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司令和中國妓女還有一位帝國壯士(2)
1900年,各國聯軍在中華帝國皇宮裏的"閱兵",是世界國際關係史上最醜陋的事件之一。這個類似發生於歐洲中世紀野蠻戰爭中的狂妄舉動對中國人民族自尊的傷害是深刻而永久的。它不但加深了中國人對外部世界原有的不信任感,而且將這種不信任感擴大到了一種對"鬼子們"越來越深的國讎民恨--義和團運動發生很久之後,一個英國學者和朋友一起來到中國遊覽長城,突然,從他們身後的城牆垛口裏竄出幾個中國農民,"他們手裏舉著紅纓槍,吼著'我們是義和團!洋鬼子!死吧!'他們真的朝我們衝過來。幸虧我們帶著火槍,我們將火槍指向了他們,他們轉身跑了。"--這種穿越時光依然令中國人隱隱作痛的心緒沒齒難忘。於是,無論對於後來面對世界的中國人,還是後來面對中國的外國人,這都是深深的不幸。聯軍"閱兵"散漫而混亂的另一個原因是:聯軍最高統帥至今還沒有到達北京。聯軍的最高統帥是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瓦德西,一個68歲高齡的老式普魯士職業軍人,以他1900年的中華帝國之行而被記入史冊。他的軍事生涯發跡於普法戰爭,1872年任第10軍團參謀長,1881年任陸軍總監,晉陞中將。1888年任總參謀長。當中華帝國的義和團農民在山東半島奮起反抗德國傳教士的時候,他正在柏林參加為他舉辦的晉陞德國元帥的慶典。就在這個儀式結束的時候,他接到了德皇的命令:立即率軍開赴中華帝國。8月19日,也就是向北京進攻的聯軍攻破北京城牆的第四天,聯軍的官兵正忙著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裏燒殺搶掠,大清國政府跟隨著皇帝和太后已經逃得沒了蹤影的時候,瓦德西在德國的碼頭上接受了德皇親自為他主持的出征儀式。德皇親自為遠征軍送行的舉動感動了這位年邁的元帥,因此在德皇講話的時候他一直站得筆直。德皇那時並不知道聯軍已經佔領了北京,他認為北京的所有外國人,包括德國人,已經全部被中國人弔死了,因而皇帝的講話情緒激動到簡直說不下去了的地步。在建議為死去的德國公使克林德脫帽默哀之後,他對瓦德西說:"當你遇到敵人的時候,你一定要打敗他!決不給予赦免!決不收容戰俘!"最後,德皇向全體德國官兵喊道:"德國人的聲威要靠你們在中國流傳千年!"《遠東國際關係史》,第46頁。這個時候,有人向皇帝報告了"聯軍佔領北京"的消息。"皇帝大失所望",瓦德西回憶說,"他本來指望我帶領聯軍去獲得佔領北京的榮譽的。"《瓦德西拳亂筆記》。轉引自《流放紫禁城》,張建偉著,作家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307頁。失望的德國皇帝依舊發出了遠徵啟程的命令。他這時對瓦德西說的是:"最大限度地要求在東亞發展我們的商業,最大限度地要求中國方面賠償。"關於德皇要求中國方面給予"最大限度"的賠償的原因,瓦德西自己是理解的:"皇上急需此款,以製造戰艦。"瓦德西和他率領的由11艘巡洋艦和4艘補給艦組成的龐大艦隊和2萬名官兵確實來晚了。艦隊在海上全速航行了一個月零一個星期之後,憔悴不堪的瓦德西才看見中國的海岸。德軍在天津停留了20天,10月17日,瓦德西率領的部隊到達北京。在北京的聯軍為這位德國元帥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儀式"。連瓦德西自己都看出來了,儀式"規模盛大但情緒冷淡"。聯軍們對這個沒有參加戰鬥卻當上自己總司令的德國老頭不感興趣,甚至普遍抱有一種敵意。更讓聯軍的官兵們議論紛紛的是,這個德國老頭給自己選擇的住宿和辦公地點竟然是原來帝國皇太后慈禧的寢宮:中南海鑾儀殿。"任何人不準獨立染指紫禁城",這是時刻夢想對帝國皇宮實施搶掠但始終怕他人先下手的聯軍們的一個"約定"。於是,瓦德西對他駐進了鑾儀殿是這樣解釋的:"此舉是為了表示對大清帝國及其臣民的蔑視。"。無法實現皇帝連俘虜都不寬大的"偉大報復"的德國元帥瓦德西,只有用睡在中華帝國皇太后的床上來聊以自慰了。當瓦德西懷著對鑾儀殿及整個中華帝國的奇妙想像把他的行李搬進中南海的時候,裏面的情形大大地出乎了他的預料:鑾儀殿已經根本不能居住。帝國皇家的"三海"內一片狼藉。聯軍官兵已經"集體染指"了這座皇家禦苑,並私自在這片禁地裡劃分了各自的"管理區"。在這些就地分贓出的"管理區"內,所有帝國的皇家珍寶蕩然無存。儘管如此,為了"公平",每天夜晚聯軍官兵都以"參觀"為名進入其他軍隊的"管理區",宮牆之間的所有的門都已被聯軍砸開。"