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零三章 書山有路
崇寧四年六月廿三,經過長達兩個月的爭執定策、籌措動員,大定「五路伐寧」開始。

常佶親自主持這場滅國之戰,他壓上的籌碼,不僅僅是軍隊的數量,還幾乎包括了短時間內能湊齊的所有家底。但是五路大軍西征,不是一個統帥,而是三個主帥,童貫、王中正、高遵裕,兩個太監,一個外戚,王中正節製種師道,高遵裕節製劉昌祚,而軍中宿將種師道、劉昌祚竟然沒有自主權。

主攻在中央,旁側要最先啟動,把西夏軍的主力吸引過去。時間到了七月下旬,童貫出熙河,繞過蘭州,向西市新城挺進。童貫部遇到了兩萬西寧騎兵,熙河兵團擺出了李靖的六齣血花陣,在西市新城外,西寧軍大敗,被斬首兩千餘級,奪馬五百匹。在奪取蘭州城後,童貫停了下來,把八、九支西夏軍隊吸引了過來。

其實西寧這邊得到消息後,面對亡國之危,也迅速制定了應對之策,把西寧軍分為三大軍,第一軍為主力,正面剛定軍,第二軍負責配合第一軍在側翼突襲定軍,第三軍負責繞後其擾定軍的後勤補給。

但西寧軍簡直不敢想像,定軍的威力太猛了。打的他們毫無招架之力。一直在節節敗退,這幫西寧軍敗退到一條山谷大間邊上,跑到大澗對岸的時候,童貫這邊不敢貿然進攻,於是就拉弓放箭,西寧軍也不甘示弱。一時間兩軍箭矢滿天飛。但是定軍的箭靶好像帶著瞄準器一樣,一一射一個準,西寧軍被射得慌忙逃竄,童貫的熙河軍也就這樣順利的打進了蘭州。隨後便在蘭州重新築城,重整旗鼓後,開始往西夏腹地深入。「不須拒之,但堅壁清野,縱其深入,聚勁兵於靈、夏而遣輕騎抄絕其饋運,大兵無食,可不戰而困也。

另外,西寧採取堅壁清野的策略,不留糧食,憑藉騎兵騷擾後勤,以求最後不戰而勝。實際情況,也正如西寧預料的一樣。定軍一開始攻城拔寨,摧枯拉朽,西寧基本沒什麼抵抗。不過,隨著戰局的深入,情況開始發生了變化。

戰場局勢瞬息萬變,誰也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不過,一直到八月初,態勢都在向著大定設想的方向發展,似乎,真能降服西寧?!

但對於馮過而言,前線戰事只見諸於紙面,並無親身經歷,實在無法感同身受。況且,他內心是不看好此次五路伐寧的。更為重要的是,鄉試在即,絕不可分心,因小失大。

當然,對於莘莘學子,鄉試方是第一要事,是龍是蛇且看今朝。

馮過屬於「散養」的。講真,他絲毫沒有察覺到緊迫感,與尋常無異,該做什麼仍舊做什麼。這是天賦啊,旁人羨慕不來,也學不來。咳,開掛的人生就這麼豪橫。

七月中旬,歲試結束。考試成績被分為六等,其中第一等、第二等和第三等的前三名獲取參加鄉試資格。後三等非但沒有了考試資格,而且第四等還要接受撻責;五等的要降級;第六等的最慘,被剝奪了生員資格。

信州府學三百一十七名秀才通過歲試的有三十五名,百分之十一的份額,競爭不可謂不激烈。

八月初一,三十五位承載著家族興旺和本地榮譽的秀才們在家人的殷殷期待和知府蘇大人的敦敦教誨中奔赴省城參加今科秋闈。

禦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

鄉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凡本省生員與監生、蔭生、官生、貢生,經科考、歲科、錄遺合格者,均可應試。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慶典加科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中試稱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中試之舉人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凡中試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主持考試的正副主考官由兩京委派並由當地的政府官員組成臨時機構進行主持活動。初六日考官們入闈,先舉行入簾上馬宴,凡內外簾官都要赴宴。宴畢,內簾官進入後堂內簾之處所,監試官封門,內外簾官不相往來,內簾官除批閱試卷外不能與聞他事。考試共分三場,每場考三日,三場都需要提前一天進入考場,即初八,十一日、十四日進場,考試後一日出場。

