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有異味的名單(2)
帝國的六軍機有嚴格的排列順序,標誌著權力的大小和地位的尊卑。禮親王是軍機首領,往下排列的順序是:榮祿、王文韶、剛毅、啟秀和趙舒翹。這個順序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亂不得,連每天"上班"進"辦公室"時也要如此。如果禮親王"上班"了,他肯定是走在最前面的一個,手裏拿著決定帝國命運的最重要的奏章和批件,而走在最後面的軍機大臣,在禮親王快要走到門口的時候,需要以最敏捷的速度跑上幾步,為各位大臣掀起門簾,因此,排名最後的那位軍機大臣,又叫做"挑簾子軍機"。禮親王是軍機處的首領大臣,但是一生碌碌無為,他官位至此,僅僅靠的是皇親國戚的資歷,他本人沒有任何政治才能和勇氣,在帝國的政治棋盤上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於是,排列第二的榮祿就當然取而代之了。榮祿是慈禧的心腹大臣,在帝國的那一段歲月裡,沒有哪一個大臣能夠得到像榮祿一樣的寵信,他的一舉一動幾乎就是帝國政治的晴雨表。王文韶是漢族大臣,漢大臣從帝國開國時起,就處在低滿人一等的地位,向來是要看著滿族貴族們的臉色行事的,鮮有敢於直述己見的時候。王文韶人稱"油浸枇杷核"--滑頭滑腦。他辦事的惟一原則是"多磕頭,少說話"。排列第四的剛毅可不是個省油的燈,這個滿族大臣剛愎自用,目中無人,和載漪串通一氣,在滿族貴族中有相當的勢力,這就使他不可避免地與榮祿成為一對政治上互相傾軋的對手。啟秀靠的是巴結大阿哥的師傅、帝國的道學家徐桐起家的,其立場自然別無選擇地和載家兄弟站在一起。趙舒翹年輕一些,為官也"素有清名",但是他之所以能當上軍機大臣,靠的是滿族大臣剛毅的推薦,自然要看剛毅的觀點而行事,面對重大的決策,談不上自己有什麼見解,是個名副其實的"挑簾子軍機"。應該說,1900年的大清軍機處,能夠左右帝國局勢的,只有榮祿和剛毅兩個人。榮祿,時年64歲,滿洲正白旗人。瓜爾佳氏,字仲華。蔭生出身。蒙其父親的資歷,曾被恩賞六品主事。後來當上了戶部侍郎兼內務府大臣,掌管著皇家倉庫的鑰匙,又升遷為工部尚書兼步軍統領,這下,連紫禁城大門的鑰匙也歸他管了。年輕的時候,他的風流韻事的傳聞特別多,其中最特別的是有關年輕的他和同樣年輕的慈禧之間的桃色逸聞,這些公子多情美人有意的浪漫故事不但在中國野史中被描繪得有根有據有來有往,連西方人寫的帝國故事中也說得眉目清晰。但如果考證一下榮祿和慈禧各自的身世,就不難看出這些故事中的虛妄成分。只是,不管傳聞如何,榮祿和慈禧太后的關係都非同一般。康有為發動"戊戌變法"之後,所有的人都對"康有為"三個字忌諱莫深,只有榮祿一個人敢拿這個話題在慈禧面前開玩笑。榮祿說,老佛爺,奴才可是個康黨!慈禧就說,不錯。可康有為是個奸臣,竟然辜負了你提拔他的好意,想讓那個袁世凱殺了你!說完兩個人都笑,"都覺得很好玩"。政治可不是什麼好玩的東西,稍不留神,就會把身家姓命玩進去。年輕時的榮祿是吃過這個虧的。當年剛剛當上工部尚書的榮祿仗著年輕氣盛,想把軍機處裡滿腹經綸的漢大臣沈桂芳弄出北京。榮祿還不知道雖為漢臣,但沈桂芳置身朝廷多年,即使樹不參天根也必深。翁同■看出了榮祿的野心,串通朝中的老臣重僚,將榮祿處心積慮要使沈桂芳去的"位置"讓榮祿去了。榮祿被弄出了北京,到西安當了近20年的"西安將軍"。這是他一生政治生涯中的最大挫折,也是他得以成熟起來的重要契機。20年的冷落和失意,榮祿從一個雄心勃勃的年輕人一直到一個被西北風沙吹得如同乾癟的皮囊一樣的老人,他真正知道了什麼是險惡的官場和為官的要訣。直到甲午戰爭之後,北洋水師基本覆滅,帝國需要軍事人才,在恭親王的推薦下,榮祿才得以重新回到北京,當上了他20年之前就已經當過了的步軍統領。隨後,帝、後矛盾激化,他把寶果斷地押在了太后一邊,很快就得到了慈禧的重視。1898年,他已經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了,這個位置是帝國封疆大臣中最顯赫的。"