道藏》,福建當地的明教教徒,通過各種關係,用大量金錢買通了他,他分別兩次敕命福建進獻《明使摩尼經》,使《摩尼經》進入國家藏書序列,以此擴大明教在大定的影響力和合法地位。那時,明教和摩尼經,不過是國學「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沒有像前面的朝代那樣,視之若洪水猛獸。

母親又講述了摩尼教的根本教義,為二宗三際。二宗指明暗,也即善惡。三際指初際、中際、後際,初際階段,明暗是分開的。中際階段,黑暗侵入光明,光明與黑暗鬥爭,兩者混合。後際階段,明暗重新分開。

方蘭芝聽的雲遮霧罩的,完全不明所以。

母親便將明教教義被歸納為簡單好懂的八個字,「清凈、光明、大力、智慧「。它吸收的教眾中,各種身份的人都有,以社會中下層居多,有農民、書生、吏員、兵卒、盜賊、豪俠等。為了統一辨識和開展教務活動,明教規定教眾們必須白衣黑帽,尊奉明使為教內最高神,他們都相信光明終究會戰勝黑暗。

那些福建人宣揚明教「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論調,簡而言之,便是「有飯大家吃、有事大家幫」。他們還說僅溫州一地就有四十餘個,其他無名的據點還不在其列。這些教會點每年固定時間開設道場,男女民眾,夜聚曉散。

還有一條,明教主張素食,不飲酒不吃葷。

方蘭芝想著父親與那些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場景,看不懂這世界了,就這?

但父親似乎被那夥人「洗腦」(這個詞是馮小七說的,還挺貼切)了,呆在一起不知道商量些什麼,漸漸的漆園也無心打理了,神秘兮兮的朝出晚歸。不僅如此,他還帶上了叔父方七佛、二兄方亳和王叔叔,偶爾偷聽到在籌謀著什麼,說是「共襄盛舉」。漆園被交給大兄方書打理,可大兄自幼體弱多病,還有先天腳疾,平素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能打理什麼?

這樣子幾個月下來,家裏已是入不敷出,漆園更是處於荒廢狀態。但父親卻顯得很是亢奮,看得出是在謀劃大事。

終於,去年十月初的一天,裡正方有常發覺了父親等人要密謀「叛亂」,便派二子方熊向縣告發。父親發現事泄,便糾集人殺了方有常一家,只有方有常的三lu子方庚越牆逃脫。十月初九,父親集合千餘人,在漆園誓師。

父親說佛教教義中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虛偽的,應該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主張實現真正的平等;「劫取大家財,散以募眾」;「有甚貧者,眾率財以助……凡出入經過,雖不識,黨人皆館穀焉,人物用之無間,謂為一家。」

那時候啊,父親站在高處,聲音洪亮,振聾發聵,四下聽眾無不嘶吼怒叫,群情激憤。

還是叛……他們叫「起義」,比說書先生話本裡的「清君側」更加激進,是要推掀翻大定江山,讓受欺壓盤剝的百姓翻身當家做主人。

父親自稱聖公,建元永樂,設置官吏將帥,以頭巾區別等級,從紅巾往上分六等。但是義軍沒有弓箭、盔甲,隻好用鬼神那些隱秘難測的事互相煽動,轟轟烈烈,氣勢如虹,燒房舍,掠金帛,誘逼良民加入起義軍。在這裹挾一切的氣勢當中,越來越多的州縣被起義軍佔領。許多地方長官,甚至無法與之力敵,要麼戰死,要麼逃亡。

僅一月有餘,在方臘的帶領下,起義軍便攻佔了浙江、安徽、江西、江蘇等六州五十二縣。

皇帝又下令童貫率十五萬精兵鎮壓起義軍。由於起義軍勢力分散,童貫採取一一擊破的戰術,很快就大敗起義軍。

再往後,父親率義軍從杭州城突圍,因為義軍沒有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又缺少精良的武器,再加上接連失去攻佔的城池,因此大家士氣低迷。與官兵對戰時節節敗退,很快便失去了歙州、睦州和衢州等地。

父親帶著不足二十萬起義軍邊戰邊退,最終退回幫源洞。

為了捉拿父親,官府四處張貼懸賞告示,表示只要有人提供父親藏身的信息,不光加官進爵,還賞賜豐厚。起義軍中有人見之起意,做了叛徒。在他的帶領下,官軍找到了幫源洞。

儘管起義軍頑強抵抗,但由於官軍數倍於他們,最終七萬起義軍除了二百餘人浴血突圍,其餘悉數被殺。

一路逃亡,數次遇險,跟隨突圍出來的百多人都死了……什麼聖公聖母太子公主,惶惶如喪家之犬,不可終日。

無限風光在險峰,開初有多風光後面便有多落魄。「金芝公主」呢,多少是滿足了少女的虛榮心的,但也僅此而已。她不在乎這種高高在上萬人追捧的無上榮光,若可選擇她寧願過以前那種一家人和和美美的日子。

看看那些人都做了些什麼吧,一場勝戰下來就原形畢露了。瘋狂的泄私仇,抓住往日有嫌隙的百般折磨,看著對方生不如死哈哈大笑。更有不少人見到有幾分姿色的女人便搶了回去,這豈是「義軍」,與匪寇何異?倭寇上岸也沒這般兇狠殘暴吧。

朝廷通報稱,「永樂」大軍戕害百姓二百多萬,敗亡後所掠搶的婦人逃出,全身赤裸,自縊於林中的,相望百多裡……縱然是誇大其詞了,但也是部分事實,沒法推諉不認。

接下來,皇帝又下詔「今後百姓不得妄立名色,自稱道民,結集徒黨。嚴切曉諭,各令四散著業。」

後續都無關了,原本好端端的家沒了,大兄因病殞沒,七佛叔和二兄去向不明,父母又撇下自己遠去,方蘭芝感覺自己成了無根浮萍,彷徨無依。好在她原是個堅強少女,韌勁十足,饒是遭歷此般種種劇變亦一蹶不振。只是,暫住馮家終究是寄人籬下,雖然這一家子待自己真心不錯。

馮居庸夫婦是心善之人,一個豪爽一個大度,兩月余便證方蘭芝有了家的感覺。至於那馮小七,哼,仗著一副好皮囊又有才華,沾花惹草的,資南嘉和董小宛是明戀,應素白便是芳心暗許,母親還有意讓自己嫁給這個花心大蘿蔔,才不要……呢?

少女情懷總是詩,究竟是怎麼想的,或許她自己都不清楚。

至於「以酒澆愁」,另外一個原因卻是,她鬥巧竟然輸給了馮迅,那是一個六歲的小妮兒呀,這讓她太鬱悶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