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帝國炮火中的"家事"(…
帝**隊進攻使館的戰鬥一開始很順利。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不那麼盡如人意了,不是因為帝**隊的炮火不夠猛烈,而是各國使館的外交人員組織起來決心拚死一守--即使使館的建築物被炮火轟塌,他們也堅決不後退了。一個當時在外國教會機構內任職的名叫鹿完天的中國人,此時也被圍困在東交民巷使館區裡。1900年後,他寫了一本《庚子北京事變紀略》,其中這樣描述了帝**隊的炮火:初一日早六點鐘,自皇城內打來大炸彈,西花園西北隅望樓連受數彈,即傾倒矣。炸彈重十餘斤,上有螺絲,中裝生鐵,落地開裂,方圓十餘步內外,撞之即成粉碎。十點鐘,又將大官房脊背打崩,院中飛鐵齊鳴,丁丁有聲,合院惶恐,中外畏懼,婦女皆藏暗室。鹿完天:《庚子北京事變紀略》。帝**隊的炮火讓北京外國使館內的所有的人在最初的時間裏嘗盡了人間的苦難。使館區內所有的牆壁都被炮彈打穿,沒有一面牆在戰後完好無損--只有法國使館大門前的一對中國石獅子損壞不太嚴重,當聯軍的大部隊趕到東交民巷時,只有它倆還蹲在一片火燒煙熏後的廢墟中。東交民巷使館區的中央有一個小小的中心花園,在使館遭到進攻的近六十天裏,這座已經沒有了一朵花的花園成了使館區的墓地。被炮火打死的、負傷之後來不及治療而死亡的、餓死、病死的人都被拉到這裏草草地埋葬了。一位年紀很大的傳教士日夜不停地在炮火聲中為死者祈禱著。最讓洋人們和中國教民感到恐懼的還不是大炮的轟擊,而是不斷傳來的關於義和團何時何地,採用何種方法將被俘的洋人殺死的傳聞。不管每一個傳聞是否進行了誇張,但是掛在大清門上的一顆洋人的頭已經說明了一切,它令所有的洋人們相信了傳聞並且不由地展開著後怕的想像:自己如果被俘,將會遭遇什麼?另外,不時地加重洋人的恐懼的還有中國人徹夜不停的吶喊聲。帝**隊的官兵在攻擊的時候,會發出聲調低沉的吼聲,很像監獄裡的衙役們為了震懾罪犯而集體發出的一種聲音。而義和團的農民們和北京的平民則是攻擊即起鑼鼓開打,伴隨著鑼鼓聲的是撕心裂腑、驚天動地的"殺"聲。這種駭人的動靜常常突然爆發在深更半夜,巨大而嘈雜,在天地間滾滾而來,洋人們根本分辨不出這到底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響。他們說:"只有聽過中國人吶喊的,才能想像那種聲音!"那些能夠聽得懂一點中國話的洋人們,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中國人的喊殺聲了。義和團的農民們和北京的平民一起,圍在使館區的四周,"皆喊燒東交民巷滅洋人,眾口一聲,晝夜不絕"。在鄰近使館建築物的民房頂上,站滿了義和團團員和中國的百姓--"升屋而號者數萬人,聲動天地"。羅■■《庚子國變記》,載《清代野史》卷一,巴蜀書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30頁。洋人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19世紀以來他們在這個帝國的各個角落裏所看見的那些表情獃滯的人的身體裡竟蘊藏著天翻地覆的衝動、激情與鬥志,而在千百年中的大多時光裡都在沉默的中國人,他們一旦激動起來、亢奮起來,其思想和行動皆會洶湧澎湃,勢不可擋--1900年的夏天,帝國的臣民們醒了,他們一睜開眼睛,就看到了他們世代盼望的造反景象。他們臉上的表情因此而驚喜、而狂熱,他們能夠在炮聲中依然聽得見發出自己高聲的吶喊。沒有增援的聯軍即將到達的任何消息,並且聽說西摩爾已經向天津方向撤退了。在這樣的氛圍下,使館區裡的洋人們開始斷絕了所有不切實際的念頭,一心抵抗,並且準備隨時迎接死亡的到來。使館區抵抗的戰鬥由各**官輪流指揮,首先擔任指揮任務的法國海軍的一位副艦長很快中彈死亡。天氣酷熱,沾著煤油的"火箭"不斷地射進來,連使館區中央的馬路都燃燒起來。轟然一聲巨響,又一顆地雷爆炸了,這回被炸死的是一位海軍少校。洋人們開始在地面上挖洞,企圖尋找出一個能夠有效地抵抗使館外的中國人挖地道埋地雷的辦法,但是效果不佳。