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扶秦》第兩百一十七章 請登天子位!
名分的力量有多大?就這麼說吧,歷史上多的是沒有任何勢力,光靠一個皇帝頭銜就成功翻盤的皇帝。

這些皇帝手上沒有任何的力量,但就是因為有名分地位的加持,因此他們可以做出許多亂臣賊子都做不了的事情。比如說封官許願,承諾幹掉亂臣賊子之後將對方現有的地位和權力賞給聽話下屬什麼的。

現在還是戰國時期,歷史上很多諸如衣帶詔之類的事情還沒有發生,但是這並不妨礙人類理解名分的力量。畢竟此時周王室冊立的分封製傳統還沒有徹底消散,孔子所說的「名不正則言不順」還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在這種情況下,嬴政很快就明白了呂不韋的意思,隨後面色變得緩和了許多,繼續對著呂不韋說道:

「所以,相國的意思是,讓寡人暗地裏收買你安排在寡人身邊的侍衛,而後再在關鍵時刻對你完成絕殺嗎?」

「大王可以這麼做,這是您身為王者的自由。」

呂不韋點了點頭道。

得虧此時王沉不在這裏,否則他指不定要驚嘆呂不韋定是嬴政的野.爹了。否則的話他實在是無法理解,為什麼呂不韋要對嬴政這麼好,甚至不惜獻祭掉自己,以此來鍛煉和磨礪嬴政的帝王之心。

「所以這個相國準備推行韓非新學說又有什麼關係呢?」

聽到這話的嬴政不由心中一松,隨即立刻轉變話題道:

「難道就因為寡人可以收買你安排在寡人身邊的侍衛,所以相國就準備推行韓非的新學說?」

「大王還是沒有搞清楚其中的邏輯。」

呂不韋搖了搖頭道:

「之前李太守說,推行韓非的新學說就相當於廢除國君的權威,這其實是不對的。」

「臣已經說過了,國君之所以是國君,並不是因為他的先祖是國君,而是因為他說話有人聽。」

「既然如此,那這國家採用什麼樣的體制又有什麼區別呢?」

「韓非的那套內閣製,看起來似乎是限制了國君的權威,但是只要國君能夠獲得全部內閣成員的支持,那國君的權力不就不降反增了嗎?既如此,又何必糾結於到底用什麼樣的制度呢?」

憑心而論,呂不韋的話其實是有幾分道理的。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人不是秦始皇漢武帝,也不是唐太宗明太祖,而是一個臣子——張居正!

朱元璋為了限制宰相的權力,收攏皇權,直接將宰相制度給廢除掉了。但是宰相又實在是過於重要,沒有宰相的話皇帝的工作量實在是過於巨大,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明朝的皇帝們便搞出了內閣制度,以此來分擔皇帝的工作壓力。

後來為了限制內閣的權力,同時也是為了繼續減輕自己的工作壓力,明朝的皇帝們又搞出了司禮監,讓太監們來製衡文官。

理論上來說,在經過這一整套的制度限制之後,明朝應該不會再出現專權的大臣了才對。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明朝非但出現了專權的大臣,而且這個大臣的權力還是幾千年來最大的,哪怕是歷朝歷代的皇帝,都無法與之相比。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權力雖然已經分散了,但是在分散的狀況下,一旦這些原本應該相互製衡的權力達成了某種共識,進行合作,那麼其所發揮出來的威力將比這些權力集中在一個人手中更大!

張居正身為內閣首輔,手上本來就掌握有文官勢力。馮保身為司禮監的頭頭,因為與張居正結盟的關係,也是全力支持張居正。

再加上皇帝年幼以及代表皇帝的太后的全力支持,在那個特定的時間段,張居正等於是統合了大明朝全部的權力體系,真正做到了呼風喚雨無所不能。也正是因為這樣,歷史上張居正才會那麼囂張地說出「吾非相,乃攝也」的話。

張居正的故事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一旦原本分散開來的權力得到整合的話,其所爆發出來的力量是要遠遠比權力歸於一人更大的。畢竟權力歸於一人的時候是很容易出現各種「損耗」的,而幾個部門擯棄前嫌,相互合作才能真正將權力的力量發揮到最大。

同理,放在當下也是一樣。身為當今天下最傑出的政治家,呂不韋一眼就看出了內閣制度的優越性。即一方面能夠在君王昏庸的時候有效限制君王,不讓他做出危害國家的事情來。另一方面則可以在君王賢明的時候發揮出最大的力量,讓君王可以帶領國家走向輝煌。兩相加持之下,呂不韋實在不知道有什麼不採納內閣製的理由。

