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鼎定河山》第一百零八章 龍盤虎踞
弋陽西去八十裡,有處名山乃道教聖地,名「龍虎山」。

《信州府志·山川篇》謂其為「象山山脈之一支,歷台山西行數十裡,折而南,分兩支,環抱狀若龍盤虎踞,故名」;《龍虎山志》又載雲:「山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

東漢中葉,張道陵偕弟子到龍虎山修鍊「九天神丹」。傳說三年丹成,有青龍白虎繞丹鼎。而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

龍虎山之所以聞名,一是有賴於其山水秀麗可人,二是得益於道教天師派祖庭所在地的影響,且有左河水詩雲:「碧水丹霞踞虎龍,洞天福地隱仙庭。道陵縱使神行遠,仍讓妖魔懼逞凶。」人們提起道教也往往想起「道都」之稱的龍虎山。

龍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仙人張巨君主之,為道教正一道天師派「祖庭」,歷代天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四十餘代,奕世沿守千餘年,均得到歷代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兩大世家。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歷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面積、規模、佈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建有道觀八十餘座,道院三十六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王國。

秦楚以來,龍虎山正一道得到進一步發展,天師的地位有了實質性的提高。皇帝不僅命天師統領三山道教,而且還向天師詢問治國之策。定真宗大中祥符五年,真宗改龍虎山真仙觀為上清觀。大中祥符八年,真宗冊封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為真靜先生,開皇帝為在職天師賜號之先河。此外,真宗還在京師為張天師設立授籙院,並賜帑銀在龍虎山擴建上清觀。

英宗皇帝賜號張繼先為虛靖先生,並賜建府第。這也開了官方給天師賜建府第之先河。

當今皇帝常佶更是認為道教有濟世救國之效,多次召見張繼先天師,除向天師求長生不老之術外,還問及時政。

這些,馮過並不清楚,幾乎是一無所知,因為他是個無神論者,不信教。

但這個時空,九成九的人都信教,非佛即道,如劉幾便虔誠的道教信徒。

馮過原不想在龍虎山逗留,可對於劉之道那便是過寶山而不入……呃,不是,是過聖地而不朝聖,等同於「異教徒」。無奈,在小劉幽怨的眼神凝視之下,稟著不拋棄不放棄的宗旨,唯有攜同上山。

一路上,劉幾猶如磕了……總之就是興奮異常的那種,一面貪婪地四處打量,一面給馮過幾人普及道教及龍虎山的相關信息。

還別說,聽他如數家珍的說了一通,馮過算是對大定道教興盛有了較深的了解。

說是太宗即位後,召見道徒更為頻繁,並對黃白等術頗感興趣。在他統治時期,陳摶、丁少微、王懷隱、陳利用、郭恕先、張契真、趙自然、柴通玄等人均受到尊崇。太宗還不斷地興建宮觀,積極搜集道書,「命散騎常侍徐鉉、知製誥王禹等校正,刪去重複部分,共得三千七百三十七卷,寫演分賜宮觀」。

英宗繼位後,為了發展道教,甚至不顧國家財力的匱乏而大興宮觀。政和元年七月,英宗建長生宮於京師,以祠熒惑。政和三年四月,他在出生地福寧殿東側建玉清昭陽宮,後因自稱神霄玉清王下凡,於政和七年五月改名為玉清神霄宮。政和五年四月,他於京師建葆真觀。政和六年四月,他又在皇宮附近建上清寶宮,並於城上建復道與皇宮相通,以便經常前往作齋醮和授等事,之後又鑄神霄九鼎,奉安於該宮的神霄殿。同年九月,令天下洞天福地普遍修建宮觀,塑造聖像。政和七年,又令將全國天寧萬壽觀改建為神霄玉清萬壽宮,仍於殿上設長生大帝君、青華帝君神像。

崇寧元年八月,京師神霄宮建成,當今皇帝親自撰文並書寫《神霄玉清萬壽宮記》,令京師神霄宮刻於碑上,以碑本賜天下摹勒立石,於是神霄玉清之祠遍天下。皇帝還於茅山建元符萬寧宮,在龍虎山遷建上清觀,增建靖通庵、靈寶觀等,使大定出現宮觀盛極一時的現象。

大定帝王崇道,在促進道教管理機制、理論和著作等發展的同時,也使道教出現了新的派別。

一是天心派。天心派是正一派的一支,以傳授新符篆「天心正法」而得名,創始人為「天心初祖」饒洞天。據記載,饒洞天是撫州臨川人。太宗淳化五年八月,他自稱靠夢中神人指引,在華蓋山山頂掘地得玉仙經,題曰《天心經正法》。後遇道士譚紫霄並得其道,才知仙經之妙,於是立天心派授徒。

