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帝國炮火中的"家事"(…
根據眾所周知的國際法準則,武裝攻擊外國駐本國的使館,是最嚴重的外交挑釁行為,是全面公開宣戰的進攻信號,更是世界國際關係史上罕見的舉動。

如果說中華帝國的官員們對國際法知之甚少的話,但是至少對以上簡單明確的法則應該明白無誤。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其中必定有緣由。首先應該指出的是,如果說到國際法,那麼,各國以"保護使館"為名,強行在中國的大沽口武裝登陸,並且強行進入帝國的都城,已經嚴重違反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了。

"保護使館"的聯軍的到達,使原來陷入一片恐慌中的各國使館,如同打了一針鎮靜劑和強心劑,膽子立即大了起來。

聯軍進入北京的當天,德國公使克林德便公開露面,帶頭在街上抓了一名義和團員,拖到德國使館內"處決"了。

第二天,克林德率領德國水兵從使館"出擊",四齣尋找挑釁的機會--"行於內城之上,見下面沙地,有拳民練習,即毫不遲疑,法令開槍,水兵聞命即放,於是沙地拳民死者,約二十人。

"在德國公使的帶頭下,各國使館官員也率領自己國家的官兵衝出使館,在街頭肆意驅趕和捕殺義和團團員和無辜的北京平民。

美軍上校邁尤率領官兵在東單帥府包圍了一座廟宇,"開槍殺死四十五名義和團"團員。

比利時使館內甚至架起了大炮向使館外射擊,結果"炸死六七十人"。

孫其海《鐵血百年祭》,黃河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114頁。

打著"保護使館"的名義派遣武裝部隊侵入中華帝國的都城,本已經是一件十分野蠻荒唐的事情,而這些洋兵到達北京之後,並沒有在使館內待著,而是像警察一樣上街"維持秩序"了。

端著洋槍的外國兵走在帝國京城的大街上嘻嘻哈哈,他們向中國人開槍的時候,彷彿是在他們發生了"騷亂"的殖民地內"恢復秩序"。

在中華帝國的土地上,這些異國官兵擅自"自覺"地執行"公務",是依據的那條國際關係法?

是遵循的哪條"國際慣例"?中國的平民不得而知,但是他們的憤恨是無法避免的現實,這時的中國人所能想到的最直接的復仇方式,莫過於攻擊使館區,因為中國人認為,那個叫做東交民巷的地方,是洋人們策劃陰謀的巢穴。

同時,1900年對京城外國使館的進攻,還是中華帝國政府核心階層的鬥爭趨於激化的後果。

隨著局勢的不斷惡化,帝國政府內部對義和團支持還是圍剿的爭鬥、對外國人持以何種態度為好的爭吵都更加激烈。

而在這一片混亂的背後,最敏感、最重要的關於皇位變動問題的衝突已瀕臨你死我活的程度--這一切,都是造成帝國的正規軍隊在高官的授意下對北京的使館區展開進攻的原因。

當時,在位於北京內城東南的東交民巷外國使館區裡,共有450名外國士兵和包括12名公使在內的475名使館人員以及義和團進入北京之後跑進使館躲避災難的2300多名中國教民。

進攻使館區的是帝國正規軍的董福祥部,參加進攻的官兵約數萬人。東、西交民巷,原來叫"江米巷",是皇城正門大清門以南的一條東西走向的衚衕。

這條衚衕附近是中華帝國政府主要官衙機構的所在地:東江米巷西口往北,集中了禮部、戶部、吏部、兵部、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等;西江米巷東口往北,是五軍提督府、太常寺、通政使司、錦衣衛等。

在帝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設立以前,負責處理帝國外交事務的衙門是禮部和鴻臚寺,這兩個機構都位於東江米巷的西口,所以接待各國來京使節和留學生的旅館大都設在東江米巷之內。

清中葉以前,這條衚衕經常可以看見帝國的官兵如同押解犯人一樣手持武器跟在洋人們的身後,因為當時的大清國採取的是嚴格的"閉關"政策,對洋人們的防範措施極其嚴厲。

洋人們住在東江米巷衚衕裡的旅館內如同進了囚禁所,不能隨便走動,也不能擅自與中國人接觸。

東江米巷衚衕口常年有帝國官兵把守,"嚴禁夷人擅自出入"。甚至禮部發出請柬邀請洋人前去出席帝國政府舉辦的宴會,赴宴的洋人們也只能在帝國士兵的看押下前往--"如不遵守,即行鎖拿,奏交刑部治罪"。