夜幕降臨的時候,軍官們便紛紛出動,或越牆而入,或鑽洞而入,黑暗中都不帶火,擦肩而過,互不相乾。將各類珍寶拿盡後,又搬運大件之物,或以大衣包之,或以布袋裝之,悄悄運回各自的駐地。"這就是被西方報紙稱之為"比搶掠更無恥的行為"。1900年在中南海被盜走的珍寶中,有一副舉世聞名的古典畫作,即唐代畫家韓■的《五牛圖卷》,此畫之所以能夠現在珍藏在故宮博物院,是因為它被盜走近半個世紀後,中國政府花費巨資從海外購回了它。堆積成山的破碎物品使鑾儀殿成了個垃圾場。瓦德西命令派人打掃。90個人整整打掃了10天還沒清理乾淨,最後隻好把剩下的垃圾全部堆放在一間偏殿裏,瓦德西才得以迫不及待地搬進去。搬進鑾儀殿的瓦德西隨便四下裡掃了一眼,便發現了他驚訝不已的"一堆東西",那是數十個精緻的小擺鐘,"鐘面上的五色寶石乃稀世珍寶"。瓦德西把這些鍾揀了出來,"並報告德皇",說要為皇帝"妥為保存"。也許從那一刻起,這個德國元帥對各國聯軍1900年在這片東方的土地上所進行的入侵行動產生了某種疑問。儘管他剛剛踏上這片國土,對這個帝國的一切還一無所知。作為軍事統帥,瓦德西指揮的軍事行動被稱做"聯軍的討伐"。聯軍一共派出46支討伐隊,其中德軍就佔了35支。因此,沒有參加攻擊北京城戰鬥的德軍,"義不容辭"地成為"把戰鬥繼續下去"的主力。所謂"討伐",即組成戰鬥部隊,以北京為軸心向各個方向進行"清剿義和團"的戰鬥。其實現在這只是一個擴大佔領區的借口,因為義和團早已經潰不成軍了。聯軍所到之處除了燒殺搶掠之外,沒有發生任何"戰鬥"。聯軍首先向北京郊區進行了小規模的清剿。西南方向攻打了良鄉縣城,西北方向掃蕩了八大處和觀音村等地,南面清剿了南苑、大興,聯軍認為這裏是"團民"的窩點,因此殺了不少青年農民。隨著"討伐"行動的擴大,聯軍把主要方向集中在義和團的發起之地:直隸省。在束鹿縣,他們遭到義和團的阻擊,法軍的大炮向敢於阻擊的村莊進行了連續的炮擊,傷亡的帝國百姓達數千人。在青縣,知縣被捕並被處死,縣城被嚴重焚毀。永清縣駐紮著帝國的正規部隊,當聯軍到達的時候,帝國的軍隊正在操場上操練,聯軍以為這些軍隊是在集合禦敵,於是立即開槍掃射,沒有任何防備的帝**隊在10分鐘之內便被打死二百多人。永清知縣聞訊趕來想製止屠殺,但是立即被聯軍捉住,並且被綁在了縣衙門裏"毒打取樂"。同時,聯軍包圍了縣城,抓了數百人和知縣,威脅"如果交不出一萬兩銀子就全部槍殺",並且強迫知縣指認誰是義和團。全城的紳士百姓急忙湊銀子,直到二更時分才把銀子湊齊,但被抓的人已經只剩下一半還活著。保定是聯軍討伐的明確目標,他們認為那裏是義和團的大本營之一,並且他們得知軍機大臣榮祿逃跑的時候帶到這裏不少帝國的守城的部隊。討伐保定縣城,聯軍動用了德、意、法、英四國部隊,共一萬多人,分成兩路攻擊。攻擊前,聯軍向朝廷派來的談判代表李鴻章"聲明":如果有帝國正規軍隊抵抗,就全城雞犬不留;如果不抵抗,就打白旗迎接聯軍。李鴻章立即命令當時的直隸布政使廷雍:"務必嚴諭將士,勿輕用武挑釁,致啟不測之禍。"帝國的正規軍得到命令後,不但準備了白旗,而且開始剿殺義和團。聯軍到達保定的時候,包括廷雍在內的帝國官員出城迎接。聯軍進入保定城之後發現衙門銀子庫裡的銀子沒了,失去了搶劫機會的懊惱使他們開始了瘋狂的報復,拿他們的話來講,是要給這裏"留下不易忘卻的懲罰"。聯軍對保定的燒殺確實令中國人以為仇史,永世難忘。當時整個保定縣城猶如一座刑場,城中的空地上豎起了密密麻麻的絞刑架,上面吊滿了中國人的屍體。到了晚上,滿城燃起大火,那些還活著的中國人在大火和廢墟中到處躲藏,但很少有倖免者。聯軍官兵搶劫了他們認為值得搶劫的所有的財物,裝了數百輛大車,晝夜不停地往北京方向運。僅11月5日這一天,從保定縣城出城的大車就有一百多輛。聯軍同時還洗劫了保定附近的村莊,連帝國皇家的陵園西陵都不能倖免,這座花費無數銀兩修建的皇陵一天之內變成廢墟,不但陵內所有的珍寶被劫掠一空,就連陵園門窗上的銅片都被撬走了--聯軍官兵認為那是金子製作的。更令人不知該如何描述的是,聯軍居然在保定衙門"升了堂"以"審問"帝國的政府官員。聯軍總指揮蓋斯裡自稱是"國際審判官",他端坐在衙門大堂的正座上,兩旁的"衙役"全是洋兵。"審問"從廷雍開始,姓名、職業和罪行。最後宣佈"審判結果":直隸布政使廷雍、保定守尉奎恆、參將王佔奎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按察使沈家本革職,實施軍事囚禁;候補道譚文煥押解天津繼續受審。"判決"後,廷雍等三位帝國朝廷命官被押解到南城外鳳凰台"梟首示眾"。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