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一個重要人物的出場(2)
一日侵曉,土匪攻鄉圍,合肥領圍出戰,竟敗退,直抵本圍。時已逾午,飢甚,入宅不見一人,蓋先避去。疾往廚舍,飯正熟。灶低窪,即翹一足踏於灶沿,一手揭蓋,一手取碗,直遞口狂咽,不暇用箸,亦無一蔬。隨咽隨呼曰:"同隊快乾"(快食之意),好跑!"飽後仍退,忽報勝保從後路來,合肥頗惶急,慮有不測,不得已迎謁之。趙鳳昌:《惜陰堂筆記·書合肥軼聞》。即使已經官至四品官了,與風捲殘雲般的帝國農民作戰也還是件不容易的事。最倒霉的是,不容易的情形正好讓朝廷派來的欽差大臣看見了,可以想見欽差大臣看見李官員與義軍混雜在一起奔跑於戰場時的感想和表情。遭到懷疑和眾忌之後,雖然欽差大臣事後並沒有向鹹豐皇帝正式奏本要求懲辦李鴻章,安徽巡撫福濟也極力保護他,但是他還是覺得在安徽壯志難酬,於是他離開家鄉到湖南投奔老師曾國藩去了。這是李鴻章走上顯赫人生道路的開始。在曾國藩的教導和重用下,李鴻章的才能開始得以充分施展。關於李鴻章在曾國藩的湘軍中"文武兼備,身先士卒"和"雙手沾滿起義軍鮮血"的故事充斥在各種史料傳說中。但其實只有李鴻章創建淮軍的經歷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傳奇。當時湘軍已收復安慶,太平軍主力向東壓縮,上海開始告急。盤踞在上海的商人、官吏和紳士們傾囊出資,紛紛請求曾國藩派兵保護大上海,答應每月可以供應湘軍餉銀60萬兩。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只有上海這樣的商業都市才有這等財力。然而銀子是不少,但就是沒人願意去,包括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因為此舉等於要深入到擁有百萬之眾的太平軍根據地的大後方去,如此的自投羅網般的行程,即使不被立即消滅,孤軍作戰也凶多吉少。李鴻章卻興奮異常。他願意去。這是後來令包括曾國荃在內的所有湘軍將領都頗為後悔的一件事情--人生的成敗榮辱僅在一念之間。李鴻章立即開始組建新的部隊,幾個月之內便成立了11個營。1862年3月4日,五個營的官兵在安慶北門外集合閱兵,這標誌著帝國歷史上又一支著名的武裝部隊正式組建。這是一支與以往的帝**隊完全不一樣的部隊,其重要的標誌是:所有的營沒有隸屬關係而相互平等,所有的官兵隻對李鴻章一個人負責。李鴻章是安徽人,新軍在安徽地盤上組建,官兵大多是安徽子弟--李鴻章終於可以和他的老師曾國藩平起平坐了,因為他有了屬於他自己的軍隊:淮軍。上海方面冒險開來租用洋人輪船公司的七艘輪船。淮軍1300人坐一船,李鴻章近1萬的軍隊開始向上海開拔。這是大清帝**事史上一次以"膽大妄為出其不意"而聞名的行動。從帝**隊佔據的長江上遊往下遊開進,長江沿線全是太平軍的營壘,水路通道均已被嚴密地封鎖。儘管太平軍領袖們知道上遊的"曾妖"已經和洋人勾結,但是,當他們看見數艘洋輪公開地結隊行駛在江面上,還是有些不知所措,他們一槍未發地看著當時罕見的龐大船隊鳴笛順流而下。也許他們想不到輪船上乘坐的全部是官軍。太平軍並不想與洋人發生衝突--洋人在帝**隊和太平軍中都有軍事顧問,甚至有官兵直接參與戰鬥,洋人在帝國混亂的政治局勢中扮演的角色含義極其不可告人。洋人的船隊載著李鴻章的淮軍在太平軍的地盤上行駛了整整三天,已值不惑之年的李鴻章三天未合眼,臉上一派冷酷的殺氣,他抱定了"破釜沉舟,最後一搏"的決心,他知道這是他一生"成敗在此一舉"的關鍵時刻。七艘輪船上的官兵死一般沉默,無人敢出聲,無人敢靠近李鴻章。一支近萬人的全副武裝的部隊在未發一槍一彈的情況下,於太平軍嚴密封鎖之地成功地進行了千裡大穿越,這成為那個戰亂年代中的一個奇跡。這個舉動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大規模軍事移動的範例,更重要的是,帝**隊的這次出乎預料的大規模移動的成功,終於成為太平天國起義在軍事上走向被動的開端。