想不到啊,我馮某人又參加高考了。馮過很是有幾分唏噓,千軍萬馬搶過獨木橋啊,難免有溺水者,那個時空便有承受不了高考失利而崩潰自殺的,這個時空更甚。

心有所感,他忍不住在《信江雜誌報》發了一篇節選文章,又通過馮氏名下的「吉陽書局」印了一本書,士林轟動,洛陽紙貴。

文章叫《范進中舉》,書叫《儒林外史》。

前文節選於後者,首刊於報章,篇幅恰到好處。

文章圍繞著范進中舉前後展開。在作品中,始終沒有一句褒貶愛憎的話,它讓諷刺對象的形象、行為、內心因范進中舉而產生自我矛盾,醜態百出,從而淋漓盡致地揭露出當時社會的種種醜惡現象和人們的病態心理。採用了鮮明的對比,對文中人物、社會以及科舉制度都進行了淋漓盡致的諷刺。細節處描寫生動逼真,極具諷刺性。

文章見諸報端後,開初只在小範圍之內討論。畢竟,此文太過尖銳,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於「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極其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

其實,這樣的文章在鄉試年尤能引發共鳴,但也正因太過真實而觸及敏感話題。都說讀書人清直敢言,實際上有幾個敢衝鋒陷陣的,槍打出頭鳥呢,難道還真「奉旨填詞」、「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不過,當周伯通閱罷文章嘆贊不已後,讀書人彷彿瞬間找到了組織,提學大人都發聲了,豈不是代表官方蓋章認證?那還有啥可顧忌的?兄弟們併肩子上啊……nonono,這種有可能惹是非事還是讓我一個人承認擔吧,針砭時弊,敲響警鐘,喚醒世人,雖千萬人吾往矣,誰也別攔我,誰攔跟誰急。誒,不得不說,文人的筆的確能夠生花,至於說文人有風骨不出風頭真名士之類,你敢信?

什麼叫洛陽紙貴?什麼叫轟功士林?且看《儒林外史》引發文化風暴。

千百年來,世間苦讀書久矣。別問為什麼,問就是讀書是成功的捷徑但又是最難行的羊腸小道世間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偏生能藉此出人頭地的少之又少。懸樑刺股錐焚膏繼晷,鑿壁偷光囊螢映雪,其中艱辛實難筆墨能夠形容,但真正能成功的有幾人?君不見院試那白髮蒼蒼顫顫巍巍的老童生為求一秀才功名「活到老學到老」麽,苦讀數十年,只不過是執念支撐,又何來樂趣可言?

詩書傳家,書香門第,只是象牙塔尖的一小撮。科舉選官之前,是察舉製、九品中正製,所謂「上品無寒士,下品無氏族」,「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塗(途)之昆弟也。」寒門子弟要想出人頭地,躋身上流社會,其難度比起蜀道之難,有過之而無不及。何以?便因書籍只在士族。

昌以前,教育資源相對更為分散,名儒大家不見得都在廟堂裡,而是散於鄉野。所以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碰上了鬼谷子,張良碰到了黃石公,一般人沒有這個運氣。

而紙這般好東西一經出現,便被門閥士族、皇親國戚所壟斷,普通旁人根本無法使用。要知道,造紙術在當時並未普及,技術也不夠先進,無法大規模生產紙張,而紙張作為當時書寫最為流暢,輕簡方便的書寫工具,更是價格高昂。就算是有錢的商人士紳,家中也不會有太多的紙張。

更何況,關於文書載體的具體規定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紙取代簡牘等其他載體之後有了重大變革。紙製的公文不僅在攜帶和書寫上遠遠便捷於前代的公文,更是在保存使用方面深深影響了其他文書的處理制度。由此,普通人家連基本的書寫工具都無法擁有,如何比得上貴族士紳呢?說到學習,自然是從一點一滴開始慢慢積累的,而那些寒門子弟,從一開始就輸了。

私學的興起,使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封建基本倫理道德規範得以繼承和發展,促進了學術文化的繁榮和進步,繼承和發展古代傳統文化,在為社會培養各式人才等方面起著極大的作用。但其的弊端卻毀了一代又一代的寒門子弟。私學多是有家族士紳為家中子弟教育學習而開辦的,其中的先生是由士紳花錢去請的文人,用以自家及好友家子弟來學習的。

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那些寒門子弟連基本的文化儲備都沒有,終日在壓迫下生活,就連基本的溫飽都無法保障,何來的銀錢去請先生呢?

讀書,非止在那時是奢望,便是在此時又有多少底層家庭能夠供養?

科舉,只不過是有錢人(至少是衣食無憂的人家)玩的遊戲罷了。

而想通過科舉選官,更是萬中無一的不歸路,正所謂是:讀書難,難讀書,書難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