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一個重要人物的出場(3)
李鴻章堅決不按英國人的要求寫認錯書。他的話是:帝國的軍政與外國人無乾!1864年7月19日,太平天國都城南京被曾國藩的湘軍攻破,太平軍急劇走向衰亡。李鴻章和他的老師一起受到朝廷的重賞。李鴻章被封為一等伯爵,封肅毅侯,戴雙眼花翎,接任江蘇巡撫。他成為名副其實的一方諸侯了。時年42歲。李鴻章為之奮鬥的"封侯"歷程,自他以七品官出京時算起,用了11年。36年後的1900年,夏,廣州。早上下了一陣濛濛細雨,嶺南的潮濕溽熱更濃重了。剛剛從兩廣總督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78歲的李鴻章在"天字"碼頭登上了招商局輪船公司專門為他準備的"平安"號輪船。他高而瘦,頭上是一頂青緞小便帽,灰白色的辮子有些枯萎。中國式的鬍子長而柔軟。一張滿是老人斑的皺紋縱橫的長臉上兩頰深陷,使人看上去他總像是在怒氣衝天。他沒有穿官服,隻著一件藍布短衫。廣東將軍巡撫以下的官員站立兩旁,看著這個顫巍巍的老人在貼身侍衛的攙扶下走過跳板,然後在甲板上的藤椅上坐了下來。所有的官員都靜靜地等候著他開船的命令。但他很久都沒開口,只是閉著眼睛一動不動地坐著,彷彿睡著了。1900年7月17日,一個重要的日子。在熱得大汗淋漓的官員們越發不敢出聲的沉默時刻,南海知縣裴景福上船了。他是一個與李鴻章既是同鄉又私交甚密的官員。裴景福首先祝賀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外洋有電,諸領事皆額手稱慶。"李鴻章緩慢地睜開眼,一板一眼地說了四個字:"捨我其誰!"這句頗具性格的話在以後的日子裏被多方人士出於各種目的反覆引用。因為這是1900年危機四伏的大清帝國出現的第一句語驚四座的話。裴景福乘機探聽李鴻章對國事的態度,沒想到李鴻章突然聲音哽咽:"論吾國兵力,危急當在**月之交,但聶功亭(士成)已陣亡,馬(玉昆)、宋(慶)諸軍零落,牽製必不得力。日本調兵最速,英國助之,恐七八月不保矣!"說著,他用手杖觸著地,"內亂如何得止?如何得止?"當裴景福問到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國家少受損失的時候,李鴻章已經是"淚流滿面"了:"不能預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緩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幾年?一日和尚一日鍾,鐘不鳴,和尚亦死矣!"《悔逸齋筆乘》之《李文忠軼事》。這副悲傷的情景讓在場的官員刻骨銘心。他們從來沒有見過這個帝國最著名的漢大臣當眾毫不掩飾地表露如此悲觀的情緒,即使在甲午之後他奉命和日本人艱難周旋的時候,也未見這個以倔強聞名的老大臣流露過絲毫苦鬱之色。李鴻章就是在這樣的心境中開始了他生命最後一年的紛繁複雜的歷程。李鴻章在被朝廷委以重任的時候想到了死亡是可以理解的。從去年開始他就感到自己的生命隨時有終結的可能,因為他日見虛弱,伴有偶爾吐血。進入五月之後,他的侍衛們和親近的部下時常發現他"老淚縱橫"。開始的時候,他們都以為他是為了自己的衰老和疾病而痛苦,當他拒絕了朝廷讓他"即刻北上,協助總理衙門與洋人交涉"的電令後,又以為他是在"鬧情緒"--即使是重臣也有為自己官場的命運坎坷而傷心落淚的權利,他才不會被排擠出京城後就這樣身份不明地回去"協助"載漪之流呢。但是,當這個老人的淚水長流不止的時候,所有的人都隱約意識到:在帝國的北方,可能不僅僅是幾個農民在和洋人過不去,國家也許要出大事了。果然,朝廷向洋人宣戰的消息傳到廣東。