在上海碼頭上走下輪船的這群淮軍官兵令上海的紳士和洋人們極度失望:滿口安徽土話,腳穿草鞋,頭裹破布,渾身散發出惡臭的"叫花子"般的異味--洋人則說這是一群"大褲腳蠻子兵"。這些兵與帝國駐守在上海的官軍和洋人官兵鮮艷的裝扮比起來,簡直就像一群從災區逃荒來到城市的流民。李鴻章也是一口安徽土話。他對嘲笑他們的上海紳士說:"軍隊貴在能戰而不是外表,等我打完一仗,你們再笑也不晚!"然後,他對他的這群安徽兵說:"夥計們,賊娘好好地搞!"安徽人,"一根筋",淮軍鷙悍兇猛。沒多久,3000淮軍於上海虹橋與10萬太平軍交戰,上海紳士、平民以及洋人無不拭目以待。淮軍五個營全部被太平軍包圍,第一天淮軍嚴重失利。第二天戰局沒有好轉,淮軍陣地繼續被壓縮。當淮軍陣腳出現崩潰跡象的時候,一桿大旗忽然出現在最前面的營壘中,官兵們看得清楚,是大帥。李鴻章親自率領三個營直接衝擊太平軍的正面陣地,而同樣也把李鴻章看清楚的太平軍立即向他包圍而來。太平軍向前移動的時候,李鴻章看見太平軍移動中的隊形一角出現旗幟散亂的情況,他立即"執桴鼓於軍前",命令淮軍向太平軍的薄弱之處三路夾擊,拚死向前,結果太平軍剛才還整齊的陣線被沖亂。這時,淮軍大炮齊發,隨著炮響,天空突然黑暗,一場傾盆大雨降臨了。心理發生動搖的太平軍抵擋不住衝擊而向後撤退,但是撤退在暴雨中很快變成狂奔--"自相踐踏,死者萬餘"。天黑之後太平軍反擊,淮軍在上海南門下阻擊,戰鬥最殘酷的時候,太平軍的前鋒部隊"突然倒戈",致使太平軍再次大規模撤退--"浦東一帶屍積如山"。(清)方浚頤:《夢園叢說》。此一戰令上海人為之瞠目。以往駐守上海的官軍和防守租界的洋兵,遇到太平軍便望風而逃,勉強一戰也都一敗塗地,而這些安徽來的"大褲角蠻子兵"居然以3000戰10萬而勝,淮軍的名聲從此確立。此戰對大清帝國而言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扭轉了東南戰場上帝國軍隊屢戰屢敗的局面,使官兵和朝廷都看到了可能扭轉戰局的一線希望。李鴻章以殺起義農民殘酷無情而留下惡名。攻打撚軍的時候,"擊退援軍十萬,斬首兩萬"。攻入太平軍佔據的常州城之後,他把俘虜的太平軍"護王"陳坤書綁在東門外凌遲處死,同時放縱官兵屠城,以至殺得滿城死屍,"城破五十日仍無人收殮"。連常州城郊也在屠殺之列,屠殺的結果是"耕者萬分無一"。攻克崑山之後,太平軍被殺的官兵在3萬人以上,屍體堆積在一條小河裏,"積屍數尺,河水斷流","千汊百港,漂屍浮油"。《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三,第26頁。國人指責淮軍濫殺無辜,李鴻章聽了"勃然大怒",他在寫給曾國藩的報告中稱:"賊漏網蓋少,慘劫亦快事也!"《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三,第16頁。李鴻章更令人不齒的是狡詐失信。淮軍包圍蘇州城,經過反覆的拉鋸戰之後,太平軍"納王"郜永寬通過原來是太平軍而現在淮軍中任職的一個軍官提出向淮軍投降,條件是他以殺太平軍"慕王"且開城迎接淮軍,而淮軍不但不能殺他,帝國朝廷還要頒給他二品頂戴。淮軍代表同意,李鴻章也表示同意。但是,當郜永寬把堅決不投降的"慕王"譚韶光騙殺且打開蘇州城城門之後,帶領淮軍蜂擁入城的李鴻章卻不但下令把剛獻上"慕王"首級的郜永寬"立即正法",而且對已經投降的近兩萬名太平軍大開殺戒。此一事件引起舉國軒然大波,不但平民們強烈反感,對李鴻章嫉恨在心的各級官員也乘機猛烈抨擊,甚至洋人們也憤怒了。和李鴻章私人關係極其密切的英國將領戈登頓時翻了臉,發表了"最後通牒",威脅說如果帝國政府不撤李鴻章的職並且將他交付審判,英國就用"強大兵力"強製帝**隊把攻克的城池交還給太平軍。對於李鴻章來講,這是一個困難的時刻,儘管朝廷對他佔領蘇州城大加讚賞,但是他還是面臨著巨大的政治危機。沉默了幾天之後,以冷酷殘忍著稱的李鴻章突然出現在祭弔郜永寬的現場,居然還落了幾滴眼淚,儘管人們普遍認為他的眼淚是陰險的和別有用心的,但是他確實很"悲痛"地完成了所有的祭弔程序。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