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一個重要人物的出場(4)
李鴻章依舊沒動身。他拒不奉詔。李鴻章一生都是一個對朝廷絕對盡忠效力之人。他知道所有的電報都是慈禧太后發出的,他沒有不遵旨的權利,但是局面確實使他難以成行。原因是:政府如果不改變現在的立場,他的北上沒有任何意義。可是,朝廷的電報又到了,這一次語氣嚴厲了:現在事機日緊,各國使臣亦尚在京,迭次電諭李鴻章兼程來京,迄今並無啟程確期電奏。該大臣受恩深重,尤非諸大臣可比,豈能坐視大局艱危於不顧耶?著接奉此旨後,無論水陸,即刻啟程,並將啟程日期速行電奏。《光緒朝東華錄》第四冊,總第4530頁。李鴻章似乎不能再遲遲不動了。他決定啟程。啟程之前,他做了他認為必須做的兩件事:一是回答記者提問,向社會各界表明自己的立場。對義和團的問題,他說:"拳民僅系愚民,起事原因教民與教士不能辭其責。"關於"宣戰",他說:"清廷並未備戰,不能認為宣戰。"至於他北上後將怎麼辦,他表示要"懲辦禍首,遣散拳民,與各國議和"。李鴻章的表態是極其謹慎和溫和的,對義和團沒有使用"剿滅"而用的是"遣散"一詞,且還說事端的起因洋人絕不能推卸責任。關於"宣戰"的回答也機警巧妙,並且特地為慈禧開脫,說"慈禧皇太后系受人愚惑"。而處理局勢的主要原則,他卻說得毫不含糊,特別是其中"懲辦禍首"的說法,引起了極大的議論。雖然李鴻章有保護慈禧的意思,但話裡話外另一個意思也很明白:只要他一旦進京,一大批帝國大員將要大禍臨頭。AlfredCunningham:AnlnterviewwithLiHungCHang,P,91.登上"平安"輪之前,李鴻章簽署了一封聯名電報。這是一個呈給慈禧的奏摺,在奏摺上簽名的官員包括了在《東南互保章程》上簽名的所有南方大員: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揆、四川總督奎俊、福州將軍善聯、大理寺卿盛宣懷、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同時,北方的山東巡撫袁世凱和陝西巡撫端方也在奏摺上籤了名。奏摺實際上是向朝廷提出了四點政治要求,口氣之強硬明確,與和平時官樣文章的風格迥然不同:一、請明降諭旨,飭各省將軍督撫仍照約保護各省洋商教士,以示雖已開戰,其不與戰事者皆為國家所保護。益彰聖明如天之仁。且中國官員商民在外國者尤多,保全尤廣。二、請明降諭旨,將德使被戕事切實惋惜,並致國書於德王,以便別國排解,並請致英、法兩國,以見中國意在敦睦,一視同仁。三、請明降諭旨,飭順天府尹、直隸總督,查明除因戰事外,此次匪亂被害之洋人教士等,所有損失人命財產,開具清單,請旨撫恤,以示朝廷不肯延及無辜之恩義。不待外人啟口,將來所省極多。四、請明降諭旨,飭直隸境內督撫統兵大員,如有亂匪亂兵,實系擾害良民,焚殺劫掠,飭其相機力辦,一面奏聞。從來安內乃可攘外,必先令京畿安謐,民心乃固,必先紀律嚴肅,兵氣乃揚。《清季外交史料》卷143,第17~18頁。令帝國南方諸位大臣想不到的是,當他們的奏摺擬好之時,載漪正在京城裏指揮著帝國政府的官軍投入了對東交民巷的圍攻。"平安"輪順珠江而下。李鴻章一直坐在甲板上的藤椅中,輪船路過虎門炮台的時候他長久地望著。"平安"號當天到達香港,碼頭上有盛大的儀仗隊奏樂和禮炮鳴放17響,李鴻章登陸後立刻拜會了各國駐香港的領事和香港總督卜力。李鴻章和卜力的會見是一次機密的對話。也許正是他需要這樣的對話而有意在香港登陸。這次對話充分暴露了包括李鴻章在內的幾乎所有漢族大臣內心深處無時無刻不存在著的一個矛盾。這一矛盾有時模糊,有時清晰,但是從來沒有消失過。它由忠誠和背叛兩個水火不容的辭彙撞擊而成的,裏面埋伏著一個巨大的野心--這是大清帝國中擁有了充分權力和實力的漢族大員深藏於心的一種野心。