戊戌變法"中,他緊握兵權的忠貞不貳,為慈禧立下了天功,於是得以進入軍機處,開始了他在慈禧身邊施展獨特的政治才能的時期。所謂獨特的政治才能,根據所有歷史資料所描繪的所有關於榮祿的事件,似乎兩個字就可以囊括這位影響了帝國歷史的重臣的"獨特"才能,那就是:沉默。歷史遺留下來了清晰地顯現著這個老官僚面孔的照片:瘦而枯槁,眼睛腫著,永遠不會讓人看清他的目光所指。這是一張成熟的政客的面孔,冷漠而鎮靜,絕不表露任何一種表情。在超人的沉默中,榮祿能夠悄然洞察到政治局勢的細微變化以及政治對手的內心秘密,從而極其迅速地對局勢做出自己獨特的判斷。當風傳慈禧決定把光緒皇帝廢除的時候,所有的帝國大臣都對此事的真偽感到茫然和恐懼,而從慈禧的嘴裏,大臣們僅僅聽見這樣一句話:去問榮祿。可是,榮祿成天待在家裏,既不出門,也不見客。直到最後的時刻,當洋人們對慈禧廢帝明確表示了極大不滿的時候,榮祿才在深夜跑到頤和園"跪見"慈禧。這位60歲的老人說哭就哭,他直言不諱地說出"立儲"的建議。雖然這個建議違反帝國"祖製",是大逆不道的,但是,榮祿已經看準了慈禧的心思,既然敢說,就有把握。果然,慈禧"採用"了他的建議,由此他在帝國政治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已經不可撼動了。榮祿在主張利用義和團達到慈禧的政治目的上、在默許義和團進入北京城的問題上、在命令帝**隊進攻使館區的問題上,都是最核心的決策者。但是在表面上,他卻是一副"觀望派"和"反對派"的面孔,況且,他在局勢最危機的時候對那個名叫張懷芝的分統說出過一舉定成敗的"名言"。這使他在"庚子事變"之後,作為帝國最高決策機構實際上的首腦,居然沒有被洋人們列在"懲辦"的名單之內。與榮祿相比,同是軍機大臣的剛毅無論從哪一方面講,都不是榮祿的對手。中國的野史中,關於剛毅的奇聞逸事很多,大都是一副小醜的滑稽面孔,使用的辭彙多是"貪婪"、"狡詐"、"卑劣"。但是,作為一個官員,他之所以能夠爬上帝國統治集團的高位,絕不是一個"狡詐"所能了斷的。剛毅,滿洲鑲藍旗人,原來不過是個熟諳滿族文字的翻譯生員,考取筆帖式,在刑部任職,乾的是處理一般文案的工作,這個工作決定了他對官場手段無法迅速熟悉。但是,這並不等於說他無能。當舉國關注的那樁"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公案終於鬧到了北京的時候,剛毅聰明地摸準了慈禧的心思。他看到慈禧已經對南方某些官員因為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有功而有點不聽話的舉動有所感覺了。於是,時任刑部侍郎的他本可以"維持原判",但他一反常態,大刀闊斧,孤注一擲,持平判決--他對"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的斷案結果把一大批南方官員全部牽扯了進去,他們在這樁"小小"的民案中因為層層受賄層層包庇而身陷其中--剛毅借一樁百姓民案為慈禧滅除了心腹之患,僅此一事,慈禧不記住他的名字才怪。很快,他先升郎中,再由京官外放,一放就是又美又肥的廣東惠潮嘉道,又遷江西按察使,又遷廣東布政使,又遷山西巡撫,步步高升,僅僅六年,就從一個刑部員外郎升至二品巡撫,陞官的速度一時無兩。有史料說他用新銀元給慈禧行賄,說他從南方做官到回京任職時,搜刮的民財裝了上千箱子,"此中皆累累黃白物也"。但是,還有的史料說他為官"清廉",因為他死後在他的家裏竟然沒有發現什麼財產,家人甚至要挨餓了。同時,他還是帝國官員中少有的不吸鴉片煙的人,這一點說"難能可貴"絕不為過。他肯定有某種特殊的"才能"或者"特點",才會得到慈禧的信任和喜歡,不然無法解釋他為什麼如此官運亨通。剛毅從廣東巡撫的位置上調回北京任禮部侍郎,入軍機,成為朝廷重臣。然後又當上尚書、協辦大學士,只差一點就趕上榮祿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