當然,這是理論上對國家最好的制度,對於國君來說就未必了。畢竟無論是昏庸的君王還是賢明的君王,他們都是不會嫌自己手上的權力太多的。賢明的君王或許還能自信於自己的手腕,覺得自己可以那些內閣的大臣,因此同意內閣制度的存在,但是昏庸的君王就未必了。正是因為知道自己拿捏不住內閣的大臣,因此他們才會極力抵製內閣制度。因為內閣制度一旦通過,他們這輩子將可能再也沒有出頭之日。

嬴政是一個比較開明的君王,但是開明的其實也非常有限。受限於早年經歷的緣故,嬴政的內心其實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在這種情況下,指望他同意內閣制度通過,簡直比登天還要難。畢竟這就相當於是讓他將手上的刀交給別人來保管,缺少安全感的嬴政怎麼可能會答應這種事情呢?極力抵製才是他最有可能做的事情。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聽到呂不韋的話之後,嬴政連想都沒想,就直接拒絕道:

「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整個天下都是上天賜予天子的,而後天子又因為自己精力有限,管不過來,所以才將手上的權力分給大臣。但是無論如何,大臣的權力都是來源於國君的,既如此,讓大臣反過來限制國君的權力,這不是本末倒置了嗎?這實在是不妥,還望相國三思!」

任是呂不韋之前說了一大堆權力來源於底層,說話沒人聽國君也只是個屁之類的話,此時的嬴政依舊是死死抱著君權神授的理論不放手,打死都不肯將手上的權力正式下放給手下的大臣。畢竟這關係到他的切身利益,由不得他不如此。

「是啊,相國。自古以來只有國君給大臣下放權力的,哪有大臣反過來授予國君權力的說法?相國此論,怕不是想攫取國君的權力,而後長長久久地攝政下去吧?」

就在這個時候,一旁的贏姓宗室終於忍不住了。他們的權力和地位完全來自於自己身上的血統,若是國君的權力受限了,那他們這些宗室又算得了什麼?因此連想都沒想,他們就直接站到了嬴政的那邊,朝呂不韋發難。

「不錯,天在地上,王在臣上,這是自古以來不變的真理。相國如今想要讓內閣和大臣掌握更多的權力,反過來限制國君,這不是本末倒置了嗎?我等楚系與秦國榮辱與共,卻是不能答應相國的提議!」

眼見贏姓宗室發話了,一旁的楚系貴族也忍不住站了出來,雖說他們卻是非常饞呂不韋的那套理論,做夢都想將權力從秦國國君的手上竊取過來,但是現在還不是時候。等將成嶠推上秦國的王位之後,他們或許真的會重新撿起呂不韋今天說的話,對成嶠進行逼宮。但是現在……楚系貴族們表示,還是先站在嬴政的那邊,幫他將呂不韋壓下去吧。否則一旦呂不韋將內閣製通過,他們再想擁立成嶠繼位,可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了。

「你們……哎……」

雖說早就知道贏姓宗室和楚系貴族會站出來反對自己,但是當這一幕真正發生的是時候,呂不韋還是忍不住嘆了一口氣。

他是多麼想幫秦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而後讓秦國的江山可以永固啊。但是很可惜,秦國的這些既得利益者們並不打算讓秦國的江山永固,因為那會危害到他們的利益。

想到這裏,呂不韋只能無奈地搖了搖頭,隨後對著嬴政行禮道:

「既如此,那麼推行內閣制度就先不通過吧。不過臣還是有一個提議,希望大王能夠應允。」

「什麼提議?相國但說無妨!」

聽到呂不韋不再堅持推行內閣制度,嬴政心中不由鬆了一口氣,隨即語氣緩和地對著呂不韋問道。

「內閣制度雖然不推行了,但是韓非學說中的天命說卻依舊是非常有價值的。因此臣鬥膽,想請大王尊奉天命說,登基成為天子,接受天下諸侯的朝拜,將君臣名分定下來!」

呂不韋上前一步,目光灼灼地看著嬴政道:

「一旦君臣名分定下來,將來我秦國再想插手六國事務,就將變得容易許多。不僅如此,將來我秦國再想進攻六國,也能得到道義上的依仗,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