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司令和中國妓女還有一位帝國壯士(3)
1900年中華帝國的所有的故事都令中國人百年不敢忘記。保定衙門裏發生的荒誕劇還有一個小細節:在聯軍未到達之前,廷雍指令一個官員將衙門銀庫中的10萬兩庫銀轉移到一個估計聯軍不會到達的縣的銀庫中去。這些銀子確實沒有被聯軍搶走而被"安全轉移"了,但是,在"轉移"的半路上,那個官員拿出了其中的4萬兩分給參與"轉移"的衙役,然後把剩下的6萬兩"轉移"到自己家裏去了。廷雍被聯軍"正法",帝國的這些銀子從此便無人過問。而更奇怪的是,那個官員在1900年以後的日子裏居然一直平安無事--其"尚署某縣",只是別人偶爾提及關於那段日子或那些銀子的事,他就顯得有些尷尬--"常飾為窘乏,以冀掩飾雲"。汪康年:《汪穰卿筆記》,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第126頁。瓦德西指揮的討伐還是針對俄國人的。俄軍在這個帝國陷入混亂的時刻,藉機大肆侵佔帝國的東北地區,海防重鎮北塘、蘆台,接著是唐山,都相繼被俄軍佔領。錦州知府章樾前去交涉,被俄軍扣為人質,並且強迫其向清軍發出各種命令,於是錦州一帶成為俄國人的天下。俄國人佔領了帝國東北地區的要地之後,立即向中華帝國表示俄**隊願"和帝國保持友誼",決定撤離北京。俄國人的舉動令瓦德西十分惱火,於是派遣聯軍向帝國通往東北地區的咽喉要地秦皇島和山海關進行攻擊。俄國人堅決反對這個決定,美國人說"無意參加",其餘各國都表示可以"立即投入戰鬥"。於是,俄國人命其軍隊必須"搶佔山海關",他們利用手中扣押的錦州知府,"命令"山海關的帝國守軍向俄軍投降。但是,當自以為速度極快的俄軍到達山海關的時候,發現帝國的這座軍事要塞上已經插滿了英國國旗。原來,在英軍將領西摩爾的策劃下,一支僅有18人的英軍小分隊乘坐快艇從海上提前到達了山海關,他們舉著免戰的白旗進入了要塞,和駐守要塞的帝**官開始"談判":是和各**隊一起抵抗俄軍呢,還是等著俄軍來進攻?帝國的軍官猶豫不定,因為錦州知府的命令是"不得抵抗",帝**官考慮的結果是把要塞給各國,因為這樣將來還有索回的可能。於是,帝國守軍撤離。這一決定令守軍士兵感到恥辱,因為他們認為可以一戰:山海關要塞是一個堅固的堡壘,關前佈滿水雷,關上炮台堅固,配備有最新式的大炮,僅守關部隊就有五個營之多。帝國守軍撤離的時候,士兵們邊走邊朝天鳴槍,以發泄心中的苦悶。在他們的身後,18個英國人,未費一槍一彈就佔領了帝國東北地區最重要的軍事要塞。英國人在帝國守軍撤離的同時,忙著在這座要塞上到處插英國國旗,直插得旗幟如林,看上去如同至少有上千的英軍踞守在這裏一樣。果然,不敢貿然進攻的俄軍一氣之下佔領了從山海關到秦皇島的全部鐵路線。可他們到了秦皇島才知道,德、法聯軍已經先期到達那裏了。在聯軍軍官的眼裏,帝國的國土,無論是城市、鄉村還是軍事要塞,只要他們插上一面國旗,朝天放上幾槍,就都屬於他們了。聯軍們的到處插國旗的美妙感覺並不是天天都有。在帝國另一個著名的軍事要塞居庸關,聯軍一開始攻擊,帝國的守軍就開始潰逃,但是,有一個士兵在逃跑的時候想到應該把炮栓卸下來,以免聯軍利用大炮向他們射擊。可他沒想到的是,正卸炮栓的時候,一不小心,炮膛裡的一發炮彈被發射了出去,這發炮彈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德軍的進攻隊伍中間,頓時讓德軍倒下了一大片,結果德軍認為這裏是帝**隊準備拚死防守的信號,於是停止進攻,繞道前行了。當逃跑中的帝國指揮官弄明白這個情況之後,立即返回居庸關阻擊陣地,然後給太后和皇上寫"報捷奏摺",當然在奏摺中"勝利"的原因先是他"不畏如雨槍彈指揮若定",然後是"將士效力奮戰廝殺",最後是終於導致"洋兵倉皇敗逃"。真正奮起抵抗的是防守通往山西天塹娘子關的帝國守軍。進攻的是清一色的德國官兵。