二是神霄派。神霄派是英宗年間形成的以神霄玉清真王、青華帝君為宗師,五雷法、符篆、內煉為主要方術的道教新派別,屬符篆三宗分衍的一支。神霄派的實際創始人是溫州永嘉人林靈素,他在流浪途中被一位趙姓道士收為徒,得五雷法。

三是內丹派南宗和北宗。南宗因地處江南,世人稱為南宗,奉紫陽真人張伯端的《悟真篇》為祖經,自稱其丹法源於鍾離權、呂洞賓。據說,張伯端傳道給石泰,石泰傳薛道光,薛道光傳陳楠,陳楠傳白玉蟾,此五人後被南宗尊為「南五祖」。其實,前四祖皆為單傳,並未形成道派,南宗的實際創立人是白玉蟾。白玉蟾本姓葛,名長庚,字如晦,號海瓊子、神霄散吏,瓊州人。他十二歲舉童子科,後因任俠殺人,改裝為道士四處遊盪。理宗嘉定五年八月,白玉蟾在羅浮山遇陳楠,得其授金丹火候訣及五雷法。

馮過下意識的問:「那內丹北宗呢?」

劉幾娓娓道來:「北宗是為全真教,始創人王重陽改派,汲取儒、釋、道的部分思想,主張三教合一。其掘地為穴,居於其中修道,榜其所居為『活死人墓』。數年後,他得呂洞賓真傳,在關中廣收門徒,以『三教同源』為根本性指導思想,組建了全真教。之後,他雲遊四方,在山東、河南等地傳道,其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和孫不二被稱為『全真七子』。全真教開宗立派雖隻四十餘年,但在北方影響較大。」

馮過險些石化,無心再聽劉幾講說「凈明道」。

「中神通」王重陽,那「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呢?「全真七子」,有無「天罡北鬥七星劍陣」?「長春子」丘處機收楊康為徒了麽?嘉興有沒有「江南七怪」?

馮過魔症了,不怪他孤陋寡聞,實在是這錯亂的時空讓他完全摸不清歷史脈絡了。

全真教創立才四十幾年,此般說來「全真七子」正當壯年呀。

在那個時空,全真教全真道的創始人陝西鹹陽人王嚞,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後,改名嚞,字知明,號重陽子。於金正隆四年,聲稱於甘河鎮遇仙,改儒為道。曾居終南山修道。金世宗大定七年去山東傳教,先後在文登、寧海、福山、登州、萊州等地建立三教七寶會、三教金蓮會、三教三光會、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傳道說法。在這期間,先後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人為徒,創立全真道。

請注意時間點,其時趙宋王朝南渡,陝西終南山也好,山東寧海也罷已淪陷為金國所轄,現今卻如北宋,尚屬大定國境,用不著「出國」。嗯,有機會一定要去終南山看看活死人墓……啊呸,是要去拜訪丘道長,學個一招半式,或許能練就一身不錯的功夫呢。君不見生性跳脫的小王爺完顏康也能通過「比武招親」贏走穆念慈的芳心麽?

劉幾徐元傑哪能知曉馮過在這當口竟能如此想入非非,見他目光飄忽,還以為他被這滿眼美景給迷住了呢。

眼前這山,根盤地角,頂接天心。遠觀磨斷亂雲痕,近看平吞明月魄。左壁為掩,右壁為映。出的是雲,納的是霧。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斜飛,藤蘿倒掛。虎嘯時風生谷口,猿啼時月墜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塊玉,碧紗籠罩萬堆煙。

「未登龍虎榜,且登龍虎山。一見三清易,三年一第難。劍埋光射鬥,雞鳴曉席關。乾坤誰整頓,擬伴赤松閑。」劉幾誦罷,嘆道:「此詩有訛,依我說,一見三清難,難於三年一舉第。聽聞那天師府乃是道教聖地,普天之下前來朝聖者不知凡幾,有擾天師清修,卻是立下規矩外人不可亂入。否則過龍虎山而不拜天師府,猶入寶山而空回也。」

馮過方回過神來,聽劉幾嗟嘆不已,微微一笑:「若這般容易進去朝拜三清,豈非人人可得道飛升了。」

呵呵,飢餓營銷了解一下。

劉幾有些不悅地看馮過一眼,卻也不知如何反駁。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