李鴻章立即公開了"粵不奉詔"的立場。接著便傳來已經進京的義和團"殺一龍二虎三百羊"的口號。"龍"即指光緒,"二虎"指的是慶親王和李鴻章,"三百羊"泛指一切辦理洋務的國人。京城義和團的口號使李鴻章再次成為舉國矚目的焦點。而奇怪的是,一方面京城的義和團公開通緝他,明確宣佈只要他在京城露面,老命就肯定沒了;而另一方面,朝廷和各地官員命令和請求他迅速北上進京的電報一封接著一封,彷彿全都要把他送給義和團處死似的。帝國朝廷宣戰的當天,出於政治本能,他曾經決定動身,並且提出了一個條件--條件不是向朝廷提出的,而是向洋人提出的。他給大清帝國出使英、法、俄、德、日等國的公使發出電報,要求他們探詢各國政府對帝國《宣戰詔書》的反應,如果各國在退兵問題上"可以商量",他便立即北上。但是,在等待各國迴音的時候,京城裏的戰鬥越來越猛烈,朝廷根本沒有顯示出停止戰事的願望。等各國政府的迴音到了時,李鴻章發現洋人幾乎都在撤兵的前面加了一個前提:等北京的外交人員脫險以後再商談。李鴻章即刻冷靜了下來,反而沒有眼淚了,他這才意識到,帝國的混亂局面比他想像的要嚴重得多。請求他北上"主持局面"的電報依舊多如雪片,一律聲稱只有他才能穩定大局:"國家社稷生死存亡均系大人一身,望即刻啟程。"兩江總督劉坤一的電報內容同樣:"危局惟公可撐,祈早日啟節,以慰兩宮焦盼,天下仰望。"李鴻章給劉坤一回電:"水陸梗阻,萬難速達。"《李文忠公全集·電稿》卷二十二。接著又回電一封作為補充,他把自己的絕望情緒表達得更清楚了:"政府悖謬如此,斷無挽救,鴻去何意?"《李文忠公全集·電稿》卷二十三,第9頁。德國公使克林德在京城被帝國兵勇打死的時候,萬念俱灰的李鴻章接到了榮祿的電報,榮大人幾乎是哀求他趕快來京,想辦法把這件大事"消弭下去",但李鴻章沒有給榮祿任何回應,因為他沒有看到朝廷要處理這一重大外交危急的任何意圖。帝國駐德公使呂海寰在"克林德事件"發生後緊急拜訪了德國外交部,德國外交部副大臣表示:"只要李鴻章北上,則亂事必平。"呂海寰說李中堂已經北上,但是德國人掌握李鴻章的動態比帝國公使還清楚:"聞李中堂堅留粵省,恐未必成行。"呂海寰反覆表示李鴻章肯定要奉旨北上,但德國外交部副大臣還是對此持緩議態度,原因是"聞京都有人慾害之"。帝國的公使急了:"李中堂威望素著,斷無有人相害之理!"從德國外交部回來之後,帝國駐德公使立即給李鴻章發了一封電報:"竊思北事危急,務請中堂早日北上,以維大局!"李鴻章的回電僅有寥寥數字:"政府尚無主見,我去無濟於事。"在那幾天裏,李鴻章頻繁地與帝國南方各省督撫緊急磋商,促成了《東南互保章程》的簽訂,這是他在他的轄區之內所能做到的最大的事情了。這個舉動至少保證了1900年帝國的動亂沒能蔓延到長江以南,有效地穩定了帝國的半壁河山。7月3日,朝廷的電報又到了:"懍尊前旨,迅速來京,毋稍刻延。"《光緒朝東華錄》第四冊,總第4524頁。四天之後,朝廷的電報再到:"前迭經諭令李鴻章迅速來京,尚未奏報啟程。如海道難行,即由陸路兼程北上,並將啟程日期先行電奏。"《光緒朝東華錄》第四冊,總第4525頁。第二天,即7月8日,朝廷又電:"命直隸總督由李鴻章調補,兼充北洋大臣。"《光緒朝東華錄》第四冊,總第4526頁。這是李鴻章的心願。甲午戰後免去了這一帝國封疆大臣中最顯赫的職務,庚子年間終於給予了恢復。可是,李鴻章對朝廷北上的催促還是置之不理。又過了一晚,7月9日,朝廷的電報又到了:"如能借到俄國信船由海道星夜北上,尤為殷盼,否則即由陸路兼程前來,勿稍刻延,是為至要。"《光緒朝東華錄》第四冊,總第4526頁。三天之後的12日,朝廷的電報再次到達:"無分水陸兼程來京。"《光緒朝東華錄》第四冊,總第4527頁。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