使館區的防禦範圍在逐漸縮小,於是,每一道殘垣斷壁都要拚死守衛到最後的時刻。彈藥逐漸匱乏,洋人們開始把能夠收集到的金屬物品熔化,製造成子彈。絕望籠罩著所有的人。儘管帝**民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裝備上以及後勤保障上,都遠遠地優於使館區內的外國官兵,但是,1900年夏天發生在帝國東交民巷的戰鬥最後依舊是以帝**隊的進攻無效而告終。這是一個千古之謎。有史料為此尋找的理由是:使館區內的洋人們築街壘的時候,使用了一種叫做"塞門德士"的東西,"初時柔軟如泥,頃刻堅硬如鐵",帝**隊的炮彈子彈後來都被這種東西阻擋了。很久以後,中國人才知道,所謂"塞門德士",就是今天的水泥--即使當時的中國人不知道什麼是水泥,認定是這種東西導致了帝**隊的失敗恐怕也是牽強的。還是慈禧太后說的話值得玩味。她說,區區幾個使館,哪有打不下來的道理?又有不少史料列舉了大量事實明確無誤地說,使館區之所以打不下來,是帝國政府在暗中"保護使館"。帝國政府採取的是"明攻暗保"的政策。既然帝國政府覺得外國使館需要"保護",為什麼要"暗中"?甚至還要配合"明攻"?這一切,只有那幾個掌握著帝國最高權柄的官員們才能說得明白。對使館區的進攻正在進行的時候,突然,一個帝國的高級官員親自押送來一大車西瓜水果,車上插著皇家的明黃色的旗子,看見這樣的標誌,任何中國人都得讓路:太后恩典,賞洋人們消暑果品。還是進攻正在進行的時候,突然,一個帝國的高級官員在一大群隨從的簇擁下,來到使館區戰鬥最激烈的北禦河橋邊,堂而皇之地樹起一塊木牌,上面寫四個大字:保護使館!類似的情況在帝**隊進攻京城的外國使館的六十天內時有發生。世界上還有哪一場戰鬥像這場戰鬥一樣如此古怪離奇?但是,也許不斷發生的事情實在是太出格了,連見怪不怪的帝**民們都愣了:不是在"奉旨滅洋"麽?滿朝文武直到皇太后不是都說要把洋人們殺乾淨咱大清國就安生了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帝國的臣民看清楚了來到禦河橋插"保護使館"牌子的那位帝國官員,他就是京畿帝**隊的總節製、軍機大臣榮祿。史料上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當董福祥的甘軍進攻使館"數十日不下"時,端郡王載漪急火攻心,於是以"上諭"的名義命令"武衛中軍"中一位叫做張懷芝的分統派"開花炮"助攻。所謂"開花炮",是一種剛從德國進口的最新式大炮,威力巨大,據說這種大炮連德軍官兵都沒有見過,一顆彈丸重達幾百斤,落地之後可以令"敵酋灰飛煙滅"。大炮架上了城頭,射擊的一切準備均已完畢,就等著一聲令下了--"只要三兩炮,各使館就夷屍狼藉"了。張懷芝,39歲,當年李鴻章委託英國將軍戈登主辦的中國第一所新式軍校"天津武備學堂"的畢業生。論軍事技術,這個西方教員教出來的軍官應該算是帝**隊裡的精英人物。張懷芝當時的職務"分統",相當於今天軍隊中的"旅長",於是,他有權力按照中國官員的方式來處理一切事務。所有的人都在等著他發出"開炮"的口令,可他一直沉默不語。張懷芝在琢磨:炮一開,一切後果就得由他來承擔了,要是帝國土地上的洋人們真的全部被滅光了,那也就罷了,他也許還是滅洋的功臣呢。但是,這個新式軍校的畢業生究竟和一般人的思維不大一樣,他認為帝國此刻的"滅洋"行為無論如何都有點兒不對勁兒,他對於這個行動的最終結局實在沒有把握--如果洋人們沒被滅絕還殺回來了,那自己不成了罪魁了麽?於是,張懷芝命令"暫緩發炮",他獨自一人走下了城牆,徑直跑進他的頂頭上司榮祿家。他讓榮祿給他寫一道發炮的命令。榮祿支支吾吾,東拉西扯,就是不給他這個白紙黑字。兩個人話中藏話,互設圈套,繞來繞去,反反覆復,最後僵持起來。一個無論如何也不寫這樣的命令,一個沒有一紙命令就死乞白賴賴在榮府裡不走了。茶涼了再上,話盡了再找,最後,被糾纏得實在沒有辦法的榮祿眯起眼睛看著張懷芝,含含糊糊說了這樣一句話:"橫豎炮聲一響,裏邊(皇宮)是聽得見的。"李嶽瑞著《春冰室野乘》,《庚子拳亂軼聞》條。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