那時的洋人還沒有在中華帝國的土地上飛揚跋扈的膽量,金髮碧眼的"鬼子"們走在古老帝國的土地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中華帝國的大門被各列強的槍炮打開了,西方各國開始在北京建立使館,使館就建在東江米巷帝國各衙門和官署之間的空地上,僅在1861~1862年的一年之間,英、法、俄、美等國便分別在中國建立起第一批外國公使館,隨後建立公使館的國家有德國、日本、比利時、意大利、奧地利、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東江米巷逐漸成為一片使館區。

隨著大量西方建築物的出現,東江米巷衚衕不斷擴大,原來"江米巷"這個名字已經名不副實,於是根據諧音這裏被改稱為"東交民巷"。

直到進攻使館的戰鬥爆發之前,東交民巷雖然是使館區,但是同時這裏還雜居著很多中國官員和北京百姓,外國使館人員和中國官民混居在一起,使這條衚衕除了有很多洋人之外,與帝國京城裏的其他衚衕沒有什麼特別的不同。

6月15日,義和團在帝國政府的默許和支持下進入北京城開始大規模燒毀教堂和抓捕洋人之後,各國公使突然宣佈了"使館防區範圍":"東交民巷、東長安街、前門東城根、南禦河橋、中禦河橋、台基廠、王府井大街,皆不準中國軍民人等來往,有洋兵看守。

"同時貼出告示雲:"往來居民,切勿過境,如有不遵,槍斃爾命。"此時,東交民巷的衚衕口已經被戰鬥工事所封閉,使館區實際上已經成為北京城內一個孤立的堡壘。

6月20日,北京的街道上發生了一件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克林德事件":德國公使克林德在北京的大街上被帝國軍隊的一名兵勇槍殺。

關於這位公使大人是如何被殺的,中外各種陳述和記載互相矛盾。洋人們大都把這一事件描繪成"帝國政府的一個事先計劃好的陰謀",說各國公使接到帝國有關部門邀請他們"商談有關事宜"的請柬,但是"公使們出了使館的防禦範圍之後,遇到了有預謀的襲擊"。

而中國史料上的記載是,那天德國公使克林德獨自走出使館的目的是要到帝國的總理衙門去就義和團殺害在京的外國人、大規模燒毀教堂以及對西什庫教堂的攻擊等問題,準備向帝國政府"提出強烈的抗議"。

走到半路時,他遇到了武裝的帝國軍隊。他首先向中國軍民"進行挑釁和行兇",是他先開的槍,帝國軍隊是在"奮起反擊"的情況下被迫開槍的--克林德和平常一樣,那天乘坐的是轎子,轎子行至東單牌樓時,恰好遇到神機營滿洲兵丁恩海率隊巡街,恩海"見是洋人的轎子,急讓在北道高處立住,取槍對準轎子。

公使在轎中開槍了,恩海讓過亂彈,即發一槍"。仲芳氏:《庚子紀事》,載《庚子紀事》第83頁。

抬轎子的中國轎夫即刻便把這位德國公使扔在大街當中跑了。而帝國軍官恩海所發射的這惟一的一槍,竟然準確無誤地把德國公使克林德打死了。

恩海知是德國公使,"冀有不次之賞"。端郡王載漪"聞之此事大樂"。

軍機大臣剛毅言:"殺個洋鬼子不算大事,不日即將各使國掃滅乾淨。

"只有慶親王奕聞之驚駭,謂:"此事關係極大,以前所殺洋人,不過是傳教的,今系使臣,必動各國之怒。

"《景善日記》1900年農曆五月二十四日。"克林德事件"發生幾個小時後,帝國軍隊中的甘軍董福祥部、武衛中軍一部,在義和團農民的配合下,開始了對東交民巷使館區的大規模的進攻。

關於帝國正規軍隊是如何進攻京城內的外國大使館的,史料的記載基本上都是"炮戰"。

說"炮戰"也許不大準確,因為使館內外國軍隊的炮很少,根本構不成互相轟擊的景象。

準確地是說,是帝國軍隊日夜向使館區開炮--雖然史書上少見關於帝國軍隊向使館攻擊的記載。

帝國軍隊向使館開炮的第二天,位於使館區外圍與其他各國使館不相鄰的奧地利、荷蘭、意大利以及比利時四國的使館已完全被炮火轟塌,守衛使館的外國官兵丟棄下死傷者的屍體撤離後,四國使館被帝國軍隊佔領。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