德軍之所以向娘子關發動攻擊,是因為當時慈禧一行正在太原。而清軍堅決抵抗的原因也正在此。中、德兩軍在娘子關下猛烈交火,雙方都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而讓德軍感到驚訝的是對面的帝國守軍異常頑強。戰鬥整整打了一天,晚上21時,德軍突入清軍陣地,但是沒多久就遭到清軍的猛烈反擊。娘子關上的兩軍混戰又整整進行了一夜,到天亮的時候,德軍指揮官發現"德軍官兵幾乎都死了"。德軍立即下達了撤退的命令。於是,在黎明時分德軍把死傷的官兵抬上大車,跑得沒了蹤影。儘管帝國守軍在娘子關取得了真正的大捷,但是在太原的慈禧太后還是被嚇跑了。瓦德西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強大的德軍居然會敗在中國人手裏。當聯軍在帝國北方四處討伐的時候,瓦德西正坐在北京城裏的一家戲園子裏,"應中國商人們的盛情邀請"觀看中國京劇。時間是1900年11月23日。余與隨員人等備受優禮迎迓,並導入特設雅座之廂內,其中安置備有桌布之桌一張,除了此地無時或缺之清茶以外,更有香檳酒、果子、糕點、雪茄煙等等,以享余等。最初開演兩折毫無意義之短劇。所有女角,皆以男子代之,蓋因女子素來極少在公眾之前露面也。同時並雜有音樂於其間,足使石頭化軟,或者說得切實一點,足以使人頭疼。所有觀劇之人,坐在小桌之旁,大抽煙筒,飲茶吃果,亦復同樣喧嘩不已。中國人常常高呼"好"。終場更以王侯厲鬼戰士等等跳打一陣,此種跳打技術,實為餘生平未見過者,當余挨過一點半鐘以後,復坐余車中,於是不勝慶幸得離苦海。《瓦德西拳亂筆記》,1900年11月23日記。王光祈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9~60頁。無法猜測中國人給這個德國人看的是哪一齣戲,但從"厲鬼戰士"的"跳打"上看,或許就是"火燒赤壁"之類的三國戲。儘管瓦德西對中國戲劇緩慢的唱念做打感到了一種無可奈何,但是中國特有的濃重文化氛圍還是令他身不由己地受到了影響。據說他是一個"好交際"的人,雖然各國聯軍的首領不怎麼喜歡他,但他也無意與各國將領發生更多的聯繫--"我在中國期間,始終倚靠我自己的獨立判斷,自己做主,尋途而進。"一個"兩眼一抹黑"的德國人,到什麼地方"尋途"去?瓦德西一頭扎進了北京士民們中間。所謂"士民",是包括中下級官吏、知識階層、商人和有一定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的各界人士。"士為萬民之首。"瓦德西在中國古代經典裡看見了這樣的話。於是,他不但參加"士"們為他安排的各種社會活動,而且還在決定"安民善後"事宜時邀請"身穿長袍馬褂的中國人"坐滿了他的會議室。為了更廣泛地博得中國人的好感,這個德國人做了一件令人驚訝的事:由他親自主持,在北京舉行科舉考試。瓦德西對中國的科舉制度做了一番研究,認為這個制度既是文化的,又是政治的,值得重視。原來的管理京城的帝國政府各級官吏差不多都逃跑了,北京城的軍政要職現在雖全部由聯軍把持著,但具體辦事還得是中國人才能辦,可目前"嚴重缺乏中國方面的人才"。於是,北京城到處張貼出了瓦德西的"聖旨":將在北京金台書院舉行考試,名次靠前者有重賞和任命。洋人給帝國的這次"科舉考試"出的題目是:文題《不教民戰》,詩題《飛旆入秦中》。前者顯然是道"政治測驗題",考察對"拳匪"的態度;後者令中國人尷尬了,要把哪國的旗幟插到"秦中"去?插還不夠還要"飛"插?--此刻大清帝國的朝廷正在秦中的西安。儘管題目有點"太政治化",但考試當天還是"人數溢額",京城裏的"士"們人人嚴肅對待,令洋人們充分領略了東方文採的飛揚。最後張榜公佈名次時,與帝國朝廷科舉不同的是,"洋科舉"有獎金,前三名各300兩銀子--當然是用搶來的中華帝國的現銀支付的。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