這一野心在滿族人佔據了帝國的紫禁城的那一瞬間便開始萌芽,歷經二百多年的風雨已是逐漸粗壯。儘管滿人入關掌握政權之後,漢族男人留起了辮子,向滿族的皇帝高呼萬壽無疆;儘管大清歷代皇帝最警惕的就是漢人的顛覆企圖,漢人稍有一絲不軌定會株連九族;儘管數百年間作為統治階層的滿族人幾乎被漢人同化,並且毫不走樣地尊奉著漢文化的一切傳統,但是漢人那種被他人統治的感覺近三百年間不曾有一刻消失。除了義和團之外,大清帝國歷史上發生的所有**的起義或騷亂,無一例外地都打著"反清復明"的旗幟,這並不是因為漢人如何留戀那個在景山弔死的崇禎皇帝--皇帝叫什麼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標誌著大明滅亡的崇禎皇帝是一個漢人--這是一個民族正常情緒的一部分,是流淌在世代繁衍的民族血液之中的本能。無論一個漢人在滿清帝國的政權機構中做了多大的官,這種與血液融合在一起的本能無論如何也是揮之不去的。特別在他對滿人的帝國感到痛苦和失望的時候,首先湧上心頭的念頭必是:我是一個漢人。漢人孫中山,一個正在被大清帝國通緝的"叛逆者",他提出的革命口號便是:"驅除靼虜"。在漢語中,"韃靼"一詞的指向非常明確。孫中山提出的"驅逐靼虜"的口號,一直使用到大清帝國最終被他領導的國民革命運動推翻為止。卜力首先向李鴻章提出的一個人名,就是孫中山。就在"平安"號在廣州碼頭拉響汽笛的時候,孫中山的一個企圖推翻大清帝國的計劃正在積極的實施當中。在這個計劃中,居然有李鴻章的名字。孫中山對李鴻章抱有極大的希望,這不但因為李鴻章也是一個漢人,更重要的是,李鴻章這個漢族大員有這個實力並"可能有這個願望"。孫中山與李鴻章取得聯繫時得到了香港總督英國人卜力的"鼎力相助"。當孫中山的聯繫人把值此北方大亂朝廷危急的時候宣佈"兩廣獨立"的想法向李鴻章說明之後,李鴻章這個擔負著維護帝國南方政權穩定的朝廷命臣,既沒有把孫中山的聯絡人砍了頭,也沒有把他們的謀反稟告給朝廷,他只是半閉著眼睛"頜之"--這是一個含義模糊的動作,也許只有帝國官場上的重臣大員才會有如此傲慢而又含蓄的動作--孫中山也許沒有被拒絕?英國人在企圖顛覆大清帝國政權的活動中扮演的角色令人深思。卜力在給英國國內殖民部的電報中這樣分析:反滿起義預計將於兩周內在湖南和南方爆發。信任他的中國紳士向他保證,造反者不排外,並且希望在他們取得某些勝利後得到英國的保護。"如果贊同孫中山和李總督締結一項盟約,對於英國的利益將是最好不過了"。而對於李鴻章是否能夠"反叛",卜力的觀察和分析是:"這個李總督正向這個運動賣弄風情,謠傳他想自立為王或是當總統。"《晚清巨人傳》之《李鴻章》,董守義著,哈爾濱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499頁。"信任"卜力的"中國紳士"們肯定是一群漢人無疑。但關於李鴻章野心的"謠傳"來自何方,不得而知。只是,當卜力把李鴻章從"平安"號上請進密室並且再次提起"孫中山"這三個字時,李鴻章就連"頜之"的動作都沒有了,他閉口不談這個話題,迴避得十分堅決,好像根本不知道卜力在說什麼一樣。李鴻章說了另外一番話,這番話似乎證實了卜力所聽到的某些"謠傳"。李鴻章直接地、沒有任何鋪墊地問卜力:"英國希望誰當皇帝?"卜力說:"如果光緒皇帝對以他的名義所做的事情沒有責任的話,英國對他在一定條件下繼續進行統治不會特別反對。"李鴻章說:"我聽說洋人們有這樣一個說法,就是如果義和團把北京的所有公使全殺了,那麼列強就有權進行合法的乾預,並宣佈'我們要立一個皇帝'。如果是這樣,你們將會選擇誰?"李鴻章說到此停頓了一下,然後接著說,"也許是個漢人?"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